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关于秋天的故事与诗(李白最哀婉的秋天诗)

作为大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佳作颇多。


不管是送别诗、游历诗还是爱情诗,李白信手拈来,佳句频出。


李白有一首秋天的诗,写妻子思念丈夫,情致动人,为千古妙句。可评论家却认为,前四句是好、妙,是佳句,最后两句却有点多余。


隐娘今天把这首诗列出来,你来看看,最后两句是否多余呢?


李白关于秋天的故事与诗(李白最哀婉的秋天诗)(1)


这首倍受后人称赞的诗,就是李白的《子夜四时歌·秋歌》,全诗为: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是六朝乐府,李白用乐府旧题写了四首季节诗,其中,以《子夜吴歌·秋歌》最为著名。


众所周知,这是一首思妇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的诗作。


隐娘试着翻译下这首诗:当长安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时,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的声音。秋风吹呀吹呀,吹不尽的是思妇对远在边塞苦寒之地丈夫的思念。思妇身在长安,心却在玉门关外。什么时候,才能平定边塞,丈夫才能回到家里,不再远征。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李白关于秋天的故事与诗(李白最哀婉的秋天诗)(2)


我们细看这首诗。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关于秋天的故事与诗(李白最哀婉的秋天诗)(3)


对于李白的这首诗,后世评价颇高。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毕竟是唐绝句妙境,一毫不像晋宋。然求像,则非太白矣。”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后世许多学者诗论家盛赞前四句,认为最后两句多余。


清代田同之《西圃诗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没有了最后两句,全诗会更含蓄浑厚。


李白关于秋天的故事与诗(李白最哀婉的秋天诗)(4)


可是,李白却偏偏加上了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女子们的自叙,是万千思妇内心的真实想法,李白直白地将她们的心意说了出来。


每每人们盛赞那些戍边的将士,在苦寒之地,为国拼杀。却常常忽略了这样一群普通的妇人,她们留守在家,忍受着寂寞与苦楚,思念着丈夫。


她们也在为国家尽力呀。她们盼望着国家边事平定后,丈夫能够回来,不再远征。她们也知道先国后家。


这首诗,也是那万千思妇们的边塞诗。


李白关于秋天的故事与诗(李白最哀婉的秋天诗)(5)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一气浑成,有删末二句作绝句者,不见此女贞心亮节,何以风世历俗。”


​没有最后两句,你都不知道思妇们的忠贞与深明大义,这样的评价,才算是公正的吧。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觉得最后两句多余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