老温在外怎么哄孩子(单亲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父母离婚会严重威胁儿童的精神健康:37%的孩子在父母离婚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心理创伤依然存在;而29%的孩子会勉强熬过这个艰难的时期,表面看不出什么,但内心早已溃不成军......

2019到2020,连续两年我国的离婚率在40%左右。这样的高离婚率背后,孩子必须要面对问题就是:和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去生活。

老温在外怎么哄孩子(单亲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1)

那这部分孩子,他们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同时,家长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注意呢?

第一:让孩子真正去面对这个事件,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彻底的释放

土土是一位二年级的小男生,在荣美地夏令营“我的一家”这个活动环节,他将妈妈画成了大海里的一条彷徨的小鱼,将爸爸画成了草原上的一头凶猛的狮子,将自己画成了一直瘦瘦的鸟。当我询问他在画画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他说我们一家三口天各一方,不能在一起。妈妈重新结婚了,我和爸爸在一起,但是爸爸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管我,我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所以我们三个都不在一起。我希望自己是一只小鸟,可以飞着去看爸爸和妈妈。

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和现场的助教老师的心都碎了。开始说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土土在使劲撑着,不允许自己哭。后来,我了解到爷爷奶奶总说他是男子汉,不许他哭。因为爷爷奶奶看到他哭,看到他情绪不好,老人很心疼孩子也会很难受。老人为了不让孩子哭,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各种逗土土或者给他买好吃的好玩的。时间久了,土土也知道,自己只有不哭,爷爷奶奶才会不难过,小小的年龄就学会了照顾他人的情绪,而把自己的情绪深深的埋藏起来。

当他把自己的情绪埋藏起来,做好了小大人的同时,其实他同时也把自己的心封闭了起来,他不愿意和周围的小伙伴沟通;同时因为爸爸的陪伴少,他没有在和爸爸的互动中成长出男性专有的那种自信和阳刚之气,所以也很害怕老师,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

老温在外怎么哄孩子(单亲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2)

在温老师和助教老师耐心的陪伴下,他回忆起来妈妈离开家门的那个场景,妈妈拿了一个皮箱,抱了抱他,然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土土想起那个画面,那个画面里全是深蓝色;当老师问到他,想到深蓝色是什么感受时,他哇哇大哭,他说,“我感觉自己像掉进了海水里,冰窖里,我感觉自己好冷好冷。”在他哇哇大哭的声音里,他不停地重复一句话:“妈妈,你为什么不要我?妈妈,你为什么要离开我?”。

当你听到一个孩子在会场上撕心裂肺地喊出这样的话,那种痛,可能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出来,因为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且无力的。

父母双方在分开的过程中,哪怕有些场面孩子并没有看到,潜意识中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整个家庭气氛,这种焦虑,嫌弃,鄙夷甚至怨恨的情绪也会深深的传递给孩子。孩子做为弱势群体,他尽管没有机会表达自己,但他的情绪状态随时随时跟着父母的情绪在起伏,这些情绪因为没有合适的出口,会全盘留在孩子的身体中,沉入孩子的潜意识。如果一直没有得到面对和清理在合适的导火索之下,一旦爆发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当土土喊出“妈妈,你为什么不要我?为什么要离开我?”,他开始不断地咳嗽,不断地吐痰,哭-咳嗽-吐-再哭-再咳嗽-再吐,不断循环的这个过程,其实是孩子将身体中淤堵多年的情绪释放出来的过程。

土土经过大约半小时的歇斯底里之后,他累了,身体也从原来的紧张和僵硬变得轻松和柔软,他轻轻地躺在助教老师的怀里,喃喃自语的说,“妈妈,我想你了”。一句话,在场所有的助教和义工妈妈们泪水决堤了,大家都心疼土土,不知道这四年,这个小小的男子汉是怎么过来的。

原来,爸爸和妈妈离婚四年的时间里,因为妈妈重新组建了家庭,他从来都没有见过妈妈。

老温在外怎么哄孩子(单亲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3)

这四年里,土土太想念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他恨妈妈也想妈妈。土土从刚开始对妈妈的质疑“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到柔软下来说出他内心真实的声音“妈妈,我想你了”,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这是孩子从质疑到面对并彻底接受爸爸妈妈分开这个现实的转折点。

也就是说,孩子在父母分开之后,她们很多的情绪来自于他们不理解。他们内心会质疑,“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呢?”“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为什么要抛弃我?”“为什么不能带上我?”

当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时,他陷入到一种深深的不解和迷茫中,这会让孩子经常六神无主甚至变得很孤僻。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年龄小,他会将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好,他们不喜欢自己所以才分开了,这种心理状态之下,孩子更会非常的自卑和软弱。

因此,当父母双方在分开时,允许孩子哭,让孩子有机会去面对,孩子在这个点上的情绪真正得到了释放和理解,孩子才能真正接受父母分开的事实。很多孩子在父母分开10多年后,依然期望着父母能够重新走到一起,甚至花各种心思让父母去复合,这中间会耗费孩子很多的心力和精力。

是的,唯有真正的歇斯底里地面对过,才可能有真正死心塌地的接受。面对,而后接受,这才是所有孩子在父母分开时,都应有的一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二:哪怕物理空间上不能在一起,也要在心理空间上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一直在一起

一次荣美地的夏令营中,有个四年级的小男生叫同同,他的爸爸妈妈在他一年级的时候分开了。

他和妈妈姥姥姥爷住在一起。在夏令营的一次闭着眼睛的冥想活动中,随着我引导孩子们和爸爸妈妈说一些话,同同听着这些话,就开始不停地抹眼泪,尤其当他想象爸爸站在他的面前,和爸爸说话时,他身子几乎全部趴在地上大哭着说,“爸爸,我想你了,你有没有想我?”当我引导一家三口拥抱在一起时,能明显感觉到同同的呼吸越来越放松。

中午休息的时间,宿舍里所有孩子都睡了,同同却一直没有睡,他趴在床上,一边抹眼泪一遍给爸爸写信,信中他这样写道:“爸爸,我以为你,我还有妈妈我们永远无法再拥抱在一起。原来,闭上眼睛全家人就能在一起!”看着孩子稚嫩的表达和因为泪水而褶皱的信纸,陪伴同同的助教老师抱着同同好久好久说不出话。

同同告诉老师,在爸爸重新组合了家庭之后又有一个妹妹,很多时候爸爸也会接自己去和妹妹玩。但在同同的内心,他深深的渴望爸爸和妈妈能够在一起和以前一样带着自己去玩去购物去吃饭等等。那个他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的画面,在他的脑子里想了四年,而这个愿望竟然在冥想的瞬间实现了。

“闭上眼睛,全家人就能在一起”,听起来很让人心疼的一句话,同时也告诉我们家长朋友,如果各种原因真的不能一起带孩子出去,也一定帮助孩子制造这样的疗愈场景,让孩子在潜意识深处感受到爸爸和妈妈对他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力无关空间,只要想,孩子随时能够感受到背后爸爸和妈妈强大的支持力;同时,通过这个故事,也让家长看到孩子内在的真实诉求。如果有可能,大人可以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心愿,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他们依然彼此尊重,依然可以很好地相处。让孩子知道:“即便爸爸和妈妈分开了,你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我唯一的爸爸和我唯一的妈妈,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有资格做我爸爸做我妈妈的人。”

一旦双方相互诋毁,彼此否定,孩子的一生都会处于自我否定之中。因为孩子的一半来自爸爸,一半来自妈妈,如果他生命中最重要最亲的两个人天天相互否定,他身体中属于爸爸和妈妈的部分就会天天在打架在相互否定,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极度没有自信。

第三:避免过度补偿心理,时时处处觉得孩子可怜,觉得孩子需要额外关注

小七是一位六年级的小女生,她的爸爸因为经济纠纷坐牢后,妈妈无法接受爸爸的品行,提出了和爸爸离婚。那一年,小七上幼儿园中班。

妈妈和爸爸离婚后,一直和姥姥姥爷在一起住,两位老人,包括妈妈,都觉得这孩子很可怜,这么小就没有了爸爸的陪伴,对小七百般顺从,对她所有的要求都想尽各种办法去满足。

随着小七的逐渐长大,她的公主病越来越重,似乎整个世界都欠她的,和妈妈说话也越来越不尊重,在一次的争执中,她甚至还使劲推搡了妈妈。

小七和妈妈来到我的工作室,我通过妈妈的表述让妈妈看到了小七整个的心理状态:当妈妈看到是因为自己的“补偿心理”,再加上老人的宠溺让孩子的心理状态已经不再健康,说扭曲或许并不是特别恰当。但妈妈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个过程中小七已经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边界,对她的成长极其不利。

很多的家长,在和另一半分开后,会本能地觉得孩子可能会受到伤害,于是产生了严重的“补偿心理”。

如何去避免补偿心理呢?

事实上两个人不得已要分开时,放过对方的同时,也是放自己一马,既然双方无法在一起,既然分开已是事实,那就不断告诉自己:做好自己,尊重另一半,同时坚定地相信孩子自然有她自己的人生路;没有那个人的人生之路是平坦,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这些挑战和挫折;同时在需要支持的时候,我们的爱,都随时在。

是啊,谁的人生又是一番风顺的呢?谁又能说今天父母的分开对他的一生来讲,不是一份宝贵的经验和体验呢?带着祝福的心态,相信孩子有足够顽强的生命力,去过好属于他自己的精彩人生。

和分开相比,貌合神离或幽怨或愤怒地勉强生活在一起会更糟糕,更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我们做了所有努力,依然无法在一起,那就抱抱自己告诉自己:就算我们无法在一起,我,我们依然有能力有智慧培养一个身心完整,心理健康,对祖国有用的栋梁之才。

(原创文章,作者:温全燕 图片来源网络素材库 审核:何良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