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出自哪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尼采

“为天地立心”用精神力量(心)去认清世界(天地)的本质和规律,为改造客观世界奠定夯实的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生民立命” 即关心人民的命运、反映人民的心声、消解人民的苦难,增进人民的福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肩负起社会进步的使命;

“为往圣继绝学” 继承优秀的传统国学,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通过宣传、教育及推广使人类文明延续;

“为万世开太平”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发扬社会中积极的进步的内容,抨击社会中消极的落后的东西,引领人们迈向通往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赢在当下,憧憬未来。

以商入圣、自觉利他

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出自哪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1)

学问与天地,看似相背离的两条线。然而这两条线,并非机械冰冷的直线,而是在人文映照之下的有温度的曲线。正如大教育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问之传承,从来都是以天下作为最高的追求标准。

教育并非仅仅是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古人为求取功名而科举,今人为一份更体面的工作而奔忙,教育确实有有其现实性。然而,这样的现实性应当是对现实的关怀与反思,而不再只是个人的发展。同时,教育还具有理想性。它将精神世界的财富积聚并传承,不断发现自我、家园与世界。这样看来,教育与家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教育的本质,更是爱的传递。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化人,而根本目标则是传承文明。那一缕尼山的月光就这样悠悠地照进了华夏民族的黑夜,在乱世之中照亮了贤圣者的影像,丰盈滋养了中华千年的文明。千年的精神就这样被教育的丝线编织出了一幅锦绣,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光彩夺目。即使“华北之大也无法容下一张课桌”,西南联大仍然坚定着育人的理念。变的是几经转迁的校址,不变的是心忧天下的情怀。一批又一批青年志土从西南联大的校园中走出,为民族与国家的危难洒下热血。

学问与天地,在传承之中转了个弯,在无限远处汇合。治学,似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活动,考究文化,探寻规律;天下,更是一个极其现实的词汇,民族存亡、国运兴衰。但学之根本,在于现实。治学从来都是依靠于现实而存在。自然科学的探究,源自于对工业生产技术的探索;古史经纶之叩问,是为了从先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以指导现世之发展。

学育一体,教育与治学、治企都是“继绝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于是,当我们忙碌于觥筹交错时,是否应当思索一下求学的目的?当我们着眼于惨淡的市场环境时,是否应当跳出当局圈子,拉开距离去看国家与世界?面对日渐萧条的企业时,自责的同时也应当反省成立企业的初衷。

为天地立心与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是“闭门即是深山 ”的幽静和与世无争,应是“暗昧处见光明世界”的襟怀。为商以圣为最终导向,以利他为最终结果。

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出自哪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2)

正心、正念、正行

近来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此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精神状面貌同样好转,取得众多瞩目成就。然而快速发展下隐藏着巨大祸患,如顺风车杀人、中美贸易战等,此皆位于患机之列,而又只是冰山一角。

故中国改革道路仍需努力深化,而具体该当如何,则引两句话,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何人为天地立心?众人。为天地立何心?正心。从人的角度来说,处于天地之间,当有正心。何为正心?即为自我约束与自我勉励之心。曾有学者说应追求自由之精神。束缚阻碍发展,而自由推动创新。然而放任自由就会导致道德沦丧,秩序混乱,而灾难骤起。所以人应皆有自我约束之心。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标尺,去衡量事物好坏善恶,去孜求自我完善之人格。若人人自我约束,不为恶,则祸乱难成。而在此基础上,自我勉励,鼓励自身向好发展,追求进步,做善事,做有意义的事。此为立正心。进而推动自身、他人乃全国家社会的发展,何乐不为?

如此,开万世之太平,还须以国家之梦想来引导,以众人之正心来纯净社会之风气,风清气正,方可国泰民安。然开创何种万世之太平?一为本国,二为世界。

开本国之太平,仅靠人民立心是远不够的,需有国家立本,加强引导。以何为本?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障人民利益,能够促使人民更加积极更加自觉,更加有保障而无负担地追求正心。此外,国家利益即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利益方能强大国家利益,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发展,实现国之太平。

其次,更需开世界之万世太平。当今世界主题虽为和平与发展,但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仍威胁着世界各国利益与世界和平。然而,世界已成为一个共同体,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促进长久进步与稳定。为此,我们要关心时事,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宣扬和平合作精神,实现全世界的万世太平。

当立天地之正心,开万世之太平,于浮沉中乘风破浪,在广阔天地中奋发有为。

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出自哪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3)

忠诚师范,精进教导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从古至今,教育从来都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重视。“天地君亲师”,师者之重要、教育之重要彰显无疑。然而现代社会,商业道德沦丧,世态精神萎靡,利用专业知识危害社会等问题,警钟长鸣,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当代教育的缺失和漏洞。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当做到什么呢?

教育使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教育是对知识的传承。在历史洪流中,人的一生不过转瞬即逝。人类文明的历史在宇宙沧桑万变中渺小入微。然而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人类却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发展迅速的人类文明,并还在不断进行着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是人类实现质的飞跃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人类受生命时间、记忆能力、交流方式等条件的限制,但也因如此,教育才突显出其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教育使人们能留下先圣的全部知识与实践经验总结,让每一个时代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发展。“为往圣继绝学”,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历史与现实之必需。

“往圣”既是先人,也可以是一切传承者。诲人不倦的老师、关爱提携的长辈,都可以被当作“往圣”。教育活动中,首先便要学会尊师重道。而“继绝学”,不仅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知识,而是根据不同需要、不同的时事情形,不同的社会需求加以提炼、升华,最终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想。

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表面,教育也不仅限于传授知识。“为万世开太平”指的就是以正确价值观为引导,将知识转化为物质和精神力量去造福社会。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应总结国学经典内涵,让其符合当代社会的思想,也要通过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他们引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同时,教育不能如“蓝田日暖,美玉生烟”般扑朔迷离,而应当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真实与踏实。当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才能和知识运用到国家社会建设中时,“万世太平”指日可待。

从古至今,教育如耕耘,是一直存在的社会实践。后者提供丰富之物质,前者着眼精神之富足,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与耕作这样只需简单地重复工作的活动不同,教育活动却应该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改进。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教育不变的向往,同时也是我们应当做到的便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出自哪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4)

传承商圣精神,打造有情怀企业家

为万世开太平,立名于天地间,被后人瞻仰,是每个人的宏愿。一个身负社会责任感,心系家国情怀的企业家,只有先“为往圣继绝学”,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商圣范蠡,诗圣杜甫,武圣关羽,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 “圣”非常人所能及,而古代中国孕育了如此多的“圣”供人瞻仰,因而,往圣绝学值得继。

要继承,先要学。学先贤之为人处世。商圣范蠡被后世赞誉: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我们应当学这样的智慧,处逆境时韬光养晦,功成时急流勇退,为商时谋定策略,成功时兼济天下。

当今时代,网络发达,价值多元,机遇与挑战并存。有这样的智慧,才不至于迷失;有这样的智慧,才不至于颓败;有这样的智慧,才不至于拘泥;有这样的智慧,才不至于茫然。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方能为往圣继绝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和时代。

古有辛弃疾“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怅怨;今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辛弃疾苦于朝廷怯懦,一腔怨愤写进词章,也能名传后世。毛泽东以高贵的自信,把握时代的脉搏,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后人敬仰。

此二人有时代观念,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意识,能当时代之大任,故而能成全自己。

若人无责任意识,满身才华不过是对世界更大的危害。纳粹时代,才华出众的设计师设计精妙的毒气室,儿童被医生毒害,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凡此种种,皆未把才能置于正确的场合以创造正确的价值。

因而当有责任意识,方能无害于社会。

为往圣继绝学,习古贤人的大智慧以滋养自身。联系时代,怀责任意识,创造不朽功勋。如此,才能在天地间立名,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商圣弟子班》是师道集团专为企业一把手打造的终身制学习课程,以《商圣智慧》课程为基础,旨在传播商圣精神,学习商圣智慧,践行商圣之道。深度剖析国学中“儒”、“释”、“道”、“易”、“禅”五大智慧,为顺应当今时代发展趋势,通过融合古典精华,归纳“四十五”个治企核心法则,帮助更多企业家走出困局,实现快速增长,打造百年企业,成就富贵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