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石城(县城风物凝望星空)

来源: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大明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这个日子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

航天,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古往今来,中原大地上诞生过不少与这个梦想有关的人物,其中有两个绕不开的名字,一个是精通天文、历法和仪器制造的唐朝科学家僧一行,一个是我国首位女性航天员刘洋。他们的家乡,一个在濮阳南乐县,一个在安阳林州市。

南乐县位于我省东北端,境内有仓颉陵庙、宋耿落汉墓群、文庙、黄泥岗等名胜古迹;林州市则位于我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境内有太行大峡谷、林虑山、五龙洞等风景区,更以“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而闻名天下。

凝望星空,星空也报以回望。在熠熠星辰的照耀下,在山川万物的滋养中,这两座小城的百姓生活着、幸福着,也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历久弥新的故事……

南乐

目连戏·有传承

文:刘小江

早就知道南乐县一些乡村还保留着演“鬼戏”的习俗,终于觅到个机会去了一趟南乐县寺庄乡前郭村,真真切切地看了几场,并深深地迷上了这种深藏于民间的艺术形式。

那是一个春风和煦的三月天,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了前郭村。这里地处县城西北10公里,村中大小街道胡同纵横40余条,像一个迷魂阵图,大致的建筑布局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村落风格,古旧而神秘。村东有座天爷庙,村中的目连戏传承人张占良老人告诉我,从前,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村里都要把目连戏搬到天爷庙前演出,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赶来观看,人山人海。

目连戏,演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到了唐朝被文人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有关目连戏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止,观者增倍。”宋朝南迁之后,目连戏亦广泛传播于南方诸省。张占良说:“俺村演目连戏已有几十辈子啦,说是从大宋传下来的。俺小时候听八九十岁的老人说,他们上几辈的人就会演目连戏。”

前郭村目连戏集戏曲、杂技、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服装、道具、化妆等均有独特之处。“非遗保护”项目未实施时,它还不被外人知晓,因此显得十分古朴,诸多艺术内容仍保留着原始的面目。比如唱腔,原以花鼓调为主,后改为大平调,真刀真枪、粗犷豪放;一些情节并无台词,俗称“哑巴鬼戏”,演员要靠着身段、手势、表情、武打来体现剧情;使用的乐器有锣、鼓、大铙、大镲、尖子号、大弦、二弦、三弦等,尤以海螺最为独特;脸谱主要是鬼妖脸,青面红发或红面绿发,二目凶恶、血盆大口、巨齿獠牙、头上长角;特技则有锯解、磨研、开膛破肚、喷火等,令观者胆战心惊、毛骨悚然。在过去文艺节目匮乏的年代,目连戏成了当地百姓在劳作之余的主要娱乐内容之一,颇受欢迎。

一些专家如是说:历史上最为有名、剧目最多、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丰富、规模最为宏大的汉传佛教戏剧,当数目连戏。著名戏剧专家张紫晨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里也说道:“原以为起源于北宋开封的目连戏已在中原消失了,1986年在全省民间舞蹈普查活动中,又意外发现了它还鲜活地生存在河南的民间。南乐民间演出的《目连戏》,就是北宋杂剧《目连救母》的遗响……”

去前郭村那天,正赶上戏班排练,张占良说:“本来戏班的人都出去打工啦,现在大城市里缺人,管吃管住一天还挣一百多块呢,耽搁不得。前几天省里来通知要调咱的戏去郑州演出,这是事关咱目连戏风光的大事,我只打了个电话,他们都自觉地从外地赶了回来,下一步要好好排练几天,去省城演出可不能丢了人。”不过,如今的年轻人大多出门在外为生计奔波,昔日的娱乐技艺正在淡出他们的视线。张占良无奈地说:“咱农民挣个钱也不容易,要不是有演出任务,还真舍不得喊他们回来。”看来,传统艺术在自身传承、树立品牌、打造产业等方面,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重要话题。

情怀石城(县城风物凝望星空)(1)

前郭村目连戏已经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县文化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外出表演的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些都让前郭村人感到自豪和荣光。那天,村里的一些年轻人认真地对我说:“在外边挣的钱再多,也没有俺村目连戏演出的事儿重要。老辈儿传下来的活儿,不能毁到咱手里。”

这质朴又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心头一热。

古槐树·梦依稀

文:谷萃健

县城西街谷家街路西一个深深的胡同底,曾是我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据我家族谱记载,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我的高祖带着四个儿子从本县杨村乡白拐村迁到南乐县城定居,以买卖草辫为业。据我爷爷回忆,我高祖刚迁到这里时,老槐树就在。后来,这棵古槐曾被雷击,枝叶全枯,爷爷说不吉利,本想刨掉,我奶奶拦住他说看过年还发(活)不,先别刨。第二年,老槐树真的发出新芽、抽出新枝,一家人喜出望外。

我上小学的时候比较调皮,常用绳子在树枝间拉起一张网,躺在上面看书,很是惬意。那时候,老槐树的树干是空的,我用的笔不知道掉进树洞里多少次。

每到连阴天,老槐树的根部就会长出一到两个蘑菇状的东西来,母亲说它叫槐肉。奶奶和母亲时常去树底下看它们长得怎么样,有时还在周围洒水,让我很是不解。大概过去一两个月,槐肉由白色变成黄色,再变成红色,最后成了紫黑色,奶奶和母亲就小心翼翼地从树根那里掰下槐肉,用一块布包好,再放到一个小箱子里储存起来。过了六七天,她们两个就打开箱子,把槐肉分成枣子大小的块,装在事先准备的蜡封里扣好,再把这些蜡丸放在小箱子里。不时有一些女人带着礼品来到我家,奶奶和母亲就打开箱子,取出一丸槐肉交给她们。后来我才知道,槐肉是治疗一些妇科疾病的良药。

上世纪60年代,我已经上高小,那时家里穷,连作业本都买不起。父亲就站在屋顶上,用铁条弯成一个钩,把老槐树上没有开的槐花(槐米)拧下来。我站在树下把它们收在一起,在过道里铺一张大塑料布把槐米晒干,卖到西大街路北的医药公司,赚几元钱。

等到过了霜降,树叶落了一院子,树上就只剩下一串串槐豆角了。父亲会拿个锄,站在板凳上用锄钩住树枝使劲摇晃,满树的槐豆角就落了。把它们放在一口盛满水的缸里,等表皮泡烂,就用一根木棍或叉子在缸里用力搅动,豆籽就沉淀在缸底,豆皮漂浮在水面。滤掉豆皮,捞出豆籽,再用清水泡几天,就可以下锅煮了。

听奶奶说,以前遇到灾荒年,我家就靠槐树生活,蒸槐叶、煮槐豆是我们的家传菜。把洗净的槐豆泡上一天一夜,用大火煮沸一个小时,再加葱、姜、蒜、盐和一些胡萝卜片后用小火煨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出锅时喷上醋,盛盘后淋上香油,吃上去咸咸的、酸酸的、黏黏的,至今想起来口中还会流口水。美味当然不能独享,每一次把槐豆做好后,我母亲就给要好的街坊邻居送去一盘,让大家都尝尝。

2014年,县里进行老城改造,我给有关部门写了封信,请求将我家的古槐保留下来。县里和村委会同意了我的请求,为了不伤害到老槐树,我家的楼房和院落是最后才拆除的。

老槐树的故事还有很多,传得也很远。前年中秋,客居安阳的一位诗友还特意让我带他去看一下这棵老槐树。原来的谷家街没有了,我家的小院也没有了,唯独那棵饱经沧桑的古槐依然挺立在楼宇之间,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林州

一元钱·北关街

文:傅敏

北关街,是林州城北面的一条老街。到底有多老?这得问问林州城有多大岁数。它最早置县于西汉,历史上曾名隆虑县、林虑县、林县,1994年改称林州市。老城的南、北两座城门为出入的主要关卡,当地人称作南关、北关。北关与县政府毗邻,繁华程度高于南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自然要高一些。经历数千年风雨,林州老城依然在人们的闲谈中被不断提及。

对于老北关街的深刻记忆,始于15岁那年。那时候,每逢周末,我都会和小伙伴一起上林虑山采药,倒也认识了不少药材,如血参、桔梗、柴胡、茵陈、连翘、蒲公英等。快入冬时,晒干的药材能积攒满满两袋子。大家一合计,进城卖药材去!一辆独轮车上堆着装满药材的篮筐和布袋,几个年轻人轮流驾车、拉车,兴冲冲地直奔北关街偏南些的药材收购站。

趁着不驾车的空闲,赶紧四下环顾看景,才注意到脚下是石铺的街道,中间为长方形石条一路顺开,两边紧紧地砌着块石,在当时应该是分主道、辅道的。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街道两旁一家挨一家的店铺,什么都叫“铺”,比如饭铺、药铺、缝纫铺,连剃头的也叫理发铺。

在收购站,我们把“斤斤两两”兑换成了“分分毛毛”,我的两袋子药材总共兑了十张一毛钱的票子,攥在手里是厚厚的、绵绵的一沓子。当时,生产队的壮劳力忙活一天才能赚到1毛5分钱,一块钱等同于我父亲劳动六天多的工时。在村里,一毛钱能买一个作业本,或是一支铅笔加一块橡皮,这在学生时代也算是奢侈消费了。印象中,母亲总是三分两分的“拨款”,半毛钱就属于“大项支出”了。因此,攥在手里的这十毛钱,显得颇有分量。同来的伙伴比我年长,像是北关街的常客,哪家店铺经营啥、在啥位置、有啥特色,他们都熟记于心。我就跟着他们,像搞普查一样一个店一个店地串,大饱眼福。

在北关街吊桥南面路东的饭铺门口,我们被香味吸引,跨进门槛。下厨的师傅把烧饼(林州方言叫火烧)烤得皮脆馅酥,抠一块儿还没送到嘴里,那麦香的糊焦味儿夹杂着花椒、茴香的味道已窜入鼻孔。还有一些比较讲究的吃家,会把烧饼的内心挖空,拿半根油条填进去,然后小口细品。此等美味,在当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口福。

我买了个烧饼,还要了一碗汤,里面有蛋花、豆腐和豆芽,其滋味久留舌尖。之后每来县城,这里的烧饼和汤基本不会放过,有时还专门为此找个由头进城。

到了书店,各自挑了两本小人书(那时也叫画册)。最后狠了狠心,在街上最气派的供销社花5毛钱买了一顶疑似军帽。那时候,军装、军帽、军挎包正流行,咱买不起全套的,有个帽子显摆显摆,已经招致伙伴们羡慕了。回家的路上,我一遍又一遍地盘算着:吃烧饼、喝汤花了2毛5分钱,两本小人书恰巧也是2毛5分钱。我摸了摸头上的帽子,从内心里犯愁:见了爹娘咋给他们交代呀……

参加工作后,我恰巧把房子买在了北关街附近。老街几度拆建,虽已面目全非,但仍然坚挺着骨骼,收藏着、记录着老林县人和新林州人的曾经和现在。

疫情趋缓,北关街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环顾四周,我想从中找回一丁点儿老街的迹象。公交车开了过来,我摸出一枚一元硬币投进了投币箱,“当啷”一声,完成了一元钱的消费。车窗外飘来一股花香,抬眼看时,北关街两旁的槐树,顶冠如血,花开正盛。

情怀石城(县城风物凝望星空)(2)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新华社发

进士第·石榴树

文:有增

林州市任村镇有一条古街道,镇上的人称它为进士一条街。一户人家的门头上挂着一块大匾牌,上面镌刻有“进士第”三个苍劲大字。敲门,主人热情相迎。谈吐间,主人说他叫魏建平,是魏五魁的后人。

魏家族谱显示,在任村“进士街”上居住的魏姓人家是从相邻的姚村镇焦家屯村迁居过来的。魏建平的祖上魏五魁,是清嘉庆年间的武进士,武艺高强、睿智聪慧,官至直隶乐亭营都司,曾先后四次随皇帝出京外巡。崇文尚武,也成了魏家代代相传的家风。除魏五魁外,其兄兴仁被例赠为武略骑都卫,其弟三台获赠昭武都卫,其子允中获封修职郎,其侄元戎获封武略骑尉。到了魏建平的爷爷魏宏魁这一代,就以作文为主,并且擅长书法。魏建平回忆,爷爷写得一手好字,村上有人遇到官司经常找上门来让爷爷帮他们写状纸,他爷爷总是先问清原因,没有胜算的状子从来不写。因为状子写得好,当时林县的县官一见魏宏魁写的状子就会非常重视,迅速处理。

抗战时期,有一次,在任村从事地下工作的张德忠等3人被敌人抓住送往县城扣押,大家知道魏宏魁有一定声望,就恳求他去协调说情。魏宏魁爽快应允,并到县政府与官员交涉,最终通过巧妙设计,有意放松岗哨,张德忠等3人从看守手中逃脱,安全回到任村。抗美援朝时,魏宏魁还应政府部门邀请,书写慰问信鼓舞前方作战的将士。

魏家所建“进士第”庄园,共9个套院和9个独院。魏建平一家现在居住的是“进士第”院的客堂,当年魏家迎宾待客、家族议事都在此进行。而在院东侧的胡同里,就是“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

魏建平介绍,1941年,日军对太行山区扫荡时,将“进士第”院的东耳房放火烧毁,所幸村民们在八路军的协助下及时扑灭火情才未殃及周围房屋,这也是日军在任村扫荡时烧毁的唯一一座房子。中共林北县委成立后,这里成为县委办公议事的主要场所。1949年,魏家大院曾设立指挥所,我军高级指挥员就在这里运筹帷幄,商讨制敌对策。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进士第”院堂屋的墙上还挂着毛主席、朱委员长的图片及抗战时期的标语,屋里摆着开会用的桌子和长条木凳子,布置得很像会议室。

2015年,林北县原县委书记冯麟的两个子女遵从父亲遗愿,来到此地寻访。与魏建平谈话时,冯麟的女儿冯燕平说:“父亲生前一直有重回林县看望当年老房东的心愿,但由于公务繁忙等原因未能如愿。今天我们代父亲了却了心愿,还在庭院里意外发现了一棵枝叶繁茂、开满花朵的白石榴树。”原来,冯麟在北京的住所中也种了一棵石榴树。“此时,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父亲为什么在北京培种白石榴树,他是想通过一棵树来表达对老区人民的一份挂念。”冯燕平说。

在这次探访前后,也常有其他一些当年在这里工作过的老人或其家人,千里迢迢来到林州,重游魏家大院。说起过往,魏建平的情绪特别激动。

青瓦流年,时过境迁,昔日的历史难挡岁月的尘封。回首顾望,那两棵遥相呼应的石榴树,依旧以勃发的姿态向人们讲述着它们曾经的见证。

这些地方,来了就别错过

仓颉陵庙

坐落于南乐县城西北十八公里处的梁村乡吴村。这里是历代贤哲文人朝拜的圣地,被北宋名臣寇准称为“三教之祖”“万圣之宗”,陵庙地下是仰韶、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2000年后,当地先后投资建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藏甲楼、大方碑、造字台等。

文庙

即孔庙,位于南乐县城关镇南街村,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后经历代增建维修,至清末时仍是一座相当完整的古建筑群,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日新斋、时习斋等。2014年10月,南乐文庙博物馆正式挂牌,免费对外开放。

情怀石城(县城风物凝望星空)(3)

参观者在“致敬——红旗渠”摄影展上拍照 新华社发

红旗渠风景名胜区

位于林州市任村镇,包括红旗渠青年洞、络丝潭、分水岭等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当年,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完成了红旗渠工程,成为林州市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建筑专家们还称赞它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典范。

太行大峡谷风景区

地处林州市石板岩镇境内,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5公里,主要由桃花谷风景区、王相岩风景区和太极山风景区组成。这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植被覆盖率90%,有“天然氧吧”的美誉。境内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流瀑四挂,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峡谷内民宅建筑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墙、石柱、石梯、石楼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古色古香。(本报综合)

情怀石城(县城风物凝望星空)(4)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4月24日12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