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史铁生背后的故事(看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我始终不想用病痛、残疾来形容他,这些始终未曾束缚他、禁锢他,反而是变成他生命中一种独特的力量。也不想用身残志坚这样的词语来装饰他的头衔,自始至终,他是一个平常人,只是多了许多生命中不必要的苦难和思考。
如他所说,他名字的含义是“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让历史铁一样的生者,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向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作品中极具对生命的的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作品里地坛就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在这里他一直在找寻一条路,可能是一条他偶然用文字在报刊上碰撞出的路,可能是他母亲一直盼望他走寻的路。在找寻的途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的思考,以及他对于各种感情的思索。然而宿命却让这座废弃的小园林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然而他所拥有的特质中最让人敬佩和尊重的是他对于生命中所遭遇的这些苦难的大度释然与醒悟。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自然也就灭。”许多人从《我与地坛》中感受的到史铁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超脱,不仅是对于生命经历和遭遇的共感,更是作品中天生拥有的伤感震撼着所有读者的心灵。那么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究竟通向哪些方向呢?
一、“从生存到生活”也许一直以来,大家从来只能看到强者是如何取胜的,或者强者是如何克服常人无法经历的苦难最终取胜的。却从来没能注意到这些胜者经历了怎样的苦痛和困难,或者他们需要怎样的强大而坚定地心智和精神。而事实上,就个体而言,史铁生承担着超越常人的苦难。
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他整个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特殊时期”的动荡与变革,从接受者良好教育的“青年学生”突然被卷到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成为了西北贫困地区的一名“知青”。然而,命运对他开的玩笑似乎仍旧未停止,如他在书里所说,“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他的双腿。”
此后,不幸的是,他的整个人生都被禁锢在了轮椅上,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之间什么都找不到了。他的整个人生像一只折断翅膀的小鸟,无处可飞。
我想没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突然的后天的残疾就这样活生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就算心智成熟如史铁生,他也无法一下子就坦然接受这样残酷的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
他的整个生命都发生了变化,而他了解到他的一生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的时候,他也曾挣扎过想到死亡,而无论是出于对生的理想,还是对死亡的恐惧,他一直在挣扎,挣扎着求生。直到他重要开始感知生命的意义时,他的生命之源——他的母亲去世了。
他的母亲——一度是他能够勉强度日的精神支撑,不仅是在生活中照顾他,陪伴他,更是从精神上成为他的支柱的人,就这么离开了他,这时候还不能完全消化死亡和残缺的他。
他在文章中提到“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总是要加倍的”,简单的几句话足以看出他母亲对于他不仅是精神支柱,更是他想要保护证明的存在,他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够让母亲安心,引以为豪的儿子。
二、“从苦难中汲取力量”世界上一定不会有感同身受这种说法,因为我想没有人会经受和他一样的人生,或是痛苦,而这些残缺和苦难都是人生不可轻易承受的重量。身体上的苦痛,精神和心理上的迷失和孤独,无法逃避的痛苦会把你拽入深渊。
史铁生未曾详细叙述这段痛苦的经历,也许他放纵自己沉溺与孤独和痛苦中无法自拔,也许他在文学的世界里得到了激励和救赎……这些我们已经无从得知。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地坛”一定是他“疗伤和救赎”的地方。他把那称为是“为着那儿是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自己摇着轮椅进入了地坛,一座荒园。
然而,正是这座荒废的地坛让他从无尽的苦痛中脱离出来,他每日都在地坛坐着,与生命,与死亡,与这个世界做着骤雨般的搏斗,思考生命的意义,回忆或是去除经历过的苦难,找寻让自己生命重新灿烂的方式。
他说“记不清都是在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都在专心致志的想关于死的事”,也许正是他在荒凉的地坛里能够自由的思考,他才能够从一个受害者成长为一个生命的思考者和苦难的抗争者。
看起来荒芜且不起眼的地坛已经不经意间成为他精神力量的源泉。地坛的每一处都可以与他进行对话,无论是地坛本身,还是地坛里的一草一木,亦或是偶然出现在地坛里的游人。“未知死,焉知生”,也许正是因为他整日对于死亡的思考让他参透了人生,从而悟透了生的含义,生命的灿烂以及活着的意义。
然而讽刺的是,死亡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似乎只是因为人“眼里没有了光”,就有充分的理由放弃,你只要结束这一切就无事再需烦恼。而生,活着,则需要考虑更多。
显然,他经历的残缺和苦难才是他活下去和持续进行生命意义思考的源泉,只有他明白,这些苦难不会将他击溃,才能成为他活下去的力量。而地坛则是他孤独的心灵得以停靠和整理的地方。他说写作是为了谋生,而在我看来,这个“生”,不光是生存,更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活下去。
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鲁迅的话,那是他在那个残酷的年代里作出的沉重的呐喊和呼唤,“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事实上,我从未将史铁生的经历与这句话联系在一起,史铁生经历的苦难完全值得起“惨淡”二字,未见鲜血却更使人痛苦。而他真的如同这个时代的勇士一样,通过思考,成为了关于生死理论的巨人,打败了不可能的远远超乎想象的强大的敌人。
他在《我与地坛》里这样解释他对于人生的理解:“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与世界。”人生本就无常,生生死死,不过一瞬间的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而我们最终将会走向死亡,这也是注定无法更改的事情。所以思考生死并非明智之举,或许我们应该多花费时间在如何将生命过得有滋有味上,才不枉来这世界上走过一遭。
史铁生早就为自己选好了墓志铭:“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正是徐志摩的这首诗,我突然想起他之前的一个采访,是要回答最近读过什么书,他只是说,根本的问题,先哲们都想过了。其实问题一直都是这些问题,只是换一种工具和方式让你重新迷失。我想徐志摩与史铁生对于生命都是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对于生死有共通之处。
轻轻的来,我们来时是赤裸着身体而来,无法也不会带来任何东西,思想或是物质。然而如何才能做到轻轻地走呢?任何人在世界上走过一遭必定会留下痕迹,无论是否是你的主观所想,世界上总会有人以不同的方式记住你,留恋你。
而无论你想不想,你离开的时候是带着满满的思考走的,即使你对世界已经不存在一丝留恋。然而事实是人们想要记起的,自然会记起,该忘掉的自然也不会拥有这些记忆了,我们能做的只是离开,只是离开而已。
四、结语史铁生穷其一生在找寻生命的意义,他对于生命的沉思完全是他整个人生的写照,无论是在经历苦痛之后,还是他从出生开始到结束的整个人生。他用自己的人生为我们找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其实一直都在,先活下去,享受生命,留下你的痕迹然后离开。透析了一个生命的意义,我们其实已经从中看到了所有人的人生,长长短短,生生死死,不过如此罢了。
有人这样评价史铁生,他的作品同他的生命完全连结在一起。也许正是如此,许多人才能从他的作品中分析生命,得出生命,消化生命。
他对于生命的思考是如此宝贵,然而在我看来,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因为他所有的思索都是建立在他的残缺,他的苦痛,他的孤独上,而这些,我想世界上在没有第二个人能够重新经历,也没有人会感同身受,我们只是从他巨大的惨淡的痛苦人生经历中找寻出属于自己的一小块领域,从中汲取力量,也为此提供更多虽小却无法或缺的能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