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余秋雨交恶始末(易中天余秋雨邓晓芒)

易中天、余秋雨,在我看来是近30年中国最著名的两位文化名人。

余秋雨成名于90年代,至今影响力尤在,余氏笔法更是一时无两。

易中天新世纪走红,至今影响犹在,易中天不仅接地气,而且还“嘴硬”——逻辑超级强。

两位也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学者。

邓晓芒、李零,算是两位学者,他们和余、易不太一样,余和易两位老师在表达上水平高,邓和李两位老师在各自的领域里学术上水平高。

易和余,都属于名嘴、名笔,影响力广泛。邓和李,都属于著名学者,对圈外的影响力有限。

易中天余秋雨交恶始末(易中天余秋雨邓晓芒)(1)

问题一:他们四位对《道德经》理解怎么样?

我的结论是:相当一般。

易中天和邓晓芒没有专门的解读《道德经》的作品,但是从他们的文章来看,他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属于混沌的状态。

易中天对《道德经》的理解甚至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具体可以参见《中国智慧》,他认为老子是假无为)。

邓晓芒对老子的理解比较粗浅。并且受康德的影响,他写的解老文章味同嚼蜡。

余秋雨的《老子通释》可以说是问题百出,尤其是他造了一个词叫“逆向因果”,更是表明他对老子的一知半解。

李零,易中天先生特别推崇的学者。在解读《道德经》时,用的是相对模糊的语言,有很多值得参考的地方,但也仅限于“为学”方向的字词考据。他对老子的思维方式的理解还是较为简单。具体可以参考《老子天下第一》。

易中天余秋雨交恶始末(易中天余秋雨邓晓芒)(2)

问题二:为什么他们对老子的理解都比较浅,而且问题不少?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如果让我分析,有几个原因:

第一,老子的思维方式与其它经典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还没弄明白。

第二,他们对《道德经》的用功还不到,浅尝辄止。

如果非要给这四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排个序,打个分的话(满分100),我的结论如下:

1,易中天。10分,属于方向性错误。 优点是易中天的写作,体现了易氏风格:逻辑强。想从写作逻辑着手辩驳起来,很是费力。所以我直接评价他的结论。

2,邓晓芒。20分,他对老子的理解还处在懵懂的状态,类似于叶秀山,他们作为著名的西哲学者,对《道德经》的理解不如优秀的业余爱好者,反倒提供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为什么著名学者对《道德经》的理解这么差?除了用功不足外,是不是还有思维定势的原因?

3,余秋雨。30分。 问题百出。虽然有余氏笔法,但是从这里看余氏笔法,不如看《文化苦旅》。

4,李零。40分。优点是写作符合学术规范。但是老子重在悟,规范其次;规范也很重要,但规范是文,正确是质。

易中天余秋雨交恶始末(易中天余秋雨邓晓芒)(3)

问题三:为什么这些人连60分都得不到呢?

因为他们没有悟到那个“道”,从为道的角度都是0分。

从为学的角度,虽然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但是他们的理解和一般的解老作品相比无甚优势,并且因为由于他们的名誉背书致使文和文章更吸引眼球,使得一部分人读了他们的作品后,会对老子的理解误入歧途。

如果有西哲思维、并且喜欢研究老子的人,不妨读读杨国荣的《老子演讲录》;如果对研究老子愿意下功夫的人,推荐刘笑敢的《老子古今》。

这两位的作品,从为学的角度可以给70分--90分。

杨国荣的《老子演讲录》,可以评价为有西哲思维的人,对老子的理解没有失去方向。

刘笑敢的《老子古今》,从为学的角度讲可以算是大部头作品,对老子版本的研究,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在同类作品中都可以算是出类拔萃。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

本文作者:

王道,字得一,自号早服居士。

本名王鸿飞,大蓄书院国学讲师,代表作《老子略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