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

说起《流星花园》《天国的嫁衣》《恶作剧之吻》,年轻的观众一定不陌生。这些剧目,就像一串串台湾文化符号,承载着太多人的青春记忆。

而近年来,海峡两岸流行文化的天平悄然逆转。台湾荧幕掀起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大陆热”潮流,大陆热播的《延禧攻略》《琅琊榜》《甄嬛传》等剧目,在台湾也收获了民众如火的追剧热情。

最近,冯绍峰和赵丽颖这对夫妻档主演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又在台湾成为爆款,各类网站、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剧照、海报和对剧情的讨论。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1)

(环球网报导截图)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2)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海报)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3)

(台湾时尚网站介绍《知否知否》追剧攻略)

过去,我们谈论道明寺、花泽类,如今,台湾民众嘴里念叨的都是“小主”“这真是极好的”等热播剧流行语汇。

台湾荧幕掀起“大陆热”

前不久,我的一位台湾好友感慨到:“大陆剧在台湾,就像以前的日剧、韩剧一样火。”

近年来,大陆影视节目、流行音乐乃至社交媒体热点等大众文化对台湾的“输出”快速增长,并在网络传播力量的助推下,在台湾社会呈现现象级的影响。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则是两岸在社会、经济及文化面向的时代变迁。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4)

小S在微博上用“后宫体”和佘诗曼互动,后者在《延禧攻略》出演“娴妃”。(微博@小S截图)

2012年,我初到台湾,在台生活数十年的姑婆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起她和老伴对大陆电视剧的喜爱,一部叫《傻春》的家庭剧构成了他俩退休生活的重要部分。当时由于台湾电视台引进的大陆作品并不多,他们常常在晚饭后通过网络观看这部不算出名的剧目。

然而,短短几年之间,大陆剧不再只限于满足台湾老年群体的“大陆想象”,台湾人对大陆剧的追捧成为一种不分年龄的全民现象。网络也不再是台湾人看大陆剧的必要手段,各大电视台对大陆剧的引进热度空前高涨。

根据《法制晚报》2015年底的一篇报道,仅该年度就有14部大陆电视剧在台湾上映,其中有9部取得收视率超过1%的佳绩。在此之前的2013年,大陆剧在台湾就有崛起的势头,当年共计6部作品突破1%的收视率,一度创下历史记录,但在2014年冲高回落,进入相对低谷。

到了2015年,随着《武媚娘传奇》的热潮席卷台湾,大陆剧迎来全面爆发。在2015年台湾电视剧全年收视数据排行上,《武媚娘传奇》占据榜首,另有《神雕侠侣》及《天天有喜》进入前十名。

自此,台湾人对大陆剧,尤其是古装剧的热情就“高烧不退”。《武媚娘传奇》之外,《甄嬛传》《芈月传》《花千骨》《琅琊榜》等都曾狠狠带过一波节奏,部分作品即使反复重播,仍然长期霸占收视率榜单。如《琅琊榜》2015年底在台开播以后,很快在台湾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直呼“超好看”,还有人“看了第四次,还是停不下来”。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5)

(台湾综艺节目推荐大陆剧,腾讯视频截图)

曾在大陆吸粉无数的台湾各档综艺节目也开始“狂推”大陆剧,请来不少明星艺人推荐佳作。“狂看”“无法停”“X天看完X集”等等句式,成为各路嘉宾分享看剧心得的内心呐喊,进一步推高了“全民追陆剧”的热潮。

直至去年,《延禧攻略》在大陆创下收视记录,对大陆古装剧情有独钟的台湾人自也不甘错过。近日,“侠客岛”官方微信就注意到这部火到对岸的“流量担当”,正在台湾出差的“岛妹”发现,从大巴车到原住民部落,从街边奶茶店到台北理发店,无人不识《延禧攻略》。而据该篇报道,上线不久后,在爱奇艺官网点看《延禧》的台湾用户量就已达300万。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6)

两岸同胞在“看什么”的问题上率先奔向了一家亲。而经由大陆剧、大陆综艺的普及,大陆语言习惯也自然而然地“内化”于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两岸的大众话语越发互通有无。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7)

(台湾TVBS电视台就大陆流行语的意思随机访问路人,大部分受访者都能答对,TVBS网站图)

陆剧热,不只是“钱”的问题

关于大陆节目在台湾的火热,不少评论把焦点放在经济因素,直指两岸影视行业的大变局。

如今,大陆电视、电影的市场规模远大于台湾,制作成本和演员阵容都有充分保障。经济理性驱动之下,大批台湾编剧、导演、演员也西进发展,又使影视人才供给结构进一步朝大陆倾斜。因此,大陆影视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一应俱全。也怪不得有台湾嘉宾在政论节目上坦言:像《琅琊榜》《甄嬛传》这么高水准的制作,我们没有团队能够企及。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8)

(台湾主持人陶晶莹感慨大陆剧预算充足,台湾中天电视台《大学生了没》截图)

不过,大陆节目能在台湾取得如此成绩,甚至压过产业同样蓬勃的日、韩方面的竞争,绝不只是“钱”的问题。经济之外,文化及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两岸共通的语言及历史背景,让大陆剧比日、韩剧“赢在起跑线上”。从电视到电影,语言的相通让大陆影视产品在台湾的潜在受众面更广,传播更为顺畅。同时,两岸共享的历史文化当然更能激发台湾人对大陆剧的兴趣。这一点,从在台最火的大陆剧多数是历史题材来看,很能说明问题。

另一方面,两岸近年来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化,与台湾社会的“大陆热”互为表里。由于历史问题,过去两岸一度不相往来,而“三通”之后,加之大陆社会的日新月异,台湾人对大陆的好奇心加速运转。而比起已让台湾人感到厌倦的政治,聊点电视剧、综艺节目,可就轻松愉快多了。

前年5月20日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就职的日子,但当我和一群两岸青年朋友聚会时,席间大家却只顾讨论起霍建华和林心如借520公布甜蜜恋情的“大新闻”,还挨个心疼了一把胡歌、苏有朋和尔康(周杰)。显然,比起严肃的政治,八卦才是两岸共同的“人之常情”。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9)

(林心如和霍建华)

事实上,正如林心如这样的台湾艺人如今纷纷到大陆发展,出演大陆剧,上大陆节目,不仅带动台湾人追剧的“参与感”,也客观上使得两岸演艺圈越来越不分你我。观众已常常分不清哪些演员是台湾人、大陆人,又或者是香港人,这本身就是两岸民间交流深化的表现。

去年6月,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最新民调,台湾人对大陆好感度创下新高,25至54岁的青壮年、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民众过半对大陆存有好感。这一民调的历史性转变在两岸引起热议,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庄佳颖就在受访时指出:

“目前,台湾年轻世代、家庭主妇看大量大陆历史剧、看《中国好声音》、逛淘宝,这些将大大提高台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台湾从过去的哈日、哈韩,会慢慢走到中国大陆流行文化牵动东亚社会的时代。”

两岸文化交流翻新篇

不禁感慨,一来一回之间,海峡两岸流行文化的天平悄然逆转。

原本对于大陆80后、90后来说,“台湾”代表着太多与童年、青春相伴而生的元素,或者对某些人来说,甚至就是青春本身的代名词。

在福建沿海,我们这一代中的不少人第一次有了“追剧”的概念,多半是从小学时每天放学冲回家里看台湾电视开始的。再大一点以后,就到了那个女孩子们疯狂迷恋《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周杰伦、蔡依林、S.H.E几近“三分天下”的年代。在那段台湾流行文化的流金岁月里,各种与台湾相关的符号源源不断地汇入海峡西岸,伴随了一整代大陆人或长或短的青春期。

知否同款电视剧还有哪些(在知否知否之前)(10)

(2001年上映的《流星花园》旧照,网络图)

如今,“周董”新歌刷屏的理由,渐渐从年轻人追逐时髦变成自嘲“中年人”的90后们的集体怀旧,而当《流星花园》《天国的嫁衣》《微笑pasta》等曾红极一时的台剧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时,则通常被冠以“回忆杀”的名义。

那个周杰伦和蔡依林、道明寺和花泽类的年代与90后的青春一并走过了。今天,两岸文化交流已经翻开新的一页,我们面对台湾朋友的时候,又有更多新话题可说。

(注:原文发表于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库,可参见拓展链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