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蛊是什么(为何蛊字那么不讨喜)
蛊惑、巫蛊、施蛊……提到汉字“蛊”,人们不自觉地联想到这些负面性的词汇。
一种不祥与不祥掺杂的感觉也生于心里。
这不禁让人好奇,大家到底为什么会对这个字有如此深的负面印象?
有学者从研究先秦秦汉“蛊”的指代事物和发展变化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指代某些灾难,是天灾或人祸早在甲骨文流行的时期,蛊就代表灾难。
秦朝的《占梦书》,将蛊字与迷信灵物列在一起。
到了汉代,《汉书》里又把那些会使人们受迷惑之灾的“媚道”称为“蛊道”。
而从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蛊在当时被指代为灾难;
且分为天灾和人祸两种。
首先,“蛊”表示的天灾。
例如:古文献《祭公之顧命》中的“蛊灾”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恶气、灾气、害气等对人们造成负面的事情。
另外,那时的人认为“蛊灾”的罪魁祸首,可能是鬼怪巫术等神秘力量。
他们给现实生活带来许多麻烦和困扰。
《周礼》中就曾对“蛊疾”有详细记载。
其中就含有巫术祭祀的内容。
这无疑体现了当时的人认为,鬼怪能导致“蛊疾”。
因害怕鬼怪降“蛊疾”之灾,众人会选择祭祀神秘力量、求得平安。
只不过,对比表天灾的字意,“蛊”指代人祸的说法更为科学。
在许多先秦秦汉时的典籍中,一方用言语或行为诱导另一方,导致另一方发生祸端的情况,被称之为“蛊”。
如,先秦的《周易》记有“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随着时间推移,蛊开始指代惑君王的行为。
成书于春秋末年时的《左传》所记:
“大尹惑蛊其君。”
这便是权臣蛊君王的例子。
到了后世,蛊的字意扩大到蛊世。
《墨子》就是这个观点的代表。
“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
意思是批评孔夫子的礼教之说,再精致也不过是虚有其表的装饰品,并不能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
这是蛊惑世界的学说。
到了汉朝,以“蛊”害人,也就是借神秘力量危害他人的做法,成为一种社会恶习。
诸如电视剧“扎小人”的情节在那时,屡见不鲜。
等到汉朝,这些偏门左道经常被女子掌握和使用。
女子用“蛊道”害人,又用“媚道”争宠。
因此“蛊道”和“媚道”互相换用的情况,在那时的典籍里时有出现。
灾难,始终与不幸和痛苦密切相关,是人类社会避而远之的话题。
而且与蛊有关的灾难,有着神秘元素的加持。
这让古代人久久找不到破解之法。
人们自然对它更加厌恶。
故此,蛊成为人们不讨喜的字。
如果说,前文提到的蛊,指代的都是抽象意思。
那么,在先秦秦汉的文献中,蛊还能代表一种具体的生物——虫子。
指代有害虫类,伤人致病致灾这种虫子在甲骨文写就的《卜辞》中有所记载。
它被学者们认为是假想出来的,能够导致人生病。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蛊是泛指一切能害人的虫子。
《神农本草经》、《山海经》、《周礼》等文献纷纷支持这种说法。
他们称,这种虫在云贵地区遍地都是,并且被当地人使用。
因此这些地区又被叫做蛊乡。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人认为蛊特指一些大型的毒虫。
如《周礼》所记的“地慝”一词,被后世的郑玄解释为“障蛊”。
即,大型虫类;
后来,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蛊专门指人身上的寄生虫。
事实上,中国对这类寄生虫的认识极早。
约在殷朝,人们就认识到蛊,作为寄生虫,进入人的血液中会有致病的风险。
那时的人还认为,一切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都可以被称为蛊病。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认为蛊指代的虫,对人来说都是有害的。
它或破坏人的神经系统,让人心智产生紊乱;
或破坏人的身体器官,让人产生疼痛、疾病。
按照这种说法,古人给别人施蛊,就是把对人有害的虫子通过食物等方式放入人的身体中。
从而对此人的身心造成破坏。
有的虫子,进入人的身体后并不立即发挥作用;
而是静悄悄地潜伏一段时间。
这时,受害者并不知道之前有虫子被放在他身体里。
找不到灾害的原因,他们就只能把自己身心异样的原因归于鬼怪等超自然力量。
此外,先秦秦汉时的人还认为,蛊指代的虫类,是行邪术的人用来害人的工具。
如《左传》里说“皿虫为蛊。”
对此,后世学者解释道:“《左传》所记的蛊是‘虫食器皿,巫行邪术,损坏於人’。”
也就是说,蛊这类虫,本身不害人。
它们只是施加巫术,导致灾难发生的必要工具。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又有后世学者继续解释说:
“这类虫因为从小生活在器皿里,虫生皿中,就被人叫做蛊。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仍然有用虫子对他人施加控制的传说。”
直到现代社会,寄生虫产生疾病这一生物常识已然成为常识。
人们也意识到寄生虫并非是假想的存在。
它需要通过药物等方式,允以消灭。
显然,这些认识无一不是负面的。
因此种种原因共同加深了人们对“蛊”不好的印象。
不仅如此,蛊还有另外一种含义。
指代疾病,历来为人们忌讳研究先秦秦汉时的文献,学者们还得知,蛊代指的是一种疾病。
即,蛊疾。
根据《左转》对蛊疾的记载,众人总结出这种疾病的特征。
首先,它由淫溺惑乱或鬼怪、食物引发。
淫溺惑乱,用大白话说就是沉迷于女色而导致;
鬼怪、食物引发,指出蛊疾的病因是鬼怪或吃了某些不该吃的东西所致。
后来,有学者认为《左传》中的蛊疾是一种与结石差不多的疾病。
同时,他们又根据甲骨文上的相关记录,推断其是一种延续性长、伴随忧郁症状的疾病。
而也有学者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推测蛊疾是类似膀胱炎的疾病,让民众不必大惊小怪。
《神农本草经》则称,世间存在着一种疾病。
它的治疗方法是以毒攻毒。
这类疾病被称为蛊疾。
为此,有学者专门统计了《神农本草经》中能够治疗蛊疾的药材,足有42味之多。
凭此判定,蛊疾是可治疗的。
有趣的是,在古代,关于作为疾病的蛊是如何产生的,人们普遍相信迷信的说法。
有人认为人之所以患上名为“蛊”的疾病,是上天对人间的惩罚;
有人认为病因是巫术行为。
虽然这些观点被后世一遍又一遍地反驳。
但无疑都为蛊这种疾病添上了神秘色彩。
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古人的一些难以医治的疾病,已经被人们理解,并找到破解之法。
因此,蛊病的神秘面试一层层被人们剖开。
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患上疾病。
基于这一点,人们一想到“蛊”这个字表示疾病,就会陷入不安之中。
难怪,汉字“蛊”那么不受人待见。
结语伤害人的虫,天灾、人祸,难以医治的疾病,那么多元素统统汇聚在一个“蛊”字上。
而这些元素又充满未知、神秘和恐惧等色彩,肯定让当时的人们深感不安。
因此,在那段时期,养蛊、用蛊,就成为官府打击的对象。
汉朝,就是对蛊施以严厉打击的典型王朝。
其不仅在《贼律》中规定了巫蛊者处死;
并在实际司法实践中惩处了使用巫蛊的陈皇后。
然而,那段时期的蛊又和超自然力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这些联系,许多关于灾祸的错误解释就被人们创造出来。
当人们局限于这些错误解释中,就会对真理没有进一步的追求;
并把大量的资源都放在讨好鬼怪,换取平安上。
长久来看,此举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更遗憾的是,许多执法者相信蛊产生的原因关乎超自然力量。
于是,他们便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因为某人养蛊,就判出许多冤案错案。
先秦秦汉时就结合了那么多负面元素的“蛊”字,被人们世世代代流传。
这深深影响历朝历代,成为汉文化圈里共有的文化基因。
如今,这个字字义的封建迷信成分已然成为众人的笑谈。
而它为灾为害的字义却还在被大多数人排斥。
因此,“蛊”字想给人们留下一个好印象都不行。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左传》
《墨子》
《汉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