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部都会区为何聚焦创新科技(香港北部都会区又有新动向)

香港北部都会区为何聚焦创新科技(香港北部都会区又有新动向)(1)

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把香港打造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该份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

报告指出,香港首先要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推进创新科技和文化艺术两个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国际贸易中心的角色,并充分利用其航运和航空的发展,提升香港在区域供应链的功能。

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会在今年内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就四大发展方向制订重点政策。今年4月底,李家超在公布的政纲中提出“无创科无未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告诉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戈振伟,《施政报告》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了要对创新科技发展做规划,即“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表明特区政府意识到要加强创新科技的战略谋划和统筹,避免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

继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次转型之后,香港尚未完成以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为核心的第三次转型。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是唯一缺乏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经济体。香港迫切想改变这种面貌,发展科创产业成为每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目标。

香港发展科创的底子其实并不薄。首先是过硬的科研实力,目前有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国家两院院士逾40人,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8所与世界级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创新研发实验室。

因此,促进科研成功转化成商业产品成为香港发展科创的关键一步。《施政报告》提出,设立100 亿元“产学研 1 计划”,由明年开始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完成其项目,推动“从一到 N”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同时,包括联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配合50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由2024年起提供的创科土地和空间,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

报告提出的目标是,未来五年吸引不少于 100家具潜力或代表性的科创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 包括至少20家龙头科创企业。

谢来风认为,香港发展科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改变或者引导香港资本的偏好性,加强对创科的投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但市场资本对创科的投入不多。”

报告强调了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与“再工业化”的紧密关系。为了实现香港“再工业化”,香港将会设立“工业专员”,专责统筹和督导“再工业化”的策略工作,协助制造业利用创新科技升级转型。

“再工业化”是特区政府在2016年提出的计划之一,旨在利用香港在科研、设计和知识产权保障的巩固地位,通过创新科技再次擦亮“香港制造”。

2015年,特区政府将之前在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新科技处独立为创新科技局,目的就是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如今创新科技局已调整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

“香港要懂得如何借鉴内地及新加坡等经验,更快更好发展先进制造业,解决所谓‘产业空心化’问题。”谢来风说。

香港北部都会区为何聚焦创新科技(香港北部都会区又有新动向)(2)

同时,报告提出加强基建设施,加快“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发展。此外,由2025年起分阶段完成科学园和数码港的扩建工程,提供合共约10万平方米的额外楼面面积。

“过去一年都在研究和讨论阶段,加上政府换届,实际上没有多长时间。”谢来风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张锐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过去一年,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与中央、广东、深圳等沟通,积极推进与香港智库、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商讨,加快谋划北部都会区顶层设计与若干先行项目的落地。

谢来风此前曾表示,香港建设北部都会区从空间上、概念上,与深圳做出共同发展的愿景,与“以往施政报告更多讲香港自己的事”有很大的变化,是深港融合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有三个方面的突破,包括土地开发流程、政府工作机制和区域发展模式。”谢来风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未来北部都会区土地开发提速,有利于解决目前香港土地开发进程复杂、耗时过长问题。同时,在区域发展模式上,北部都会区的规划突破以往香港“新发展区”较为单一功能区的发展模式,而是将北部都会区打造成为集工作、生活、商务、休闲等完整功能的宜居宜业新家园。

谢来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吴家明采访时认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重点是创新科技产业,需要在大湾区框架下,加快深港科技创新一体化,更好与内地科创体系联通。在深港科创资源一体化上,谢来风提出,在资金方面,建议深港两地政府牵头,深创投等企业与香港科学园公司参与,共同设立创科发展基金(可以以母基金FOF形式设立),投资深港和大湾区创科企业和项目。人才方面,可以在河套、前海等区域探索技术移民制度,逐步实现境外科技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科创载体方面,支持鹏城实验室、中科院先进院等与香港高校共建“跨境新型研发机构”,机构科研资金来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慈善捐赠及投资收入等,运营上独立于高校、企业和政府,探索科研管理规则对接国际。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具体来看,针对国际科创领军人才,政府将与“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合作, 提供针对性的特别配套措施,吸引他们带着业务或科研成果落户香港。

对香港现有的科技人才计划,政府将进行优化,撤销聘用本地雇员的要求、延长配额有效期至两年,并涵盖更多新兴科技范畴。

为了留住人才,特区政府将兴建更多科创人才住宿,包括研究在香港科学园附近建造新一座“创新斗室”,以及在港深创科园提供住宿空间。

香港科学园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及企业孵化基地,也是香港建立世界级创科中心的核心载体,目前集聚了逾1100家创科企业、1.7万名创科人才,发展已具规模。

报告还提出建设建设智慧香港,目标是两年后政府服务全面电子化,以及三年内全面采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数码服务,实现政府服务“一网通办”。

香港想要发展科创,也离不开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动合作。资料显示,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全球创新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

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与深圳优势互补协同效应尤其明显。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服务业,深圳则连接着广阔的市场、完备的供应链,拥有突出的先进制造能力,是多个龙头科创企业所在地。

李家超表示,港深创科园是港深创科合作的桥头堡。香港会在“一区两园”的基础上,与深圳深度合作,研究试行科创合作跨境政策,涵盖两地物资、资金、数据和人员等领域的流通。

此外,谢来风还建议,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核心,继续规划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在空间布局、科技企业、科研平台载体、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园区联动等方面谋划协同联动,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另一方面,推动“一区一带”(香港北部都会区、深圳口岸经济带)在规划、项目、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协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