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行山的真实故事(一言不合就逆转的太行山旷世绝恋)
首先要说的是,《喊·山》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是一个大大的surprise。
里面也有妇女被拐卖、
囚禁和欺凌,
也有偏远的山村、
险恶的人心和弱者被逼急后的爆发,
但它不是另一部《盲山》,
甚至引导观众对落后山区产生正面印象。
影片对穷乡僻壤的刻画,
村民生存状态的描写,
是隔着大山放声高呼,
是坐着驴车悠悠然唱山歌,
是看着玉米磨成浆缓缓流下,
是端着大碗饭开心地扒拉,
总之,是一种挺开心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导演也没有强调山村的贫穷,房屋虽然简陋,但整齐而洁净,充满生机,隐约有一份世外桃源的静气。
对于村民,电影也没有将他们丑化成愚昧野蛮。
村里的话事人,都是知书达理者,主流价值观是敬重知识和法律。
村民是愿意讲道理的,年轻一辈甚至懂得反抗繁殖恋,这即便在当代大都市也是文明进步的观念。
即便韩冲以死相拼,村民也只是挨打和防守,没有像《天狗》那样一拥而上利刃相加,这样温和的表现,当然会有审查方面的考量,但我相信,更多是出自小说和剧本自发的创作意图。
村民让人义愤的言行举动,也是出于人性共同的阴暗面,而不是长久以来被影视作品赋予的一种刁民横行的习惯性错觉。
从这个层面来看,《喊·山》是非常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它不会让都市城镇中的观众,对偏远之地心怀戒备和恐惧。
故事背景定在1984年,据映后导演交代,是由于不方便说明的原因被强改过去的,跟最初的美工调研脱了节。既然难以圆满,电影索性架空了时代背景,愉快地玩耍起各种趣味来。
于是村民口中常有网络用语,“寡妇心里苦”,“你行你上”之类,非常称职地充当了调剂气氛的笑点,又不突兀。
少女红霞理应生活在文革年代,但看那宅邸,哪有森然压抑的时代氛围,一派民国大户人家的典雅贵气,文艺情怀猛窜。成了寡妇的红霞也少有乡土气,时不时作民国女文青的忧郁沉思状,恍然是《黄金时代》乱入了。
最让人好感备生的,还是小伙韩冲的装扮。前半部是花纹条纹毛衣加牛仔外套,已经潮气四溢,后来预备要去自首的那一身,换成灰色打底衫、纯蓝圆领厚毛衣,外面一件深色夹克,下身是紫红休闲长裤,脚上还蹬一双卡其色高帮靴子,潮得丧心病狂,简直是2016秋冬型男示范。
故事发展到高潮,被逼上绝路的韩冲一扫弥漫着泥土味的慵懒,几个后手拳加一记正蹬干翻来赶人的小崽子,利落地像一部动作戏,让我胸中一口闷气大出,太喜欢了。
片中的爱情戏,也不是乡村电影常见的敢爱敢恨混不吝,倒是经常透着小文青般的细腻优雅,你来我去,互相试探,眼神一触即分,害羞着暧昧着又不戳破,偷偷牵一下手,心里欢喜地翻了十二个跟头,甜出了初恋感觉。
主演郎月婷和王紫逸,之前在《华丽上班族》合作过一次情侣,那是标准的声色浮华大都会的潮男潮女,他俩演得时髦又登对。骤然换了一身行头,穿越到太行上,默契程度更甚之余,还隐隐带来了花花世界白领的恋爱模式,让都市小情侣无缝代入,一点问题也没有。
所以《喊·山》少了通常卖拐题材、穷乡故事和文艺电影的死气沉沉,总是逮到机会,就探头探脑露出一缕异彩。身兼编导的杨子是个80后,无处不焕发着新生代导演特有的小心性。我很期待能在华语文艺电影里,看到更多这样可爱的小心性。
所以这个故事,面子上是一个偏远山区的伦理戏,里子上是一个非常通俗的犯罪悬疑戏。很多同题材,一定会在结局抖一个智商含量不低的包袱。而《喊·山》也从一开始,就有意无意引导观众去揣摩那个必将到来的意外结局。平心而论,虽然可以猜到,但仍然被那一刻搅荡起了情绪的波澜。
片中的犯罪故事是半取材自现实,看多了推理犯罪的观众,或许会抱怨那转折不够惊人,但谁也不得不承认,这正是社会的本相。意外灾祸、激情犯罪、三缄其口的掩盖,在刑侦不发达的年代,差点造就冤假错案,一切都是与现实交错的。如果弄得嫌疑犯X那样瞒天过海诡计百出,固然让人拍案惊叹,意义也就失去了。
可能有人注意到,红霞杀死丈夫的细节存在前后不一致。但仔细琢磨不难发现,那并非硬伤,后一段只是她的供述书的视觉展现,并非真正闪回发生的事件。所以真相如何,成了一个延宕至观众脑回路的开放式。
映后导演更补充,结局做出了一些删减,韩冲没有得到释放,他被解开手铐后打倒了身边的警察,狂奔追着押送红霞的警车而去,后期甚至删掉了画面中打斗的声音,如此一来,更多的情节都能自圆其说。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舍弃一个更合理且已经拍竣的段落,并将情绪硬切到另一种模式,这种处理对于主创一定是个艰难的选择。因为很多时候,观众期待看到大团圆,不喜欢留一条遗憾的尾巴,但作为艺术家,就应该这样坚守创作的意图,非常可贵。
看片之后了解到,喊山是当地的一种民俗。古时的太行山住民为了驱赶猛兽,敲锣打鼓弄出大动静,后来失去了实用性,成为一种纯粹的仪式。
而《喊·山》作为小说名和片名,确实有着明确的象征意义。红霞兴致勃勃参与喊山仪式,差不多是她在全片中唯一的笑容,表现了她独处时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悦。联想到,她的留下是需要拼命抗争的结果,离开(被驱逐或被解救)反而是一种牺牲,完全有悖大众观念中被拐女性一心逃离的诉求。这种反常识的诉求,却被情节表现地合情合理,甚至观众也满心期待她可以留在山村,影片的用意就很明显了。
甚至片尾字幕也交代,红霞只是有希望得知身世,之后的命运会不会好一些,谁也说不准。影片默默地暗示道,长大成人后的被拐外者,面对的远不是逃亡成功或终生为奴的两岔口选择,他们的真实处境和心态,远比我们局外人想象的复杂太多。
不过倒是可以这样续篇:被解救的红霞记起韩冲说过读书的重要性,在狱中刻苦学习,出狱后考上大学心理系,拿到博士学位后去韩国工作,有一天,诊所里来了一位戴面具说港普的病人,正计划在足球场安放炸弹……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通缉令】,搜索【bbmovie】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