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对时局的评议)

摘要:左宗棠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虽为一介布衣,却能时刻关注局势,心系祖国,为抗英献计他在鸦片战争期间对时局的看法,是他爱国情怀的体现,也是他军事谋略思想、洋务思想、领土主权意识、华夷观等思想的体现,这些思想在后面的实践中不断成熟,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屡战屡胜、屡建奇功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左宗棠,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左宗棠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左宗棠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对时局的评议)

左宗棠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

摘要:左宗棠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虽为一介布衣,却能时刻关注局势,心系祖国,为抗英献计。他在鸦片战争期间对时局的看法,是他爱国情怀的体现,也是他军事谋略思想、洋务思想、领土主权意识、华夷观等思想的体现,这些思想在后面的实践中不断成熟,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屡战屡胜、屡建奇功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左宗棠。

关键词:左宗棠 鸦片战争 民族英雄

左宗棠是近代中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鸦片战争中,他虽未入仕途,但是仍然关注时局,并发表了一系列见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军事的挫败,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左宗棠在鸦片战争期间对时局的评议中,不仅饱含了他的爱国情怀,还蕴含了他的军事谋略思想、洋务思想、领土主权意识、华夷观等思想。本文拟对左宗棠在鸦片战争期间对时局所作评议作一探讨,请方家指正。

一、左宗棠思想的体现

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针对时局的评议涉及军政、国防以及对外国的看法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左宗棠此时的军事谋略思想、洋务思想、领土主权意识、华夷观等思想,这些思想对左宗棠日后的军旅生涯意义重大。

(一)军事谋略思想

军事谋略思想是左宗棠在鸦片战争期间所作论述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军事谋略旨在抗击英军,抵御外辱。左宗棠在研究清军战败经验教训以及历代反抗侵略战争的经验中,为提高清军战斗力,提出了抗英计策《料敌》《定策》《海屯》《器械》《用间》《善后》诸篇,但其所作稿本残缺,无从考证,尤为可惜,只能从左宗棠与贺蔗农先生书信中所论战守机宜略窥探一二。

“天下人才,自足供一时之用,安必其绌于今耶?”左宗棠认为天下人才众多,足以应付英国入侵,军事上面的失利,肯定是有原因的,只要找准原因并且解决,势必可以反抗侵略。进而,左宗棠指出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上不能谋,士不能死”,并且认为“束伍之法”是提高清军战斗力的有效途径。面对这种“上不能谋,下不能死”的情况,左宗棠提出失守诸将应该军法从事,以整饬军纪,并且“置将卒于必死之地,而明示以必不死之机”,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士气。

在对敌况分析中,“虏以数十膄之众,牵制吾七省之兵”,左宗棠觉得英国以数十膄军舰便牵制七省的兵力,弊端太多,“是不待攻城略地,而我先有坐困之势矣”,不仅如此,“调邻远官兵赴洋防守”,那些官兵平时所练习的并非守护海疆,而且路途遥远,有“未战先靡”的弊端,再有军饷难以筹措也是巨大的问题。而且大规模调兵,势必造成内地军营空虚,恐生其乱,左宗棠指出这些都是有前事可鉴的,不得不防患于未然。针对如此多的弊端,左宗棠提出了解决之法:

“兵威屡挫之馀,尤足以启戒心而张敌胆。诚欲勾当此事,匪但不能急旦夕之功,而亦并不能求岁月之效。故今日情形所最急者,必在一省之力,足当一省防剿之用,而后可以省兵节饷,为固守持久之谋。其策如练渔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火药归营修合,兵勇一体叙功数者,实力行之,画疆为守,明定约束,天子时以不测之恩威行之,庶几在我无劳费之苦,而海上屹然有金汤之固。”

左宗棠认为要减少调兵,“画疆为守”,以一省之兵力用以本省之防御,不仅可以节省军饷,而且还可以做到持久防御。并且认为英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其所需补给甚多,只要暂时封锁海域,严阵以待,“不到二三月,彼族饷乏人疲,器械军资不得修补……进不能战,退不得脱,出入长短,自取灭亡”。左宗棠看清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华的野心,也看清了西方列强的贪婪,认为西方列强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对中华会有觊觎之心,各国会“相率效尤而起”,因而需要持久备战,每次从邻远调兵显然是有很多弊端的,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本省下手。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左宗棠认为要练兵、造船,因为左宗棠看到了清军与英军军备的差距,认为只有如此才可以长久防御。后来的事实证明左宗棠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西方列强狼子野心,为了攫取更多在华利益,时时以武力相逼,这不得不说明左宗棠具有长远的军事眼光。

左宗棠对英军“火器”也有研究,并且提出了克制之法。“即使彼族火器甚烈,一时难为捍蔽,然敌之所恃,专在火炮,能制其长,即可克日蒇事”,左宗棠认为西洋火器虽然猛烈,但是也有可以克制的方法,“大抵大炮利仰攻而不利俯击,利远击而不利近攻”,只要等敌军靠近城墙,再与之决战即可。此外,左宗棠还提到用木炮、水帘、丝网、生牛皮等物。实事求是地说,左宗棠这种克制敌人火器的方法在近代战争中未必可行,这是因为左宗棠当时并未实际参战,皆为书中所得,因此对西洋火器的认识虽然较之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多,但仍有一定局限,但是左宗棠能积极学习,寻求制敌之法,这已经与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有本质区别了。再有左宗棠并非一味盲目自大,虽然此时对西洋认知有限,但在后面切身感受到西洋炮舰的猛烈之后,便开始了洋务实践,创办了近代军工企业,真真切切向西方学习,这更加有别于当时一些盲目自大的知识分子。

左宗棠在鸦片战争中所提御敌之策,是其军事思想的体现,在之后用兵中也诸多实践,比如左宗棠所提到“各港汊令俱募其地水勇自为堵御”,这种“以勇代兵”的想法在其为湖南巡抚张亮基所起草《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摺》中便有详细说明,再有左宗棠所提到的“束伍之法”也用于后面的军事实践中。面对严峻的形势,左宗棠认真分析时局,他此时的军事战略思想重在总结现实教训和中国传统兵学之道,是对中国传统兵道的丰富,其中融入了近代军事理念,从全局出发,重点突出。左宗棠此时的军事思想对他后来的军旅生涯影响重大。

(二)洋务思想

左宗棠是清末洋务运动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鸦片战争期间,根据左宗棠对时局的评议中,可以初见其洋务思想在此时已经萌发。面对西洋火器的威力,几乎以压倒性的胜利战胜了清军,“他遍考往昔海防记载,探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渊源及其地理、历史情况,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开始留意。这就是后来所谓‘洋务’之学”,加上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他洋务思想的萌芽。因此,此时他已萌发了向西方学习,造船工厂,加强军备,抵御外来入侵的思想。

军事受挫后,左宗棠认为“兵威屡挫之馀,尤足以启戒心而张敌胆。诚欲勾当此事,匪但不能急旦夕之功,而亦并不能求岁月之效”,左宗棠此时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了较清晰认识,更认识到了中国军事的落后,因此认为要想御敌,必须要练兵、造炮船火船等,这些思想都是左宗棠洋务思想的体现,这些思想在左宗棠后面的实践中也都如数体现出来了,是左宗棠洋务思想的萌芽。

左宗棠十分崇敬林则徐等爱国人士,林则徐在对待英国侵略问题上,一直都是坚决抵抗,虽然林则徐也认识到了英国的强大,以及清军的羸弱,但是仍然加强海防建设、购置西洋炮舰,积极备战。林则徐被罢免后,左宗棠十分气氛,认为“洋事为琦督所误……夫己氏以奸谋误国,贻祸边疆”,“逋翁恐未必即能赴任,其实目前人望,无如此公”,左宗棠认为国事被奸臣所误,林则徐赴任才是众望所归。林则徐是当时知识分子心中的坚决抵抗派,但是林则徐却被罢免,而且不能赴任处理对英事务,因此当时知识分子认为军事受挫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英军没能遇到林则徐,左宗棠当然也不例外。林则徐的思想对左宗棠的影响也较大,“昨读其前后各疏,与宗棠策洋议论多有合者,但未能畅发详陈耳”,左宗棠觉得自己与林则徐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不能与林则徐详细交谈而感到遗憾。因此,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深受林则徐的影响,而且林则徐的诸多思想都被左宗棠所继承,并运用于之后的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时,便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这便是对林则徐思想继承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在鸦片战争中左宗棠洋务思想的实践。

(三)领土主权意识

面对英国仅数十艘军舰,远渡重洋入侵中国,拥有80万军队的大清国却无还手之力,屡次受挫,左宗棠主张要加强海防。当得知朝廷罢黜林则徐,启用琦善等人时,尤为愤恨,痛斥了琦善的卖国行径,应于军前斩首。他认为朝廷不应言和,即便英国“不得逞于粤东,或俟夏至前后,西南风起,起碇齐发,分犯浙、闽、江南、天津各处……我之备多力分,兵疲于调发,饷艰于转运”,应加强海防一力主战,倘若英国得胜,后果恶劣,东南海域将不得安宁,各国必争相效仿,且内忧定将不断,中国将无宁日。当得知清廷与英国议和,左宗棠悲痛万分,感叹道:“自此亿万斯年之天下,其奈何之!”万念俱灰之下,表示要“择一幽窅夐绝、人迹不到之处,买田数十亩,躬耕其中。”

“王土孰容营狡窟”,这是在鸦片战争中左宗棠面对外来入侵,表示应与敌人抗战到底、不能丢失寸土的决心。面对国防薄弱,左宗棠极力主张加强海防,这也是左宗棠海防观念以及领土主权意识的体现。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左宗棠就已经具有这种领土主权意识,道光七年(1827)后,朝廷在新疆问题上一直争议不断,有人主张放弃新疆,有人则严厉驳斥这种观点,左宗棠在此时已经考虑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安危,因此呼应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鸦片战争中左宗棠的领土主权意识是由西北而东南的发展,面对东南沿海危机左宗棠主张加强海防。日后西北边疆危机的爆发,左宗棠认为海防塞防同等重要,只有把海防塞防统一起来,才能捍卫国家领土主权。这些都使左宗棠在后面面对外来入侵的战争中坚决抵抗,寸土必争,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也正是这种观念成就了民族英雄左宗棠!

(四)华夷观

左宗棠是一位传统的儒生,是孔子政治主张的推崇者,是“‘先秦儒学’的忠实信仰者”,和传统士大夫一样,华夷观念深入其心,因此在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所作论述华中夷观念也有体现。

中国传统的华夷观从来都不是以血统来划分,而是以文化来划分,只要其他民族认同华夏文明,认同儒家文化,能接受儒家的政治主张,即便不是汉民族也能“变夷为夏”。这种传统的夷夏观念,使中国在历史上承认了入主中原并且接受华夏文明的少数民族政权,并且承认其统治地位。满族是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但是其接受了儒家的政治主张,因此汉族士大夫承认其统治地位,因此左宗棠在这种观念下,愿意为清效力,承认满族统治者与汉族并无多大区别。在这种华夷观念中,有儒家文化征服天下的信念,是强烈的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西方人带着圣经来到中国,企图在中国传教时,被儒家经典教化了数千年的中国人自然认为西方人应该接受中华文化的教化,接受华夏文明,要“变夷为夏”,可是西方人手里拿着圣经却企图要“变夏为夷”,这是包括左宗棠在内的所有中国的知识分子绝不可能接受的。

英国人带着坚船利炮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大门时,没有接受儒家文化教化的英国人在左宗棠眼里自然也是“英夷”,在左宗棠给贺蔗农先生的书信中,在谈及鸦片战争时,虽然多次用“洋事”等词,但是仍然多次提及“夷”“虏”等字。笔者认为左宗棠的“洋”和“夷”所指不尽相同。左宗棠在书信中所提及“洋事”,比如“洋事屡次挫衄之馀”“洋事卒支离至此”“洋事孔棘,复又通市”等,笔者认为这里的“洋事”其实是指“中国海洋上面的战事”或者是“与海洋战事有关的事”;其所用“洋”字,则指中国海洋,譬如“辄调邻远官兵赴洋防守”,意为“调集官兵奔赴海洋防守”。所用“夷”“虏”“寇”等字,比如“我师不能致寇,每为寇所致”“虏以数十艘之众”“揆度夷情”“夷艇溯江深入”等,这里的“夷”“虏”“寇”则特指“英夷”。左宗棠在其所作《感事诗》其二中写道;“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说明左宗棠此时仍然是“天朝上国”心态,认为重振天威是他的职责。再看第二次鸦片中,左宗棠更是多次提到“夷务”,说明左宗棠此时仍然跟传统士大夫一样,有着浓厚的华夷观。作为传统接受儒家文化的知识分子,英夷入侵,企图“变夏为夷”,左宗棠自然知道要维护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历史上中原王朝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了维持“上国”形象,他们不得不扩大安全防护圈,因此提升国防,向外开疆拓土,左宗棠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左宗棠的华夷观在当时虽然与大多数知识分子相同,但是左宗棠并不是盲目自大,他当然知道要想守护文化传承,要维持“天朝上国”的形象,就必须要有军事实力。在这种华夷观的影响下,左宗棠在鸦片战争中时刻关注局势动态,翻阅典籍,他并没有像当时其他知识分子一样认为这只是蛮夷入侵,不足为惧,他认识到了西洋军事力量的强大,并且积极寻求解决之法。这种华夷观也是左宗棠文化自信的表现,正是在这种华夷观的影响下,左宗棠觉得不能向“夷”屈服,要抗争到底,要守护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要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

二、爱国情怀的表现

左宗棠是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自幼学习儒家文化使他把“忠君爱国”刻在骨子里。鸦片战争期间,因为其爱国心,使他以一介布衣之身时刻关注时局动态,忧国忧民,为抗英献计,其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遍览典籍 通晓各国

“先是英人通市广东,触烟禁,启衅。公乃考览往昔海防纪载”,又左宗棠在《拟试造轮船折》中道:“臣自道光十九年海上事起,凡唐宋以来史传别录说部及国朝志乘载记官私各书有关涉海国故事者,每涉历及之,粗悉梗概。”当左宗棠知道林则徐虎门硝烟,英人寻衅以后,便预感到列强的侵略,但是当时的左宗棠对外国并不熟悉,于是左宗棠认真查阅各种典籍,翻阅历代有关外国的记载以及对外交涉的书籍,希望能找到抵御外敌的经验。

根据左宗棠考证:

“自前明永乐中七遣中官抚谕诸夷,诸夷慕中土人物之盛,不远数万里争先款贡,求贸易之利。及乎中叶,已来佛郎机、荷兰,恃其炮大船坚,屡犯浙、闽沿海州郡,以求贡市。终明之世,未能与之绝也……自康熙二十四年海宇乂安,从疆吏之请,大开洋禁,于是有英圭黎者始请贡来朝。英圭黎实即今之英吉利,字与音数译而讹耳。”

左宗棠深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因此在英国开衅之初,便查阅典籍,了解各国,对各国进行考据,以了解其军事实力。在考据各国中,他知道西方数十年前已有“火轮兵船”,而且凭借坚船利炮横行海上,并且知道英国“富强之实,远甲诸藩”。

除了考据各国外,左宗棠还考证了引发战争源头的鸦片,他认为鸦片在明朝末年其实已经有了,因为李时珍所作《本草纲目》、方以智所作《物理小识》都有详细记载,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其危害。因此左宗棠认为鸦片是自明朝外国请求互市以来就开始携带流进中国,只是当时喜欢它的人少,因此大多数人不知道此物。雍正年间,把它列为药材,借以收税,才公然在市上流通。

左宗棠当时仅仅是个小地方的教书先生,能时刻关注时局,并且在完全不了解外国的情况下,翻阅典籍,通晓各国,这是左宗棠与当时其他知识分子的重要区别。

(二)献御敌之策

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翻阅典籍,通晓各国,其根本原因在于寻求御敌之策。在与英国舰队碰撞之后,左宗棠认识到了清军与英军装备的差距,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基于此,面对英国侵略,左宗棠献上御敌之策,以求抵御外辱,击退英国入侵,奈何当时其御敌之策无人采纳。如左宗棠本人所说:“顾终以书生谈兵,恐不值当局一吷自止。时事浸以不佳,夜坐独思,百感交集”,可见左宗棠忧国忧时之心,正是左宗棠心系国家安危,担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才使他明知自己所作之策无人采纳,仍然针砭时弊提出见解,展现其儒生应有的担当,拳拳爱国心此时已尽数表现。

(三)作诗以抒忧愤

军事受挫后,清廷派琦善主持对英事务,左宗棠认为”洋事为琦督所误,遂尔决裂,卒难收拾”,认为“军情益馁,无非欺君罔上,以和要主,张贼势而慢军心,见之令人切齿”,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心,因而作《感事诗》四首以抒发忧愤:

“爱水涽波尘大化,积时污俗企还淳。兴周有诰拘朋饮,策汉元谋徙厝薪。一怒永维天下枯,三年终靖鬼方人。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其一)”

“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其二)”

“王土孰容营狡窟,岩疆何意失雄台,痴儿盍亦看蛙怒,愚鬼翻甘导虎来。借剑愿先卿子贵,请缨长盼侍中才。群公自有安攘略,漫说忧时到草莱。(其三)”

“海邦形势略能言,臣浸浮天界汉蕃。西舶远逾师子园,南溟雄倚虎头门。纵无墨守终凭险,况幸羊来自触藩。欲效边筹裨庙略,一尊山馆共谁论?(其四)”

左宗棠的这四首《感受诗》抒发了他对国家前途担忧的愤懑,里面又暗藏着些许无奈与失望。其一表达了左宗棠的一贯主张——坚持抗战,抵御外辱的态度,这也是左宗棠在后面所有反侵略战争中的态度。其二赞扬了抗战人士的爱国行为,并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不为封侯,只为“播天威”“佐太平”。其三、其四则感叹奸佞误国,朝中诸公却无安攘策略,自己腹有才华与抱负,却无人采纳。左宗棠四首《感事诗》是何等壮志豪情,奈何当时左公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被当局赏识,悲夫!

三、评价与反思

左宗棠在鸦片战争期间对时局的评议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的思想,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军旅生涯,也使他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左宗棠的领土主权意识,使他认识到了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这种思想是符合大众意愿的,也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面对西方列强威胁,左宗棠主张加强海防,巩固国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左宗棠虽为湖南巡抚幕僚,正在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面对英法联军入侵,左宗棠仍然一力主战,维护国家主权;应对西北危机,左宗棠觉得海防塞防同等重要,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