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知识(缄默知识的艺术)

文/都大伟苏霍姆林斯基,年轻时是个面如冠玉的乌克兰美男子这位对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如果当年没做老师,凭借其颜值说不定能做一名话剧演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深邃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深邃的知识(缄默知识的艺术)

深邃的知识

文/都大伟

苏霍姆林斯基,年轻时是个面如冠玉的乌克兰美男子。这位对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如果当年没做老师,凭借其颜值说不定能做一名话剧演员。

但历史不能改写。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生涯起点可能比大多数老师都要早——17岁成为小学教师,21岁成为中学教师,30岁成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本人大多数的教育思想,都是在中学校长任上、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黄金年华阶段完成的。令人敏感的“35岁”前后这一段年龄,恰恰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井喷期;也正是在35岁前后,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就已经逐渐传播到东欧,为世人所熟知。教育教学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缄默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却成功地用语言和文字传授了这种 “缄默知识”,仅就此点,他堪称是“教师的教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艺术家。

遗憾的是,英年早逝的苏霍姆林斯基没能看到他的身后英名在中国的传播。新中国建国伊始,我国教育界就注重引入苏联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建国之初正式创建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都参照了苏联的高校办学模式;而在基础教育领域,苏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也逐渐引入中国的中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教育科学出版社翻译了一大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使得苏氏在国内渐享盛誉。其中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本书,就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脱胎于苏氏的原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译本有少许改动。

国人初读《给教师的建议》,一定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本书的第一条建议“没有抽象的学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儒家的“因材施教”。不过,阅读本书完全不必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因为书中一百条建议基本上可以拆解成独立的一条条建议,随手翻开一页,几乎都可以完整获取苏氏的某一点特定的教育语录。

不过,虽然这一百条建议基本是各自独立,但其中有几点建议的内容重合度颇高,可以合并起来看。苏氏在若干建议中都反复谈到两点内容:一是“兴趣的秘密”,二是“阅读的重要性”。

苏氏在书中不止一处地谈到了兴趣的源泉何在,谈到兴趣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他看来,如果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思想能够和自身的自尊感融为一体,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对这一学科领域产生兴趣。他在书中这样写道“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这里的“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其实就是“成就感”的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做出了某样东西,并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和兴奋,这就是学生的成就感。

那么,如何让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建议是:让学生对集体的智力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回到当下的教学一线的现实,苏氏这一建议还是有相当的启发性。譬如说,学生们完成的一项思维导图作业、完成的一项小发明小制作、画的一次班级活动手抄报、写的一幅字帖,都可以挑选精品然后在班级栏或年级栏作展示,这会让作品被展示的学生感到骄傲、受到鼓舞——说实话,成年人的心理有时亦是如此,只不过展示的形式不同而已。

除了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强调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是相互助益的,他在本书中写道:“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苏氏随后在另外一条建议中,对上述提法作了补充——之所以说课外阅读有助于课内学习,是因为课外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不随意识记”的能力,而“不随意识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随意识记”(刻意地背诵记忆)能力的培养。

《给教师的建议》除了上述的两点,其实还有若干实用的建议,它们一起有机组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让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变活,成为可以一直流传的教育艺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或许可以借用国内教育专家李镇西校长的一番话:“苏霍姆林斯基生前不会想到,他的教育思想将传到中国,并影响中国无数的教育者。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光荣,也是中国的荣幸!”物体达到光速,时间即可静止,思想亦如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必将随着教育教学“缄默知识”在千百万一线教师的代代流传中,光速恒动,英名不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