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为什么是甜的(想控糖的年轻人)
//
时下,年轻人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熬夜刷剧、常喝奶茶、喜食油腻、久坐不动、不爱运动等,让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既往老年群体高发的疾病正在不知不觉地盯上他们。
为了不让糖尿病等疾病“提前”找上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养生,把控糖、控油挂在嘴边、记在心上,但是甜味的诱惑又让戒糖、控糖成了一件难以坚持的事情,这就使得与天然糖有着相似口感,却不被人体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环,更没有热量或热量极低的代糖,成为很多年轻人的不二选择。
尤其到了夏天,代糖食品既有糖的甜味,又能减少能量的摄入,让很多年轻人似乎无须再为吃糖这件事心存负担了。然而,选择代糖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代糖食品又该如何合理选择呢?
代糖又被称为甜味剂,是可以为食物增加甜味的一类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在过去的100多年间,甜味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食品和饮料中。比较常见的甜味剂有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纽甜等。根据来源,甜味剂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的;根据能否产生能量,可分为营养型和非营养型。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价格低廉、性价比高,因此市面上大多数代糖食品是以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为主要组分生产的。
代糖不是糖,为什么吃起来也会有甜味呢?人之所以能够感觉到甜味,是因为甜味物质与舌头味蕾上的甜味受体发生了化学反应,甜味受体向大脑发出信号,这样我们就感觉到甜味。
代糖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这是一些空间结构和普通糖类似的物质,能与甜味受体结合,所以舌头也能感受到甜味。代糖与甜味受体的结合能力比糖更强,因此甜度可达糖的几十、数百,甚至数千倍。要达到和白砂糖相同的甜度,食品中只需要添加极少量的代糖,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食品的能量。
常见的阿斯巴甜,它的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由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缩合而成,阿斯巴甜的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
吃代糖能控制糖的摄入吗
几乎所有的非营养型甜味剂在人体内的分解产物都不含葡萄糖,且不直接参与胰岛素的分泌,所以理论上来说,非营养型甜味剂并不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从这点看,似乎控制了糖类摄入。然而,长期食用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并不代表真的能够控制对糖的摄入。因为代糖并不能让你放弃甜食,对甜味的渴望虽然可以通过代糖满足,但反而会产生因为吃了代糖就可以肆无忌惮多吃其他东西的代偿心理,导致摄入更多的食物,从而引起肥胖。
代糖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影响
代糖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代糖本身不产生任何能量,但是长期过多摄入代糖可能对人体产生如下不利的影响:
第一,经常食用代糖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代糖具有比一般糖类更高的甜度。当人体摄入代糖,大脑会误以为身体摄入了大量糖,于是开始分泌胰岛素。然而,当胰岛素集结,却没有等到预想中的葡萄糖。久而久之,机体对分泌胰岛素的信号越来越迟钝,细胞也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脂肪分解减少、合成增加,于是出现体重上升、血糖升高,导致肥胖、糖尿病等。
第二,研究发现,部分代糖食品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寄居在肠道中的菌群需要一个稳定的肠道环境以维持生长,对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也有一定帮助,一旦用代糖食品取代碳水化合物和葡萄糖,那些需要通过利用葡萄糖来维持自身生长的菌落会被杂菌取代。长此以往,肠道内的正常菌落环境就会遭到破坏,随之出现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第三,代糖可能与癌症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有研究显示,食用大量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尤其是软饮料中常用的阿斯巴甜和安赛蜜)的人患癌风险增加。《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过一项超过45万人的跨国研究,该研究提示,经常喝软饮料的人群(每天摄入量大于500毫升)与喝得最少(每月少于1杯,约250毫升)的人群相比,总死亡率高17%。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含人工合成甜味剂的饮料的影响程度更大。
代糖能敞开吃吗
代糖并不等于无糖,不能毫无节制地敞开食用。目前市面上合格的代糖食品,虽然添加的代糖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并不是可以长期大量食用的健康食品。对代糖,我们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适度食用。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代糖还是比较不错的选择。如对甜食非常渴望的糖尿病患者,适度的代糖可以帮他们解馋,满足生活幸福感需求。不过营养性的代糖,如木糖醇,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虽然对血糖影响不大,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健康风险,糖尿病患者还是不能多吃。
如何选择代糖食品
阿斯巴甜经过人体消化,最终会转变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正常饮食状态下不会对人体有过多负面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苯丙酮尿症患者不能摄入苯丙氨酸。孕妇和儿童抵抗力较差,且需要补充足够营养以维持免疫力和身体健康,因此这两类人还是尽量不用或者少用代糖。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一些天然非营养性代糖,比如甜菊糖、罗汉果苷等,都是相对安全的。天然型代糖是从植物或微生物中提取的甜味成分,安全性更高,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度食用。
总而言之,吃甜味食品可以舒缓心情,可以让人感到愉悦,提升幸福感。吃点甜品,或者偶尔尝试代糖食品或饮料都是安全的,但过犹不及。对于“甜味伴侣”代糖,要客观看待,适度、科学食用。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钟旭 王卫庆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马冠生
策划:谭嘉
编辑:刘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