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怎么相处(研究生如何和导师和谐相处)

研究生如何和导师和谐相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研究生导师怎么相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研究生导师怎么相处(研究生如何和导师和谐相处)

研究生导师怎么相处

研究生如何和导师和谐相处?

冯培忠

研一懵懂,需要完成从本科通识教育到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角色转变;研二是骨干,是各种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关键时期,预计将产生大量的科研数据;研三是升华,通过不断的总结凝练,查漏补缺,解决问题,传播知识,提升水平,但同时也要反复的找工作,耗费时间。一再叮咛研三的同学,不能躺平,不要有一种马上毕业,不做实验,不写论文,胡吃海喝,坐等答辩的思想,给人一种马上退休啥都不干的状态,长此以往,必定影响未来的职业情绪和发展。总结三年研究生阶段,研一要勤奋,努力转变;研二要肯干,攻坚克难;研三要升华,传承传播。结合2022年6月23日科学网组织的“关于研究生们如何才能做到与导师和谐相处?”的线上采访,就研究生关心比较多的和导师相处的问题交流如下。

导师指导不了或不指导,学生如何自救?导师“是导非导”,学生“是学非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人精力旺盛,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尤其到了后期,涉及到具体的科学创新和细节,导师确实可能指导不了学生具体的内容,如果全程都能指导,也没啥意思,都在导师的头脑之中,有啥创新!但是前期导师一般还都是指导学生的,一个顶尖的球队需要一个好的教练,导师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导师真导不了怎么办?寻求二导、三导,寻求同学讨论,吃饭的食堂,宿舍的路上等都可以讨论,不分场合,时刻想着;寻求书籍,大量的阅读;几个相近的同学组成臭皮匠团队,定期和不定期的头脑风暴,批判性思维;网上学习的视频非常多,例如这几天就有显微分析的会议,超过50个报告,各种功能讲解,够用了,关键是否有心学,是否主动学,是否把打游戏的时间挤出来学,只要用开放的思维、主动的思维一定能解决困难,也一定能创新。

导师是否会放弃头疼的学生?从导师的角度,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如同父母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一样,想当年吃不饱的时候,可能老大辍学供老二,但现在如果孩子有能力,父母都会供孩子读书,所以从心里导师不会放弃,但是导师也不可能有100%的耐心,如同父母不可能有100%耐心一样,孩子非不学,父母没办法,学生非不研,导师照样没办法。学生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内生动力,以学术为目标,干好它。只要努力干科研,不怕失败,屡败屡战也是精神,导师永不放弃。如果不学无术,想混混,那可能就被放弃,所以是否放弃的主动权实际在学生手中,而不是导师。

导师压着不让发小论文,非要发大论文。假设某一天没有期刊了,还能否培养研究生,肯定能。研究生是一种学历,是一个名本科毕业生做更高层次研究的阶段。研究是否和论文有线性关系,应该没有,但是为什么必须发论文,论文是为了传播知识、传播成果,是一种传播方式和规范。有一种观点“Publish or Perish”,还是抓本质问题,研究生的本质目标是科学发现、创新创造,所以应该逐步树立以大论文评价学位的模式,或者多元评价,包括近期很多高校把发表论文和学位挂钩取消了,这是一种实质进步的表现,既然这样,那就需要争取发表大论文、发代表作,而不是小论文,小作是论文,是纸张,而大作是经典,是永流传。当然,也可参照社会保障的平衡模式,考虑垫底的小论文,但不能永远搞小论文,要有创大作的勇气,要有沉下来的底气,要有干一番事业的锐气,创大作的过程导师要给予学生精心的全方位指导,甚至协作指导,而不是让学生不断的撞南墙,大作是导师和学生的共同事业,一定会终生收益。

和导师的学术观点相左。这个是最无需思考太多的,研究生的本质是学术研究,学术是可以争鸣的,导师的观点到了具体的实验、技术、细节、文字不见得对,尤其是新时代技术革命发展很快,导师很可能不能跟踪最前沿的科技细节,所以前沿的学术需要讨论,更需要科学的证明;然而很多时候,一些基本的、甚至经典的观点,导师吃过的盐比学生吃过的饭多,学生需要学习性接受,甚至反刍思考。当然,中华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和导师争论学术注意方式方法,别伤了和气,让导师下不来台,假设不敢和导师争论,但自己严密论证并写到文章里,写到毕业论文中也挺好,也将传播的更久更远。

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多久为佳?这个问题很难,有人说每天要工作16小时,多做实验多出成果,但是访学欧洲发现,博士生也是早九晚五,不加班,还每年都有诺贝尔奖,如果从刻苦的角度来说不应该啊,我们多努力,但实际上,有些创新不是时间熬来的,而是思考,是思想,而不是一味的实验!所以,我不太要求研究生一定要工作多长时间,但要求研究生333,即3分思考,3分实验,3分表达,形成“创新-检验-传播”的circle,即首先要搞清楚课题的科学问题,这是根本,从思想上把课题的本质难点搞清楚,而不是边边角角的看了几篇文献,如果对课题认识不清,终究是照葫芦画瓢,复制而已。有了本质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再进行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总结发表传播,大声的说出来,传播出去,实现知识增值,螺旋上升,不断创新。当然,也可以先实践后总结,或边实践边总结,但无论如何习惯性、系统性思考都不能停歇。

事业是干出来的,老师可能临时布置了一些紧急任务,那就加班熬夜干,说不定一战成名,获得老师、团队、单位永远的欣赏,年轻人不要上交写的很差的报告,这样会形成不好的习惯,也会影响将来的职场。当然,老师要有计划,提前谋划,尽量不要临时布置任务。

可否和导师聊一些学术无关的事情。导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同时也是普通的人和人的关系,学生有困惑当然可以请教导师,例如研究生基本都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谈朋友结婚论嫁成家立业都应该鼓励,谈恋爱研讨会都值得开,生活不至于学术,组会也可以不至于学术,把组会搞丰富了,团健搞起来应该更有利于团队建设,有利于学术成长,这也是健康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反过来,导师也要适当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而不能仅仅就学术论学术,否则毕业了万一学生不从事学术没得话说了。

导师老是让干杂事咋办?比如说辅导孩子,带娃,买饭,报账,取快递。这些一方面要分类,另一方面要分情况,例如带娃辅导孩子肯定不是应该干的,如果偶尔干干,也是一种感情交流,应该的,但是长期干,要么导师付费,要么导师付出,否则就脱离了师生本质关系。报账的事,一半可能是学术的事(例如材料、测试费等)学生应该做,一半可能是老师的事(例如差旅等)学生帮着做,我建议导师们攒一攒,不要总让学生跑腿干这些事。另外,导师们对报账的程序、规范要搞清楚,不能让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试错中学习报账,摸索程序,太浪费时间,太折腾学生,让学生跑一次干彻底,不怕跑腿,怕导师啥不知道让学生反复的跑腿反复的问。如果学生跑三次还没报了一个账,尽管不敢怒也不敢言,但心里会骂老师的。取快递等,学生顺带或吃饭顺路帮老师取取也没有不可,但是专门取有点浪费时间。学生不是导师的附属品,不能总拿学生干一些和学术有差距的活,但人是有感情的,导师和学生互相帮衬也是应该的。

导师会否抢学生的研究成果?什么叫做抢成果,例如高校的发明专利,基本都是职务发明,就是专利权是学校的,是单位的,不是个人,由此推论如果基于论文的转化成果效益也应该是单位的。那论文的署名问题,尽管目前我都是通讯作者,但是导师是否就不能做第一作者呢?也不是,论文的成长过程中导师也付出了很多,尤其第一篇论文就是一个灾难,不能说老师重写但也差不多,反复的修改,为什么老师就不能做第一作者,康普顿获得诺奖,为什么没有学生的份呢?学生为验证“康普顿非弹性散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学生,非弹性散射没有普遍性,所以不能简单的讨论谁抢谁的成果,如果都是学生第一作者,那就一定合理?导师第一作者就不合理?不知哪里的规矩。当然导师老当第一作者也不好,也要让学生有署名第一的快乐兴奋感。

导师不让毕业。从历史到现在到未来,都有导师不让学生毕业,有故意刁难的,有压着出大成果的,有要求高的,有定向任务没做完了,有导师认为达不到毕业要求的。这个要客观分析,如果导师认为达不到毕业要求,那就不能毕业,否则就是“假的真文凭”;如果导师认为达不到要求而学生觉得达到了,那可以请学院仲裁,甚至送审评价;如果达到了,导师求大作等不让毕业,是否也可以?双方商量着来,如果学生自身要求高也可以,但无论如何,导师这时候应该给学生更高的助研金报酬,不能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只让学生多干活,但食不果腹。导师和学生各自要找好角色定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要让学生为生活犯难。

答辩后还帮导师干活么?如果有时间做一做也挺好,老人还经常帮带孙子呢!青年人都很忙,如果真不想做,就说教学任务重,推一推也可以,但是年轻的时候不能松下来,一旦松下来,估计后面很难紧起来,影响未来的发展,不能太计较,计较多了显得没格局。再说了,毕业后你可能还找导师帮打个招呼啥的,等想找的时候?还好意思开口么?当然,导师也不能一味的找毕业生干活,这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师生关系,导师也要转变身份,毕业后从师生关系转变为科研合作关系,那样事业将会愉快的健康发展。

研究生离校怎么和老师说?两字“谢谢”就行,无需煽情,也不要煽情,毕业后保持联系,过节发个信息问候下就行。师生一场不容易,值得怀念。

——感谢广大网友的问题,感谢彭真明老师一起参与活动,并帮审阅文字。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一新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7429&do=blog&id=1348243;立德树人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7429&do=blog&id=1336334;

相关专题:导师与学生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348842.html

阅读原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