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都城三大营兵力(丰台大营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康熙传位给雍正时,十三爷临危受命,掌管丰台大营兵权,为雍正顺利继位赢得先机;第二次是胤禩串通隆科多及丰台大营逼宫,还是十三爷力挽狂澜,平息了这次危机。
如果按照《雍正王朝》的理解,那么丰台大营在清代无疑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事关皇权的稳固。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丰台大营呢?丰台大营到底驻扎了多少兵马?这恐怕是各位读者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
要想搞清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从八旗驻防制度着手。
清入关后,将八旗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在京八旗,也叫“京旗”,一个是直省八旗,称“驻防八旗”。如果再细分,那么还有一个畿辅驻防。前面两个很好理解,关键是畿辅驻防。
清代的八旗军队总人数约为20万人,京旗约10万,直省和畿辅驻防约10万。京旗驻防在北京内城。清定都北京后,将内城的汉人全部逐出,将北京内城分为八个区域,由八旗分别驻守。
京旗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旗(驻皇城东北角,安定门两侧、东直门北侧),正白旗(驻皇城东侧,东直门南侧),镶白旗(驻皇城东侧,朝阳门南侧),正蓝旗(驻皇城东南角,崇文门两侧)。右翼为:正黄旗(驻皇城西北角,德胜门两侧),正红旗(驻皇城西侧,西直门南侧),镶红旗(驻皇城西侧,阜成门南侧),镶蓝旗(驻皇城西南角,宣武门两侧)。
上面讲的是京旗的驻防方位,在军事系统上京旗又有不同的军兵种组成。具体分为骁骑营、护军营、步军营、前锋营,这四大营是八旗中的精锐。此外,还有虎枪营、火器营、健锐营、善扑营、神机营等,这些营属于特种兵。
自康熙晚年以后,尤其是雍正初年,随着圆明园的营建,京旗的驻防方位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八旗各旗又抽调一部分兵力守卫圆明园。
畿辅驻防顾名思义,就是驻防在京师附近的军队,主要职责是拱卫京畿。畿辅地区的八旗驻防军共有8处,分别是:沧州、保定、天津、郑家庄、采育里、山海关、密云、热河。
从地图上来看,这8处驻军分布在顺天府、保定府、天津府和永平府。若是以京师为参照中兴,采育里最近,其次是密云,然后依次是天津府、保定府、沧州、郑家庄、山海关、热河。
从兵力配置上来看,以上八处驻防军人数普遍不多,沧州为525人,采育里为55人,保定府为526人,天津为2251人,郑家庄为621人,密云为1935人,山海关为1128人,热河为2261人,总计9302人。
不难看出,清代的八旗驻防中,不管是京旗还是外旗,都没有丰台大营这个机构。这恐怕和大家想象中有不小的出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清代统治者都不可能在丰台驻军,原因有两个。
其一、距离京师太近
丰台现在是北京的城区,清代时属于南郊,清末时划为城属区。满打满算,丰台和京师不过几十里的路程,如此短的距离,完全在京旗兵力的覆盖之下,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抵达。
离京师南面最近的畿辅驻防地是采育里,这里里京师的距离也不过上百里,正南方向又有天津府、西南方向又有保定府,这两个地方都有规模不小的八旗驻防军。丰台正好夹在中间,完全没有必要设防。
此外,京师除了八旗驻防军还有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这两个衙门,它们下属的还有几万军队,只不过这些军队大多不是八旗,以绿营为主。丰台属于顺天府辖区,即便有驻军,也是以绿营为主,其级别也不会超过千总、把总一类的下级军官,人数也不会超过500人。
其二、八旗兵力不足
《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曾说过,丰台大营的兵马要比步军统领衙门要多很多,步军统领衙门的人数有据可查,大约2万多人,以此推算,丰台大营的兵力应该不下于3万人。
很明显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上面提到,八个畿辅驻防军中,兵力最多的热河不过才2261人。这一点也可以从直省驻防八旗的兵力上进行对比,比如:西安驻防军为6711人,江宁驻防军为2620人,成都驻防军为2064人,荆州驻防军为5839人,杭州驻防军为1986人,福州驻防军为2162人。
这些军事重镇的八旗驻防没有一个超过一万,最多是西安和荆州,也不过6000人左右。这个兵力配置是大致可以满足基本的防守需要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所谓的丰台大营不过是子虚乌有,史料上并无丰台大营这一说法,至于丰台大营有多少兵力就更无从谈起了。《雍正王朝》中的丰台大营,不过是影视渲染而已,切莫当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