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最有特色的春节习俗(王双庙传统春节习俗)

作者:王金福

王双庙村自建村以来,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节日:春节、小年、除夕、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十月初一(鬼节)、重阳节等。尤其对春节习俗较为重视。

春节 俗称(年下),古时称“皇天节”,当今定为法定节日,一进腊月,村民们便开始年货的购置,初六购年货开始,初八早上喝“腊八粥”,腌“腊八蒜”(古时候早早把女孩子叫起来,看“腊八姐”,借天寒冷、耳唇冻僵之际给孩子扎耳坠眼),现在用电击。一过二十,全家便忙着氽丸子、炸藕夹、炸带鱼、蒸馍馍、枣花、枣圈、包饺子、蒸高粱面齐馏、蒸假菜等准备过年时食用。(现在很少见)

小年 腊月二十三为小年,送灶王爷上天。将灶王爷画像从墙上揭下来,连同元宝、纸一起烧掉,边烧边祈祷期盼:“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思是请灶王爷代表老百姓上天后,给玉皇大帝(即老天爷爷)捎个信,来年风调雨顺,少受灾,多打粮食,五谷丰登。如家中有外出人员,可到三十再贴上,以免灶王爷回宫后漏掉人口。

本地最有特色的春节习俗(王双庙传统春节习俗)(1)

贴春联 腊月三十下午扫除完成以后,贴春联、挂灯笼、挂“柱子”、请“家堂”、老天爷爷、全神、外带“报信的”,贴灶王爷。为的是请众神仙和列宗列祖回家过年。以前是在坟前,后来在村口,再后来干脆不再请了,自己回家。(传说一村民穿长袍去坟地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走时被一桑棵挂住衣裳吓死,以后再也不去坟地请了)。请爷爷奶奶回家是家人手举三柱香、烧纸,面向祖坟点燃,跪拜念道:“先祖先宗跟我回家过年了”。进家门时,在大门外放点干柴草点燃,俗称“照厅”,意为只许自家老人进门,不许孤魂野鬼进门靠近。回家后,把香按4:3:1支插好,摆上供品跪拜。此后,再也没人敢坐椅子了,尤其是小孩,更不许爬上爬下玩耍了。因为,椅子上坐着自己的“家亲”。此陋习虽带有迷信色彩,但还是延续下来。

上供 二十九晚上过十二点前,将“家布”也叫“柱子”,上面写有先祖的世代、名字、子女等,十二点时便为年三十了,将供品摆好,下饺子,放炮。供品分三种:家堂供、天帝供、全神供。

一为家堂供:家堂印有王祥冰鱼、孟宗哭竹等二十四孝图及爷爷奶奶遗像,供品有:后排水果、水、酒、烟、筷子;依次是枣花、桃馍馍;前排有:鸡、鱼、猪肉、素菜、焚香四柱。有个别的许愿上猪头大供。

二为天帝供(俗称老天爷爷),供品同上,一律改三三制,(俗称神三、鬼四),老天爷爷传说管三界的神仙,是最高权威者。

三为全神供,传说是姜太公封的神位,是一套供。

四是财神,财神是村民设的常年供,即一香炉、一柱香、一碗肉、一双筷子、一个馍,一般做生意之人必供的,普通人家供上官下财。以确保财源兴旺、发家致富,全由财神爷保佑。

五是灶王供,俗称“灶王爷”,灶王爷供在厨房,供一盘豆腐、一个馍、一双筷子、一柱香,确保一家平安无事。有的还供关公(即:门神爷)、观音等神位。

切忌:供品不许随便吃,三十上供前打扫卫生以后,屋内不能再打扫,以免供品蒙上灰尘;另外,家中上供后,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娘家看家堂,夜间不能息灯,不能哭涕等旧俗。如家有当年逝者,初一前(上供后)不再开门拜年,等天将明时,全家到坟地跪拜后,早饭后方可开门拜年。

守岁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通宵熬夜叫“守岁”。一直到零时,家家户户开始摆供品,下饺子,放鞭炮,烧香、烧纸、点蜡烛。准备吃“年夜饭”,大都吃饺子,天不明就开始“拜年了”,小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本地最有特色的春节习俗(王双庙传统春节习俗)(2)

拜年 解放前直到解放初期,三十早晨,天不亮就去大街“拜乡年”对全村的长辈一一见面叩头辞岁,等天明再拜家中长辈妇女,家家必拜;改革开放后,虽然“文化大革命”期间,除过“四旧”暂停过几年,但以后又恢复了。不过由全村改为院内,院内改为五服以内,近几年已缩小到三服以内。三十晚上改为全家看春晚。拜年改为亲近几家看望老人为主,远距离发个短信拜个年就完事。

拜亲戚 初一早晨下饺子,到家布前辞岁后,就开始上祖坟,折供送家堂,拜始祖、院祖、家祖,五服以内各坟到,五服以外对换一下烧纸,再也不用全村跑了。

初二吃完早饭开始“拜亲戚”了,建国初走亲戚是用年间食品,后改为副食品,再后来饮料、奶制品,走亲戚按先近后远的原则,走到哪里赶上饭食,便在哪里就餐,一般到初六以前拜完。近几年,交通工具发达,开车1-2天便走过来了,因查酒驾,谁也不敢喝酒了,因此节省了很多时间,各家也不必准备那么多酒席了。

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拜亲尤其是不能拜姑母、姨母、舅母家,家家都吃团圆饭,也有人说:“破五饺子,破五面,破五吃顿团圆饭,来年一亩能打十几担”,也有女的说道:“破五绳子,破五线,吃了饺子好好干”。据此推断,应该是个农业节,意思是新的一年开始了,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多打粮食,多收棉。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春节已接近尾声,可又显得高潮开始。年过正月初十就开始购置筒花、起花、两响、滴滴鸡、摔炮等,村内或院内也购置花药,十四日下午开始,沿街砸地花,各家门口挂彩灯,又称“挂街灯”、“上元节”。灯有各种各样,有的还装上图案,转动起来很有趣。旧时的灯是用高粱秸或芦苇捆扎成很多图案,如十二属相灯,用棉絮搓成灯芯,放上各种灯点燃,大一点的孩子则用秫秸扎成圆筒,用纸糊成倒挂水桶,底部捆一灯架,装上棉油或柴油,点燃以后放开灯,受气体和烟的影响,灯内氧气减少,灯自动飞起叫“云灯”。农户家除门口挂两盏外,院内、各屋等生怕有照不到的地方有死角。元宵节自制灯被电灯所代替,纱灯越来越大,越漂亮。旧时正月十五闹花灯,男女老少都到街上观赏,这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只要能走得动的人,谁都不肯放弃这个时刻。60-70年代“破四旧”不让拜年,可村中元宵节,各生产队凑钱,砸地花也没停止。

砸地花 即在大街上硬地挖一个圆坑,代替花筒,筒内装上花药,中间留一火药捻,砸实用胶泥封顶,点燃火捻,引导火药燃烧,药内掺有钢屑,所以点燃时会发出耀眼的火花,药量大小有3种,最大的有3市斤,必须用石磨压顶,否则会鼓花,以至伤人。中型的花1斤左右,小的半斤。放完花以后,各自回家放花,除夕供奉的老天爷爷看完花以后,就要回天堂了,家人将除夕供奉的纸像和火纸一同烧掉。自此,新年在高潮中落下帷幕。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惯,旧社会穷人家不敢想吃元宵;解放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吃元宵已成了村民的家常便饭,超市一年到头有元宵,所以想吃就吃。

另外旧时,还有新娶的媳妇三年之内,正月十五必须在娘家过,说什么:“新娶的媳妇不看婆家灯,看灯死公公”。解放后解除了这一陋习,改为正月十六回娘家(俗称打锣),意思是春节、十五都过了,闺女在婆家忙乎一个春节,该回娘家休息一下了。另外,趁着还有年货,一家人聚一下,其乐融融。

正月十六不出太阳,全村男女老少都到十字路口去烤火,将全身烤个遍,据说还有火到之处各种疾病皆无,无病防病之效果。烤火人还念念有词,烤烤脚不脚痛,烤烤脸不皴脸……。

本地最有特色的春节习俗(王双庙传统春节习俗)(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