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

四川会东,我的第二故乡。


我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地方。


2019年12月初,有会东之行,略记如下。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

行至两县交界处,高原明珠嵌川滇。牌坊前头留个影,即刻就要回故乡。(在京挂职的会东县委常委普兴胜与我同行)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2)

当年县城一小街,一家炒菜百家香。如今灯火通明处,错认故乡为他乡。


到达县城次日清晨,我问小普,今天还有半天时间,可否到当年插队的金沙江边看看?小普说好呀好呀,真值得去看看,咱们走吧,马上动身!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3)

汽车徐徐离县城,远山层层曙色明。遥忆当年插队时,转眼已是五十春。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4)

电力风车立满山,风大亦是好资源。当年穷山又恶水,如今已然变成金。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5)

汽车缓缓向下行,金沙江水现眼前。顺流而上云深处,当年插队是知青。


1966年,我从西昌高中毕业,遭逢文革,蹉跎数年。至1969年冬回到县城,与16岁小妹妹和她的同学们一道,来到金沙江畔大崇公社插队落户,当了农民。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6)


上午十点半,到达大崇镇。当年公社只有一条小街,每逢赶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如今,周围建起一条条新街,高大宽敞。老街人烟日渐稀少,已然没了往日热闹景象。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7)


行走老街之上,碰到一位老人,她叫杨明珍,原崇兴二队社员,今年88岁。说起我们的名字,老人竟然还记得!杨大妈说,你们知青院子,前两年还有人回来过,就在街子那头,你也去看看嘛!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8)


没错,就是这个门,我们崇兴三队的知青小屋!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9)


进了小院,小普(右)和县总工会干部龙平(左)说,啊哟,怎么破成这个样子?年逾八旬的房主人(中)回应道,很快就要搬迁啦,我也懒得收拾,用来堆些垃圾!老人身后,就是当年小妹国林和她的同学祥宁住的小屋。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0)


令人诧异的是,厨房这个水缸,居然至今完好!50年前,寒风呼啸的夜晚,我们常常从极远的山脚,将水引至院里。细细一股泉水,还得流经若干人家,等轮到我们时,往往天已拂晓!一缸水盛满,可用半个多月。有天水缸见底才发现,下面泡着一只胀鼓鼓的死耗子!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1)


想当年,男生住楼上,女生住楼下。看如今,人去楼空,往事已矣!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2)


小院当年是生产队卫生室,临时腾给知青小组。究竟谁是房主人?大家并不知晓。老人说,他已87岁,多年在外工作,叶落归根,这才回到大崇。下游正建电站,很快就要搬迁。舍不得老屋呀,所以,至今还住这里。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3)


走出小院,来到街头,顺斜坡下去,便是知青小组自留地。每天收工以后,小组七位知青,国林、祥宁、二娃、三娃、雅西、继志,还有我这个年纪最大的小组长,一道来到地里,种菜、浇水、施肥,说说笑笑,倒也开心……我们自留地种得相当好,收回来的菜,几乎吃不完!如今,这里将要整体搬迁,四野已是一片荒凉!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4)


说起搬迁,同行的镇党委书记李刚勇告诉我,就在离此不远的金沙江下游,将建起世界最大的在建水电站——白鹤滩电站,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建成以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的中国第二大水电站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5)


白鹤滩电站,正紧张施工,数万工人,日夜奋战,开挖量之巨大,工程之宏伟,让滔滔金沙江显得像一条弯弯小河。前来参观者,无不叹为观止!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6)


既然要建电站,就会有人搬迁。大崇镇正好在电站上游,电站蓄水后,“水库”将淹至海拔825米,全镇淹没土地21000多亩,整体搬迁12000多人!大崇成了全省第一移民大镇!


说起移民,任务相当艰巨。李刚勇告诉我,近一两年,搬迁成了全镇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机关职工分片包干,分户落实,大家完全是“5 2”、“白 黑”,实在累惨了!


问:移民搬迁,很不好办,大崇这边怎么样?


答:一样是大难题!大崇沿江一带,过去特别富庶,农民收入很高,如今全都淹了,搬到别处,一是远了,二是穷了,哪个愿意嘛!所以,做工作特别难。有的家庭,前前后后上门不下一二十趟,苦口婆心,反反复复,真比“求爹爹告奶奶”还要难!


问:最终结果怎么样呢?


答:最终结果,还比较好。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明理的嘛,晓得这是国家建设工程,大势所趋,谁也阻挡不住。所以,道理一讲明,政策一宣布,前来签协议的人非常踊跃,因为,越是早签,越可以选到好的地方,好的位置。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7)

既然早迟要搬迁,晚签莫如早点签。一大清早来排队,没有哪个不争先。


此地居民搬迁,最终迁往哪里?除会东、西昌、德昌三地外迁安置6000多人外,其余将安置在附近兴建的大崇新集镇。


我们一行,来到数里地外正紧张施工的新集镇工地,李刚勇站在示意图前,向我们介绍建设进展情况。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8)


新集镇建好以后,将安置人口6824人,集镇总人数将达13000余人,成为沿金沙江最大的移民迁建集镇。大崇新集镇将发挥四大优势:


一是四季分明的干热河谷气候。


二是出川入滇的南向桥头堡镇。


三是厚重的金江红色历史文化。


四是令人回味的“故里乡愁”名片。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19)


看着下面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我和小李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小李兴奋地说,将来,大崇将依托电站水库的高峡平湖和充足阳光,以及“滇山入川”等自然景观,打造金沙江大峡谷风情旅游的康养小镇、鲜花小镇、香蕉小镇!到那时,欢迎当年到大崇插队落户的知青们再回来看看,如此漂亮的江边小镇,这么美丽的旅游景点,肯定让你们感慨万千,流连忘返!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20)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21)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上午刚到大崇,中午就要离开。李刚勇书记(左)和王宗海镇长(右)邀我到镇机关大院门前合影留念,问我,詹老,有些什么话要给我们说说?


我说,你们二位,刚到不惑之年,就遇上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建设以及全省第一移民镇上万移民搬迁这两件大事,还真是人生挑战和机遇呢!也许若干年后,你们会再次回到此地,回首当年,充满豪情地说,当年,我们付出了,也努力了!


是的是的,我们一定努力!


二位年轻人,握住了老詹的手。


曾经插队的地方在哪(50年前我插队的地方)(22)


(当年插队情况,我曾撰写文章:《金沙江畔,我的知青生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