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剧情梗概(除了眯眯眼)
从数据上看,《雄狮少年》豆瓣评分8.3分,与后来稍晚几天上映的《爱情神话》并列2021中国大陆院线电影最高分。
从感受上看,《雄狮少年》大规模点映期间几乎全是好评,国产电影已经很久没有一部零差评的作品,零好评的倒是不少。
当时业内和票房大数据预估《雄狮少年》票房将达到15-20亿,预期非常乐观。
但随着2021年12月17日电影正式上映,一股关于主人公“眯眯眼”的讨论迅速占领各大网络平台。
再加上主创不当的回应,以及对“乳化”越来越敏感的民族情绪,最终反噬了前面的好口碑。
很多评论不仅攻击人物形象,而且无一例外上升到意识形态对立层面,“只要你说《雄狮少年》好你就是XXX”,“只要你支持《雄狮少年》你就XXX”……
本来一件艺术作品,却被戴了帽子,鲜有人讨论作品本身,好在哪,坏在哪。
翻译家傅东华曾在他所译《飘》的译序中这样抨击给文艺作品“戴帽子”的现象:
从前我们的诗人李义山指出“杀风景”的事情一共十二件,如“花间喝道”、“月下把火”之类(见《杂纂》)。我现在要给他补上一件,就是“给艺术品戴帽子”。譬如我们从前的老先生们不许年轻人看《红楼梦》、《水浒》(虽然他们自己都是看过的,并且也喜欢看的,不然的话,他们怎么知道应该不许人看呢),说它们是“诲淫诲盗之书”,便是“给艺术品戴帽子”的一种方式。现在这种方式的帽子已经没有人戴了,但是红红绿绿的新式帽子仍旧是层出不穷。虽则凡是好的艺术品总一定是真金不怕火炼,决不是一顶帽子所掩没得了的;但是,譬如是一块纯净无瑕的白壁,凭空给它涂上了一笔颜色,那也不是大杀风景吗?
傅先生这段话是1940年说的,到现在依然有道理。
电影《雄狮少年》从主题、编剧、制作、动作观赏性、文化底蕴等各方面几乎没有瑕疵,黑无可黑,那么只有给它从根上扣上一顶“帽子”——迎合西方人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
这一招釜底抽薪,让这部电影叫好又叫座的势头休克,雪上加霜主创又做了极其愚蠢的回应,自废武功,彻底凉凉。
这顶“帽子”背后的成因和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比电影本身更值得研究。
目前对《雄狮少年》90%的讨论都集中在作品之外,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解析一下这部电影被忽视的部分——剧情。
具体来说就是为什么《雄狮少年》和《燃野少年的天空》共享了一套编剧模板,却比“燃野”的评分高出几乎一倍。
有人指出,《雄狮少年》的剧本也就那么回事,很套路。
对,它的确很套路。
套路本身是个武术词汇,指的就是武术中一组固定的招式动作,流传广泛,颠扑不破。
编剧领域也一样,《雄狮少年》的故事也套了一个编剧常用的故事模板——英雄之旅。
《雄狮少年》的编剧里则林也是《风犬少年的天空》和《燃野少年的天空》的编剧,而且接下来他还有一部编剧作品《风犬少女的天空》待映。
《雄狮少年》编剧另外两部作品
《雄狮少年》编剧待映的电影
从接下来这部《风犬少女的天空》的剧情简介来看,不出意外的话这部电影会继续套“燃野”和“雄狮”的故事模板,或者说它们都是一套故事模板写出来的不同故事。
这些故事只是激励事件不同,而故事脊椎完全一样。
如果剔除这套模板的血肉,它的干货骨架如下:
一个(被看不起的)普通人→活在日常小透明和人间凑数的日子→受到一股力量的召唤→唤起内心搏潜在欲望→明确一个目标(舞蹈汇演、舞狮比赛或捕鱼锦标)→刻苦练习并受到一位归隐扫地僧指导(帮助者)→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突破第一个阈限→结局人生绽放不留遗憾(或变成英雄)
如果你看过那部仅有4.5分的烂片《燃野少年的天空》,或者看完这篇文章有兴趣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它和高达8.3分的《雄狮少年》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就像又看了一遍真人版的《雄狮少年》。
它们的骨架一样,只是填入的血肉不同,“燃野”只不过是把“舞狮”换成了“跳舞”,看样子未来《风犬少女的天空》又要把“舞狮”和“跳舞”换成“捕鱼”。
两部电影连“咸鱼翻身”这个梗都没有做任何修改,作为核心主题的口号重复出现。
“燃野”和“雄狮”咸鱼梗一模一样
两个故事一开始,都是主人公过着平凡的生活,甚至是被人看不起的生活。
而且不止主人公一个人,还有主人公周围的主角团,都是这样的普普通通,人生黯淡的咸鱼少年。
接下来“燃野”里狗哥转学,“雄狮”里阿娟遇到舞狮选拔赛,人生遇到变化。
随后他们都被一个少女召唤出心底渴望绽放的潜能,“燃野”里是小黄,“雄狮”里是女阿娟。
再往后的剧情都是刻苦练习,遇到困难去找帮手,最后一幕戏都是大汇演和大比赛作为结局。
主角团里都有一个胖子和一个二呼呼的死党作配,丰富一下咸鱼少年的类型。
“燃野”和“雄狮”类似的主角团
这两部电影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对少女角色的处理,因为“燃野”是真人青春电影,所以小黄是和狗哥平等的女主,而且他俩还需要发生一段恋情,才符合青春电影的观看预期。
而“雄狮”是动漫,并不主打青春爱情,所以处理成没有女主,女阿娟只是一个负责唤起主人公潜能的工具人角色。
这个故事模板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根据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的理论,结合好莱坞古典叙事总结出的一套“英雄之旅”模式。
好莱坞对这个模板的套用非常广泛,一般在超级英雄电影中使用,我们熟悉的《蜘蛛侠》、《钢铁侠》、《毒液1》、《无敌浩克》、《黑客帝国》、《指环王》、《沙丘》等故事,甚至是《哈利·波特》都是以这个模板为骨架,再附会上不同的世界观打造出来的。
这个模板浓缩成公式可以有12个桥段(并附例子):
1. 日常世界(哈利·波特一开始寄宿在亲戚家);
2. 历险的召唤(彼得·帕克被蜘蛛咬、哈利·波特收到录取通知);
3. 拒绝召唤(黑客帝国里的尼奥不相信矩阵);
4. 遇到导师(黑客帝国里的墨菲斯);
5. 跨越阈值(黑客帝国里的尼奥武功提升);
6. 考验(钢铁侠遇到的恐怖分子);
7. 征途(指环王寻找指环的旅程);
8. 磨难(哈利·波特遇到的各种困难);
9. 回报(沙丘里的保罗被尊为弗雷曼人领袖);
10. 回归(毒液和埃迪合体回到日常生活);
11. 复活(黑客帝国里尼奥复活);
12. 带回灵药(钢铁侠反打响指恢复地球一半人口);
当然每部电影对这套模板的使用都有侧重,不可能完全把这12个桥段充分表现,会挑选其中几个作为自己故事的重点进行放大,比如《指环王》放大了“征途”这个元素。
而“雄狮”对这个模板的使用也有自己的创造,并没有把这个套路构建在奇幻神魔体系上,跳脱出中国古代神话的语境,构建在现实题材上,使《雄狮少年》与其他国漫区隔开来。
但是套了同一个模板,为什么动漫电影《雄狮少年》的评分这么高,而真人电影《燃野少年的天空》的分数却这么低呢?
如果抛开“燃野”导演张一白因XD遭抵制不谈,单纯从电影本身来看,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模板本来是从无数人类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这个套路天生带有神话感,就像一个不切实际的梦,这也是为什么说好莱坞“造梦”的根源。
好莱坞在使用“英雄之旅”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观。
无论是矩阵、霍格沃兹、中土世界、哥谭市还是厄拉科斯星,它们都凌驾于现实之外讲故事,这样观众不会觉得假。
因为观众有预设本来这个故事就是虚构的,只不过是满足我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同样的道理,《雄狮少年》是一部动漫,虽然有现实依据,但也是一个重新搭建的世界。
在动漫里做出一些夸张、中二的动作,喊一些口号,并不会觉得很傻,因为观众知道这是漫画。
真人做出这种表情简直是灾难
动漫则没什么不妥
但如果像《燃野少年的天空》这样的真人电影也这样表演,也这样把一套幻想放在现实世界,就会产生一种悬浮感,让人觉得是在看动漫而不是在看真人,会觉得很假。
总结来说,《雄狮少年》的剧情是一个非常工整的套路化故事,稍有不同的是它的“英雄之旅”不是好莱坞那种拯救世界的弥赛亚(救世主)式英雄,而是主人公自己做自己的英雄,实现自我拯救,并在回归现实后与现实妥协。
这套模板已经批量使用在三部电影中,好奇《风犬少女的天空》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