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旗和下五旗(清朝的二十四旗分满洲)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在军事方面最突出的是八旗制度,但确切的说起来,八旗应该是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组成的,这一点大家想必都很清楚,不过,还有三旗不很多人不是很了解,那就是内务府三旗,所以说,清朝的“旗”一共有27个。下面就八旗制度做一番介绍。
清王朝的八旗兵制,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牛录”是女真部落中最早的组织形式,起初一个牛录只有十人,后来在努尔哈赤用兵的过程中,利用并发展了牛录。
1601年,努尔哈赤编订了新的社会军事组织:
一牛录扩充为300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首领称为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首领称为固山额真,下设左、右梅勒额真为副职。每个固山以不同的旗帜为标志,当时一共有四个固山,即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清太宗皇太极在满洲八旗之外,又组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满洲八旗当时有93000人,蒙古八旗有23600人,汉军八旗有32000人。二十四旗总共约15万人。
清朝入主北京后,摄政王多尔衮按照汉制改定了八旗官制的称谓。他将固山改称为“旗”,固山额真称为“都统”,梅勒额真改称为“副都统”,甲喇额真改为“参领”,牛录额真改为“佐领”。
自皇太极开始,大清皇帝亲领满洲两黄旗。皇太极在权力之争中击败了三贝勒莽古尔泰后,收夺了他亲领的正蓝旗,从此以后,大清皇帝直接统领八旗中的三旗,即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所以说,在皇太极时期,满洲的上三旗中并没有正白旗。
顺治帝即位初年,多尔衮将皇帝亲领的正蓝旗据为己有,加上其控制的两白旗,其军事实力无人能比。顺治亲政后,清洗了多尔衮党羽,并收夺其原有的正白旗。由此,大清皇帝亲领的三旗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称为上三旗。其中的另外五旗则有皇帝所任命的诸王、贝勒分领,称为下五旗。
八旗中,每旗的都统均设“都统衙门”,掌管政令的执行、稽查本旗户口、教养旗众、排定旗内成员应有的官爵,核算旗员的军赋等。都统之下还有参领、佐领。佐领是八旗的基层亲民官。
各旗中所辖的成年男性,在清初的时候实行的是三丁抽一,随着人口的增长,逐渐改为五丁抽一或更小的比例。抽中的男丁构成了京师各个军伍,即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以及锐健营、火器营、善扑营、虎枪营等。
在每个佐领下(上三旗内),计有侍卫亲军、骁骑、前锋、护军、步军、匠役等从军人员共76人,这就是每佐领之下额兵。后增设的禁卫军军营官兵,也都按比例从各旗中抽取。
清廷在完成了对全国的占领和控制之后,将八旗的主力安置在北京城,对皇宫和京师保卫系统进行了重建。
清廷将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按方位分布在北京城区各处。镶黄旗被安置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八旗又按东西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和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和镶蓝四旗。
除此之外,清廷还在内务府设三旗,因为被定性是皇帝的包衣奴才,所以内务府只有上三旗,即镶黄、正黄和正白,他们被安置在皇城内。内务府三旗地位相比满洲、蒙古、汉军八旗表面上地位要低,但实际上因为是侍候皇帝,这些内务府包衣们个个肥的流油。
内务府主要由以往的降附、俘虏的外族民众和本族内部的世代家奴组成,内务府三旗主要从事以往明代由宦官执掌的职能,兼掌内廷禁地一部分门户的宿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