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有没有3两银锭(明清出现的火耗银指的是什么)

明中期以后,特别是张居正主导推行一条鞭法之后,银本位的货币制度基本就得到了确定。银子是贵金属,老百姓平常用的还是以铜钱为主,就算手里有点散碎银两,但官府向朝廷解送的税收都是50两一锭的大银锭。这样,官府必须先把老百姓手里收到散碎银两重新回炉铸造银锭,在铸造过程中白银会有一定的损耗,这就叫做“火耗”。

明清两朝有没有3两银锭(明清出现的火耗银指的是什么)(1)

火耗银是明清正税外的附加税,其征收缘起在于国家在向百姓征收赋税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原因,会导致一些必要的损耗,而朝廷为了弥补这些损耗所造成的损失,就额外的向民众征收了火耗银,这一制度始于明朝,清代继承了这一制度,一直到雍正朝才有了变革。

明清两朝有没有3两银锭(明清出现的火耗银指的是什么)(2)

而火耗银征收的比例由于没有明文规定,这就给地方官的贪腐提供了便利,实际上火耗的比例不会超过总价值的百分之一二,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比例达到两成或者三成的比比皆是,康熙帝在晚年也曾经发出感慨,火耗银征收一成的都是好官。而明清长时间内都实行的是低薪制,官员的标准俸禄很低,因而火耗银成为了明清官员贪腐的最重要诱因之一。

清朝雍正帝即位之后,一改康熙朝晚年吏治衰颓的现象,锐意改革,其中涉及火耗银陋规的就有两项重要改革措施,一项是“耗羡归公”,一项是推行”养廉银“制度,改变了过去由地方官随意制定征收火耗银的比例措施,而由中央统一规定并进行分配,其中的一部分就作为地方官员的实质津贴进行发放,而由于养廉银制度的推行,地方官员的收入增加了数倍甚至数十倍,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缺,实行养廉银的差额配给制度。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推行,一方面减轻了一般老百姓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官员的收入,降低了官员腐败的可能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