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屋后面的溪流有感(我的阅读故事静对一山书墙)

读老屋后面的溪流有感(我的阅读故事静对一山书墙)(1)

大散文|静对一山书墙

作者 崔洪国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人生有起点和终点,但没有永恒;思想没有起点和终点,但一直永恒,这就是你面对一山书墙时萌生的那种敬畏和心里应当有的宗教般的虔诚。

——题记

有两句我们从小就一直耳熟能详的对联是这样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两句诗。从上小学教我语文的田伯华老师就经常在课堂上用这两句诗来教育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总之,多读书就有学问,将来就能鲤鱼跃龙门,就有出息,所以,从小就记住了这幅对联,记住了这两句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后来,在一些很有格调,很风雅的朋友家里和办公室里,也经常见到这幅对联用颜体、柳体、毛体等不同的字体题写了,装裱了,挂在客厅、书房或办公室的显眼处,用来不断勤勉和自省倒是很合适的。

读老屋后面的溪流有感(我的阅读故事静对一山书墙)(2)

那意思大致是讲,知识的海洋广无涯际,只有不断刻苦努力,踔厉不怠,以苦为舟,才能到达成功彼岸。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在读书治学中,没有捷径可走,如果你的志向立志于书山、书海,那就别投机取巧,“勤奋”和“刻苦”是需要你穷其一生贴在身上的标签。这两句诗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韩愈的治学名言和人生写照。这位文坛巨擘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东坡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仅传世的《韩昌黎集》就有40卷,可见其影响之大,影响之伟。这两句诗也成了前人和今人无数人的座右铭,人们相信,书山再高也有路,勤就是路径,学海无涯再宽也有岸,苦就能渡到彼岸,别无捷径。

我和很多的人一样,从小就与书为伴。童年接触最多的是小人书,我在之前的散文中多有提及,童年的美好光阴不少是在小人书的伴读中度过的。那些小人书有彩色的,有单本的,有连环画册,彩色的如《邱少云》《黄继光》还都是大开本的。单本的如《林海雪原》《草原英雄小姐妹》都好买,就是连环画册如《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需要赶集或者到联社一次一本的淘系来,才能凑全和了。还有一种小人书是电影版的,也就是一部电影,如《喜盈门》《戴手铐的旅客》《小花》等,上映后市面上就有了与电影情结相同的小人书版,和电影同样逼真。

读老屋后面的溪流有感(我的阅读故事静对一山书墙)(3)

当年家里这几类的小人书都有,我都分了类,标了号,摆放得整整齐齐,那是我小时文学的最早启蒙,从那时我对书,对文学从新奇有了发自内心的信仰和爱好,这也传承到我现在的散文创作。那些小人书里面的画图对散文创作中意象营造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后来这些小人书一部分传给了女儿,有些散落了不知所终,很是可惜。虽然从书摊上还能买到一个模样的小人书,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一本小人书和一部电影一样,需要一页一页慢慢看,一页就是一个情结和故事。如今再买一本,深入不进去,一会就翻完了。也许年龄和年代不一样,对小人书的感觉随之而变化了。但那些小人书还是开启了自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人生逆旅。

在大学里买过不少书,如《百年孤独》《神秘岛》《汪曾祺散文集》,看完都是随手放在宿舍属于自己的那个逼仄空间里。学校里有图书馆,里面想看什么书都有,所以经常坐在图书馆,把脑筋和思想扎进无涯书海中的日子多,买的书倒不是太多。大学毕业后,到沾化参加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街上一个路边的小书屋买了全套的《鲁迅全集》,那时的工资一个月290元钱,我是攒了两个月花了360元买来的,后来一直跟随着我,说心里话,那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到现在先生的全集我也没有完整读完。但拥有了那一套书,仿佛自己就拥有了人生的未来。我在《枕上诗书闲处好》中说到过这件事,那套书如今还摆放在我书架醒目的位置。人生的很多未知都能从先生的深邃思想和犀利语言中找到注解。虽然没有读完,可以慢慢读,当年的360元买一套人人民文学版的《鲁迅全集》还是很值的。

读老屋后面的溪流有感(我的阅读故事静对一山书墙)(4)

96年结婚后,在沾化公安局的平房里,我拥有了自己一个方方正正的书柜,我把从大学带到沾化的,在沾化自己买的书都工整地摆到了书橱里面三四层的书架上。靠着书架是一张书桌,有时间我就抽出一本书坐在书桌前,一边品读漫行着,一边望窗外天边的云卷云舒向着自己的方向慢慢飘过来,那种感觉是陶醉和惬意的。那时我的书橱里增加了不少的文学书籍,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还有一本洪亮的《放逐与回归》等都是在那时买的。当时妻子学习法律,后来又考会计,书橱里也不断增加着她学习法律和会计的书籍。98年女儿出生后,时间不长就到处给她买那些启蒙的读物,我记得那时她最喜欢的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本一本买来都充实到了书橱中。一个人的书橱成了一家人的书橱。

后来搬到楼上,家里又换了一个大一些的书橱,里面的空间有阔达了不少。虽然没有成为一面书墙,但随着工作和生活经历的淬炼,越来越感到了知识和本领恐慌。那是我在乡镇工作的一段经历。我本来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根在农村,魂在农村,乡愁的情结在农村,自己偶尔的散记中不止一次的礼赞着乡村黄昏的夕阳和袅袅的炊烟。故乡无边无际的平原和原上那些可爱的麦子、棒子在我内心盘根错节。但当我真正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去面对了乡村,又经常面临着许多的无解。

那几年,我心中厚积了浓浓的乡土情怀和乡镇情结,我陆续从《平凡的人生》《秦腔》《村选》等书中寻找着那些乡镇和乡村似曾相识的交集和公约数。我的书橱里更多了与乡村治理有关的人文书籍,多了更多贴近大地和泥土的烟火气息。那段时间,我还忙里偷闲完成了自己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的创作和出版,书橱里第一次有了自己创作的书籍,我欣喜过好长时间。当然了,现在回头一看,书中不少文章文字还很稚嫩,思考还没有放大,创作的时空还不够宏阔,但那是一个正在寻觅的过程,而不是人生年过半百的定型,所以我对那时自己的文字还是怀了足够的包容去看待,毕竟那也是自己温情和善良的抒写和传达,到现在这也是自己创作的灵魂。

2010年以后我到了济南,从此大美济南,天下泉城成了我生活工作的主场域,山、泉、湖、巷、桥是这个城市辨识度的独特地理标志,也是我生活和后来创作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泉城芬芳艳丽的色彩就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多彩,我的脚迹走遍了明湖、千佛山、趵突泉、共青团路、舜耕路。从我曾经生活的青龙桥,济大路,旅游路和凤凰路,我从书中寻寻觅觅着与众不同的济南,从那些平民烟火气息中感受着魅力独特的济南。在泉城济南,我买了很多的书,有时间就到泉城路的新华书店,英雄山路的文化市场买书,到明湖的明湖书屋买书,买与济南有关的书,买能看后让自己更充实,更真实,更真诚和善良的书。

2013年从济大路搬到自己现在住的小区后我有了自己真正的书房和一山的书墙。人生前行中可以断舍离的东西很多,但伴随着我走遍了四方,与我不离不弃的那些书我舍不得断舍离。房屋装修的时候,我让装修人员给我装饰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柜。我把从上学和工作中带来的书都摆到了书架上,把不断从外面买来的书和从网上淘来的书都摆到了书架上。每当静静面对着那一山书墙,除了感觉你知识的苍白,感受到书香的温馨,感到更多的是无数的大师和朋友与你面对着,或者接受你的采访,或者传道授业解惑,或者与你心灵对白,不知不觉你在改变,你在书山书海中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的—改变。

读老屋后面的溪流有感(我的阅读故事静对一山书墙)(5)

那些书太多了,多得书墙都放不下了。有一回我就整理了一下,把一些教材类的书籍打了包,装了箱,想卖的时候妻子和女儿都舍不得,因为那上面的笔笔划划毕竟写满了我们以勤为径,以苦为舟奋斗的心血和汗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是人生追求精彩和观致的实证。我就把这些书整理装箱后放在了房间不起眼的角落里,让它们在那里静静待着。其他的书,我都分了类,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放满了,历史类的放一个格,文学类的放一个格,古典类的放一个格,养生保健类的放一格,理论学习类的放一个格,有时一类书籍一个格放不开,我就放在靠着的几个格里。自己从海阳回到济南后创作的散文专辑《与海阳最美的邂逅》我也在一个格子摆了十多本,有朋友喜欢的就送一本,这毕竟也深透了自己对面海朝阳的海阳的深厚情感。有些书真得从买了来也没有从头到尾认真读完,但我会更多满足于已经拥有了它们,什么时候想读抽出来读就是,它们已经成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年龄大了,阅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特别是书墙上多了不少关于中医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如《黄帝内经》和《易经》,是否天命之年就该有了这样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跋涉的路是漫长的,但过程中需要你不时沉潜下来,静思一下今夕。往往在人生得意或失意的那些瞬间你很难能够静下来,品读书籍的同时品味一下自己的人生。不过,最后你终会有沉潜下来的日子,去怀念,去灵思,去开导,去顿悟,那才是你最真实的自己。就如我,现在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忙碌一天后回到家,话着家常吃完饭后静对着那一山书墙,抽出一本《唐诗三百首》,下意识地吟诵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也许会与自己这一辈子的多彩去对照,有过红胜火和绿如蓝的日子吗?有还是没有,你自己知道。抽出一本《清照词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你人生的无数瞬间是否也有过一样的场景,虽则最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然而同样的人生经历,无数人最后零落成泥,清照却成了永恒的不朽和不老的传奇。还有,当你在静的夜里真正走近瓦尔登湖,你会从内心向梭罗提问,在湖畔两年,除了看破,除了勇气,除了特立独行,更需要的是不是还有内心对自然的那种信仰和信念。

读老屋后面的溪流有感(我的阅读故事静对一山书墙)(6)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静对了那一面书的山墙,还有很多的已知和未知。坐在那里,面对山墙时间越久,我真得会更加感觉到内心的苍白,因为不仅那些书我没有读完,一直在读,我怎样的表达在那些天才的大师面前也言说不尽文字的无穷魅力,自己永远是一名学生;同时,我会更加充满了惊喜,思想的碰撞哪怕是在心底激起一点的涟漪和波澜,你也会遥渺地看到更远处星辰大海扬着的风帆和星空闪着的群星。我也会更加充满了敬畏,面对了那一山书墙,你会感觉到岁月不居和时序如流,“是谁乱了浮生,又是谁错了流年”,你会感到你的无能为力和无奈无助。人生有起点和终点,但没有永恒;思想没有起点和终点,但一直永恒,这就是你面对一山书墙时萌生的那种敬畏和心里应当有的宗教般的虔诚。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我想到了易经乾坤两卦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易经是一座无数人一辈子都翻不过的高峰。我还想到了孔子,孔子是一个很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辗转流离,虽不受待见,但始终持之以恒,执着无悔。晚年研究易经,痴迷到“韦编三绝”,还谦虚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那意思就是“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孔子遇到了易经,从那以后,孔子和儒学与易经一样都成了永恒。据考证,那个时候孔子已接近70岁了,还是和弟子一起完成了注解易经的《十翼》。想到这些,我又静静面对着眼前那一山的书墙,心潮澎湃,浮想联翩。那座山墙任你穷尽了努力和思想也是翻不过去的,但倘若从那些装满了书的格子望出去,能够望到尽可能远处的海阔天空,人生也不是虚妄和无趣,而是真实和有趣的了,你说呢?

注:图片来自网络和作者散文集封面《与海阳最美的邂逅》,遇见就是美好!

读老屋后面的溪流有感(我的阅读故事静对一山书墙)(7)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会员,散文评论委员会委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崔洪国散文精品集》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在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书评400余篇。散文《济南的桥》获“第二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三等奖。

壹点号 风过林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