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和李白的典故50字左右(为什么李白不写)

王昌龄和李白的典故50字左右(为什么李白不写)(1)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

按照李白的尿性,不都是岑夫子,丹丘生,日本晁卿辞帝都,不及汪伦送我情嘛。按理说应该直接用名字,为什么这里却用了一个很不熟悉的龙标?

李白是感情浓烈,不拘形骸的人,诗作感情奔放,热烈浪漫。所以李白的诗作中对朋友的称呼经常是直呼其名,或者用对方家中排行这种显亲切的称呼,当然在和对方不是很熟悉,或者有求于人的时候,也会使用对方的官名代称,以示礼貌。如多年后入狱求高适搭救的时候,原来的小弟就变成了高中丞,《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其实对李白来说,这就是生分。

王昌龄比李白大三岁,两人感情不错,而且王昌龄自称“七绝圣手”,李白的格律诗中也是七绝见长,二人算得上投契,共同将七绝这种近体诗中的体裁推到顶峰,成为格律诗中最常用、最有味道的文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我们从这首诗的标题也可以看出,王昌龄当时是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而我们知道在对一位朋友尊称的时候,一般会称呼他曾经担任过的比较大的官职。李白就算和王昌龄生分了,要以官职相称,也会称呼“王江宁”,这也是当时的普遍称呼。

所以我们大胆推测,李白这句诗里的“龙标”并非历来所解的对王昌龄的称呼。

王昌龄和李白的典故50字左右(为什么李白不写)(2)

它就是指龙标这个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除了上面的理由,还有两个原因。第一,诗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确指出了王昌龄的名字,同时点明了写这首诗的起因,这么长的诗题,有没有必要再在诗中重复这个起因事件?这对惜字如金的绝句来说,是多此一举。

第二点,一般诗人写这种作品,都会附在信里面寄给对方,称对方“龙标”是几个意思?在有个版本里面,“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风”是“君”字,也就是“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就是对言的感觉,我再和你对话的时候,有必要把你被贬之后的官职放在诗里面来称呼你吗?

所以,这个“闻道龙标过五溪”,纯粹就是“听说龙标这个地方啊,要跋涉过五溪才能到达”,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龙标”就是王昌龄?因为这就是偷懒的理解罢了。

如果没有这个诗题的话,这样理解是最通畅的,但是在已经有诗题交代了这部分事由的话,这里就不应该再这样理解了。

何况李白肯定不会叫王昌龄“王龙标”的,这得多傻啊?

王昌龄和李白的典故50字左右(为什么李白不写)(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