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文学作品内容征稿(报告文学战疫绽放青春)
编者按
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中国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
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侵袭湖北武汉,蔓延全国,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佑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为世界防控疫情争取了时间。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共青团组织迅速动员全国广大青年,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被称赞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共同策划,《中国青年》杂志战疫青年报道组以文学的笔触真实捕捉、记录了2020年1月-5月以来的青春战疫历程,谨以此报告文学致敬奋勇战疫的中国青年。广大读者阅读报道后可将体会和感悟告诉我们,邮箱:chinayouth2020@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来信。
原本万家团圆的2020庚子春节
被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
浸透了苦难和沉重
病毒如惊天骇浪
冲击着生命的防线
却无法冲垮中华儿女
和数以亿计的中国青年
为国为民英勇战疫的精神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哪怕全副武装
我是在武汉战场上参战的人
我是在荆楚大地上拼命的人
我是在东西南北中护航的人
江汉春风起,冰雪已消融
我想念黄鹤飞临的悠悠
我思恋樱花绽放的温柔
所有的拥抱,所有的青春
都留给了2020庚子之年的春天
第一章 奔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
“全国 25 个省份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571 例,比前一日新增131 例,死亡17 例,比前一日新增8例,均来自湖北;重症病例 95 例;13个省份累计报告疑似病例393例,新增疑似病例 257例……”
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临近春节,人们却没有往年的轻松。
这天晚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的“00后”朱如归,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刷手机,关注着武汉不明原因病毒肺炎的消息。
有两张被刷屏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一张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坐在高铁餐车座位上,满面倦容,头靠椅背,合眼休息。
据报道说,钟南山继2003年非典肺炎疫情之后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1月18日,钟南山从深圳抢救完病例回到广州,当天下午接到通知又赶往武汉。当时航班无票,高铁票也非常紧张。临时上车的钟南山被安顿在餐车上。
另一张是钟南山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等专家1月19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了解病人收治的情况。当天下午,钟南山从武汉飞往北京,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
1月20日,钟南山接受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视频连线,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近期不要去武汉。”
这些信息和画面,在朱如归的心里掀起了巨浪。他心想:“老爷子都80多岁了,还战斗在防疫前线,我们这群年轻人,有什么理由龟缩在后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正是家人给我起名的来历。”
朱如归在陕西眉县职业教育中心1810班读高二。12岁经历了父亲因车祸去世的不幸,他更早地承受着生活之艰辛,也显得早熟一些。
他想去湖北当志愿者,目标就去钟南山院士调研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但他并不知道,这家医院是武汉第一批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医院,被称为“重症之巅”。
他拨打了当地团组织的电话,填报了个人信息。
“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朱如归后来说到动机很简单,“我18岁了,长大成人了,当国家遇到困难,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1月25日,大年初一。朱如归向朋友借了路费,悄悄收拾好随行衣物和口罩、消杀用品等,还用红笔写下了一封志愿书。下午,他和母亲说要去同学家转转。
16:40,他独自登上了从蔡家坡开往西安的火车。
21:41,他转乘K242列车从西安赶赴河南信阳。出发前他查过地图,既然已买不到去湖北的火车票,不如选择与湖北接壤的信阳。
下车后,朱如归换乘了一辆出租车,车开到湖北与河南交界处就停了,司机告诉他沿着107国道走就能到湖北。
正月的夜晚,寒风袭人。朱如归拉着行李箱,独自走到了河南和湖北交界的省界排查点。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经过反复排查,朱如归最终进入湖北省域。
此时,省际公路已封闭,没有大巴,高速公路也封了。
朱如归面对的,是冬夜长达110公里的孤独行走;此时在不同的地点,许许多多青年也正朝着同一个方向出发,去疫情爆发的主战场集结、加入战斗。
“我是组局者,局里每个人都在拿命扛”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的清晨,武汉滴水成冰。顺丰快递小哥汪勇蹑手蹑脚离开家门之前,偷偷拍了张家门的照片。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许回不来……我爱这个家,深爱着家里的所有人,但关门后没回头看一眼,知道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辜负抛下的家人。”
第一次,汪勇用私家车送金银潭医院的小护士回家,腿抖了一路。下车时,小护士要发红包感谢,他谢绝了,说自己“是提着脑袋来干这件事的”。
除夕前,武汉封城,地铁和公交停运。如果除夕夜他在群里看到求助信息而无动于衷,那么这个凌晨五点钟下夜班的小护士,只能步行4个小时回家。
“从1月26日起,武汉中心城区机动车禁行。当时有篇文章刷屏了——《千难万难,我要上班》,白衣天使们说自己快急疯了,因为天使没有翅膀,飞不到上班的地方,最后说千万不要问他们怎么去医院的……我清楚,他们都是顶着雨夹雪,几个小时一步步走过去的。”
所以再怕,汪勇内心也燃烧着一把火:医护人员上火线了,背后一定得有人撑着,这场仗才能打赢。如果武汉沦陷了,何谈小家?
汪勇从此睡在了顺丰的仓库值班室里,每天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只有深夜12点半到凌晨1点,他才能翻翻妻子发来的问候,看到视频里两岁多的女儿想爸爸,亲他的照片,他把泪忍了回去。
但即便昼夜连轴转,汪勇也无法满足群里越来越多的用车需求,于是他在各个志愿者群里呼吁,成立起一支进进出出约有30人的车队。
自1月29日起,头脑活泛的汪勇又陆续谈下摩拜单车、青桔电动单车、滴滴快车的支持,终于给金银潭医院的白衣天使们“插上了翅膀”。
“我就一辆车,一个人,没有队友们也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外界给我很多称号,其实我就是一个组局者,而局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拿命在扛,都是英雄。”
这是汪勇第一次做志愿者,却完全将生命注入,不惧牺牲,起初为家人,渐至为武汉人,乃至为天下人。
汪勇一直珍藏着那张出门前的照片。你为我,我为他,国就成了家。
“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洒在长江里”
1月24日,除夕夜,湖南长沙的“90后”小伙郑能量同样坐立难安。
在得知武汉封城后医护人员上下班及市民的必要出行成为一大问题后,他决定连夜奔赴武汉,做一名车队志愿者。
5个多小时的开车奔袭,郑能量来到武汉市区。深知此行凶险,他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生死状”:
“忠孝自古难全,我郑能量志愿进入疫区做志愿者,自愿接受最脏最累的一切任务,哪怕是扛尸,这都是我的选择……请放心,我定会在武汉尽绵薄之力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不给医护人员添麻烦、不占用医疗资源。紧要关头,我会自救的同时再救人。我自己具备一定的医疗、护理、生化知识,如果不幸体内没有形成抗体,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会自行了结以避免扩散。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由我郑能量一人承担,与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无关。如果我命数至此,死在了疫区,就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洒在长江里,让它漂回湖南,报答、陪伴我的祖国、家人、老师、朋友,还有我的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加入武汉抗疫公益志愿者联盟123志愿车队后,郑能量随时准备着接受各种任务安排:帮助有需要的市民出行、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义务运送医疗物资……他反复奔波于武汉的大街小巷及各条高速公路,每天凌晨四五点入睡,早上8点出门,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常常吃着饭就会接到求助电话,一接到电话,便立刻出发。那辆“湘A”牌照别克车,成为了江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家好,我叫郑能量,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志愿者之一……如果您家有孕妇、儿童、老人需要用车紧急去医院,我们将免费为您服务,我的电话号码是……”为了提高效率,郑能量经常在各医院、酒店、志愿服务群推送自己的信息。
“来武汉,我只是想报恩!”原来,郑能量199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低保家庭,靠政府救助和社会爱心的帮助渡过了很多难关,并完成了大学学业。大三时,本名为郑郑的他决定改名为“郑能量”,他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给世界带来正能量。
抱着孩子步行80公里返岗
1月25日,大年初一,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护师陈阿香抱着孩子从北京坐火车到了河南信阳新县。
其实陈阿香1月23日(大年二十九)才刚刚休假,她领着2岁的儿子去北京和丈夫团聚。丈夫在国家游泳队做体能教练,一年难得见上几面。
陈阿香到北京的当晚,蕲春县人民医院发出《致全院干部职工志愿参加抗击病毒性肺炎第一线的倡议书》,全院百名医护人员接龙报名,医务微信群消息提醒响了一夜。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蕲春县人民医院ICU主任许冀在科室群里发出紧急动员令,疫情来袭,大家“自愿上岗”。陈阿香就和丈夫商量说自己想回去。丈夫知道她“一做决定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性格,所以就没有试图说服她,而是开始帮她规划路线。
陈阿香想过完除夕就走。此时,湖北多地已陆续进入封城封路状态,夫妇俩一起规划了和朱如归相似的路线——先坐车到距蕲春最近的信阳新县,如果湖北省内封路的速度没有那么快,当晚就能到达蕲春。
陈阿香改签了返程的车票,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3点多,丈夫把她和孩子送到北京西站。车开时,看到丈夫远去的身影,她想哭,但拼命忍住了,觉得这个时候哭“很丑”,即便害怕,也不能表现出来,“好歹是去打仗了嘛!”
1月25日21时44分,陈阿香给许冀发了条“这两天我在想办法回岗。只是现在到处封城封路,我要把孩子安全交给我妈妈。”
许冀只知道陈阿香带着孩子在北京休假,想到封城封路、路远没车……他又告诉陈阿香,要不就别急着回来了。
许冀不知道,此时陈阿香已经到了河南新县。
原来,武汉封城了,陈阿香选择在离湖北最近的河南新县下车。她连夜包了一辆车到安徽宿松,靠着导航,辗转来到和湖北交界的太湖县弥陀镇,发现省界公路也关闭了。陈阿香的倔脾气又上来了,她决定走回去。于是,33岁的陈阿香抱着孩子,拉着行李,大路封了就走小路,小路没了就绕农田,开始了她的步行返岗之路。
走在路上,陈阿香告诉自己不能着急。她和儿子说“我们是去玩儿”,一路带着他捡捡小石子,偶尔捉一下迷藏,“又走啊,又抱啊,连哄带骗嘛。”
从安徽太湖县弥陀镇到湖北蕲春县漕河镇,大约80公里。陈阿香抱着孩子,在寒风中孤独地走着,偶尔搭个顺风车,或坐辆摩托车,一步一步地,她居然走回来了,走回了属于她的抗疫岗位。
两天一夜的阴雨连绵,陈阿香无意回忆路上的辛苦,只是舒了口气道:“总算是到啦。”
有人曾问陈阿香,你有很多可以晚回的理由,少你一个又怎样?陈阿香却说:“少一个就少了。我回去,他们(同事们)就可以少进(ICU)去一段时间。”
陈阿香回到蕲春县人民医院的这一天是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
4天3夜骑行300公里
在与蕲春县相隔400公里的荆州市公安县斑竹垱镇双河场村,住着“95后”女医生甘如意一家人。看到春节后疫情越来越严重,甘如意一直在想如何尽快回去上班。
甘如意在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工作。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宣布封城,这使得怎么回去成了大问题。
1月31日,甘如意拿着卫生院办理的返岗证明,在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办理的临时通行证的车牌号一栏写下三个字——“自行车”。父亲不放心,先陪她到县城附近高速公路的加油站拦顺风车,却一辆都没发现。
只有靠自己了。仅凭着在新闻里看到的大概路况消息,带着一只装着少量衣物和零食泡面的背包,甘如意独自骑上车出发了。第一站,荆州。
下午1点多,甘如意骑到了荆州长江大桥。因为封路,自行车无法通行,她便把车子寄存到了一家副食店,步行走过大桥,从下午走到天黑。
“我在家里想过路上的情形可能是什么样的,但是等我在路上的时候,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只有经历了才知道。我想象中会顺利一点,没想到住宿很难,交通工具很难。我觉得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是没办法解决的。”
当晚的住宿又难倒了这位24岁的姑娘,她拿着没电的手机、找了一辆共享单车,在荆州的大街小巷徘徊到深夜,最后遇见了一位好心人,帮她找到了一家可以入住的旅店。
第二天还有一天的骑行路,从荆州到潜江,地图显示距离约80公里,要骑行8个小时。天上飘着小雨,前往武汉方向的318国道上灰蒙蒙的,看不见车,也没有人,甘如意的羽绒服外层被雨打湿了。她心里有些急,想着“下雨路滑,可以骑得更快点”。
快到潜江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为了省电导航,她不敢开手机上的手电筒,靠着微弱的路灯向前,路边有个很大的水坑,她从边上过去,车没稳住,一下子脚踩进了水坑里……
本来甘如意对搭车已经不抱希望了,没想到第二天,遇到的民警联系了潜江高速交警,帮助她找了一辆去汉口的送血车。途中,她怕绕路耽误司机,便执意在汉阳下车,找了一辆共享单车继续骑行。
从汉阳跨江骑回四环外江夏金口,最后的30公里,甘如意看到了与往日不同的武汉——路上除了值班的人,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平日里热闹的街道,此时安静得让她害怕。
2月3日傍晚6点,甘如意抵达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
从1月31日到2月3日,300公里,四天三夜。此时的甘如意历尽辛苦,终于到岗。
“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
甘如意回到武汉的时候,和她同龄的李慧已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多天。
李慧是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隔离区的一名护士,如果从1月17日小年那天算起,1月23日已是她在抗疫一线坚守的第七天。这一天,李慧递交了一份“请战书”。
起初对于新冠病毒认识不深的她,这时已深知在一线工作的危险性,但她依然在请战书里写道:
“年轻一代应该有担当。我还没有结婚,没那么多顾虑和牵挂;我也不是独生子女,万一发生意外,我的父母还有人照顾。作为医护人员,我不能退缩;作为一名武汉人,在这个时候,我更应该冲在前面。”
当天,在与医院护士长的聊天记录里,这位24岁的姑娘真诚地说:“工作能力不强,但是关键时刻也不会逃避,老师没有放弃我,我也不会做逃兵。”她还嘱咐着:“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请大家也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唯一的要求就是请妥善安排我的家人。”
此时,父母对女儿的决定毫不知情,他们更不知道,女儿并没有如此前电话中所说,因为肿瘤科排班无法回家过年,而是早已加入到了照料护理隔离病区患者的行列中。直到1月30日看到相关新闻,父母才知道女儿一直在隔离区工作。
1月30日下午,李慧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父亲仿佛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最后却只说了一句:“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千叮咛万嘱咐,此时化为李慧眼里两个沉甸甸的大字——“责任”。
为国为民,倔强地勇敢着
107国道上,18岁的朱如归拉着行李箱,在寒风中朝着武汉踽踽独行,走不动了,就坐在行李箱上,或者靠在路边的树上休息。一路上,他婉拒了不少卡点的工作人员,既不想回头,也不想麻烦别人送一程。
大年初四凌晨3点,他在孝感市孝昌县被设卡交警拦下。跟对方交流时,朱如归得知这里的疫情也很严重,定点医院人手紧张,于是临时决定留下。他找到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申请成为该院呼吸科感染重症隔离区志愿者,后来成为这里唯一的一名志愿者。当天在孝感安定下来后,朱如归这才告知父母实情。最初震惊又生气的父母,终究还是给予了儿子理解和支持。朱如归顿时觉得“后方安定,可以踏实做志愿者了,有需要再转场去武汉支援”。
35岁的汪勇,则在细心对接医护人员的各种生活需求。群里有援汉的护士说天天吃泡面,想念大米饭了。汪勇马上解决吃饭问题,先建个群,请小伙伴去扫街,拿到还在营业的餐饮老板的电话,然后他来沟通。打了30个电话都被拒绝,第31个人答应免费供餐;在酒店,汪勇看到医生下来取东西时,大冬天穿着单薄的一次性拖鞋,便马上到处对接棉拖鞋的资源。渐渐的,不愿求人的医生们主动呼唤“勇哥”:眼镜的两条腿都被护目镜压坏了,援汉40多天能不能理个发,手机天天消毒坏掉了,有没有指甲钳、无袖羽绒服、 秋衣秋裤、洗面奶……
“人家都是舍命来帮武汉,这个事情办不办得成我不知道,但我一定要办,一定要去沟通。”有求必应的汪勇,渐渐成了医护人员的生死之交,也团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一呼百应。在疫情风暴中,他们充当了白衣战士们的弹药库、后勤团,甚至精神支撑。
27岁的郑能量则日日在武汉大街奔波,他的“湘A”牌照车曾多次将病逝者遗体运送到殡仪馆,希望“尽力让逝者最后的时刻有尊严”。他说:“祖国有难,我不想做看客,不想出名,只想做温暖而有力量的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人生不留遗憾。我出身贫困家庭,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社会好心人的支持,没有学校师生的情义,不可能完成学业,不可能在绝望中重生。我唯一遗憾的是,不能把仅有一次的生命,献给养育我的祖国。”
护士陈阿香一到蕲春,便把孩子送到了父母家,然后就去科室报道了。此后,蕲春县人民医院ICU病房二十几位医护人员被分为7个班次,每班2-3人,负责十几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和专业护理,每四个小时轮班一次,下班就到指定地点隔离,陈阿香很长时间未见孩子一面。
而甘如意在到达卫生院的第二天开始正常上班,早8晚5,为病患做检查、检测血液样本。经历过这次漫长的骑行,她说 :“觉得医护人员就像士兵一样,病人来了,就要冲到一线去。”
以死请战的李慧,在决定瞒着父母、不让他们担心的那一刻,觉得自己“瞬间长大”。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隔离四区,她主要负责病人的治疗与生活护理工作,清理大小便、采集咽拭子、抽血、发放早午餐,或者在病区内做卫生和消毒工作。她说知道有身边的同事被感染时,内心也会慌张,但“看到所有人都在一起努力时,便觉得充满了力量”。
倔强地勇敢着,倔强地在时而来袭的悲伤和疲惫中挺直胸膛。他们有的是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
他们有的是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但此时此刻,他们一听到抗击疫情的出征令,顾不上和家人团聚或者告别,便从四面八方奔赴前线。
他们说:“不需誓言,不需赞赏,只愿在我挺身而出时能给予我坚定的目光。”
他们的亲人说:“你是国家的你,也是我们的你。”
这些青年奋勇奔赴的后面,是党和政府在行动,是整个中国在行动,是全体人民在行动。
他们记得,1月25日正月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号召……
加强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党有号召,团有行动。1月25日下午,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立即行动起来投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1月26日,《关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关于在重点领域组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投身防控疫情阻击战的工作指引》陆续下发,向全国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发出了行动令。
此时,处在疫情风暴中心的湖北省、武汉市,已进入战时状态。
一批批勇敢的年轻人,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被动员起来,被组织起来。他们挺身而出,有的脱下婚纱,换上白色战衣;有的脱下靓装,穿上红色马甲;有的告别家人,加入战斗,像士兵一样突击……
到抗疫一线去,到病毒肆虐的战场上去,去奋斗,去搏击,去经受考验,去磨砺成长!
扫码识别
阅读第二章
决战,深知危险,绝不退缩 | 战疫绽放青春
扫码识别
阅读第三章
使命,一场没有举行的婚礼 | 战疫绽放青春
扫码识别
阅读第四章
希望,给写封信 | 战疫绽放青春
扫码识别
阅读第五章
力量,被唤醒的中国青年 | 战疫绽放青春
策划:景临 皮钧
统筹:蔺玉红 吕通义
文:《中国青年》杂志记者 蔺玉红 陈敏 彭姝疑 徐吉鹏 张斯絮 宋泽宇
素材提供:《中国青年》杂志战疫青年报道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