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底是什么样子(杜甫究竟是哪的人)

杜甫到底是什么样子(杜甫究竟是哪的人)(1)

下篇(杜甫)

杜甫是西晋的开国元勋杜预的第十四代孙子(其实都隔五百年了,杜预文武双全,儒家的十三经中有一本《春秋左传集解》就是杜预撰写的)。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修文馆直学士,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诗写得也很好。

杜甫祖籍是湖北襄阳,但是从他祖父杜审言开始,就移居到了河南巩县,居住在洛阳的郊区。当年洛阳叫“东都”,那时洛阳郊区繁荣的程度、在唐代重要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上海,甚至比上海还重要。

中原这个地方,是儒家的理性精神占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使杜甫有一种清醒的理性,他把它作为安身立命的准则来终身奉守。

十九岁和二十岁的时候,杜甫做了一次很长时间的漫游——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大概游逛了四五年,中间还想过东渡日本去看看岛国的风情,最后没去成,老后的杜甫还在感叹年轻时没能去“扶桑”游览呢)。

好像盛唐人都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最好的是李白,其次估计就是杜甫了,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天宝三载,被“赐金放还”的李白遇到了自己的忠实粉丝杜甫,李白当时已经是天下扬名的大诗人,杜甫还什么都不是,一点名气都没有,但李白赏脸,不光见了杜甫,还一起在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做寻仙访道的漫游。

时下的杜甫,被“现实主义”标签化了,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哪会知道“现实主义”是什么玩意儿,哪会去按“现实主义”这种套路写诗?

人知李白嗜酒如命,其实杜甫也是“酒逢对手”,李白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杜甫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李白自称“好剑术”,杜甫自述善骑射,李杜不仅以诗并称,他们的勇武也可以媲美。

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舞剑被后人称为“盛唐三绝”。这三者不仅在艺术上常常相互借鉴,而且它们都与酒兴相关。清朝人说李白诗歌十之八九离不开“醇酒妇人”,张旭更有“酒癫”的美称,裴旻同样是醉后剑通神。

李白相信道教,后来人家称他为诗仙;

王维相信佛教,人家称他为诗佛;

杜甫相信儒家,人家称他为诗圣。

唐朝是一种混合型的意识形态,并没有把儒家思想定为一尊。

所以不是官方要求杜甫相信,服膺儒家思想是杜甫的自觉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重新定于一尊,是士人理论乃至人性的自觉。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相信儒家思想越来越虔诚,越来越认真。原因就在于安史之乱使大家都意识到,如果没有儒家君君臣臣的概念,随便哪个人都可能造反,国家随时都可能瓦解分裂。

到了中唐,杜甫的地位越来越高。到了宋朝,那就不用说了。到了清朝,大家甚至认为,杜甫是“每饭不忘君”。

杜甫和后来的白居易有很大的不同。白居易的《卖炭翁》,也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疾苦,但是诗里面没有白居易自己的影子,他就是写了个卖炭翁。写《琵琶行》的时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又完全归属到了自我,没有国家、民族的影子。

杜甫和国家,总像血与水一样交融在一起。

儒家思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泛爱众”“仁者爱人”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这使杜甫总是把对人民生死祸福的无限关切,与对国家的绝对忠诚结合在一起,在对国家、对社会的献身中突出对大众苦难的深厚同情。

杜甫和陶渊明不一样,他不求洒脱,完全不想解脱自己。杜甫也不像李白那样,要追求个人的自由。杜甫的一生不求超脱,也不求精神的自由,而是把自己的整个人生,沉浸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抚慰之中。

处世有理性,遇事有激情,是我们读杜诗的强烈感受。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高逸》中说,杜甫的诗史之称是这样来的:“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此说一出,几乎成了定论,诗史就成了杜甫诗歌的代名词。

杜甫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抒情诗,他是抒情诗人。抒情诗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是在表现自己的情感。

杜甫因情而生文,不是因文而去造情。

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就是他自己在《进雕赋表》中所说的:“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

杜甫的赋倒不怎么沉郁顿挫,真正沉郁顿挫的却是他的诗,尤其是他后期的诗。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沉是感情的深沉高远;郁是感情的愤懑抑郁;顿挫好比书法中毛笔的顿笔和转笔,把笔锋按下去停一下,叫顿,转后笔锋稍松而转折,叫挫——古人写字要揉一揉就叫顿,顿了以后把笔松一下,提一下,突然一转就叫挫。这本来是书法上的用语。

沉郁是指诗情而言,顿挫是指诗艺而言。

杜甫有一首七言律诗,古人认为是唐诗的压卷之作,就是《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是一种人工的极致。他把中华民族汉族的语言,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杜甫在艺术上的特点:第一,语言上的形式美,他把汉语的形式美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第二,语言的容量很大,语言的密度很高;第三,他的章法针脚绵密;第四,他的诗歌感情沉郁苦涩,语言凝重精练。

一个时代的统治者越自信,那个时代就越宽容。

唐王朝没有一个主导思想,整个时代都很强大,它的统治者很自信。

一个宽容的社会,容易形成集大成者,因为它对人们有很大的包容性。很多事情绝对不是一刀切的,我们对很多事情应该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应该尊重多数,包容少数,应该有一种包容性。

杜甫的心胸就比较博大,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每个人,无论才华多大,眼界多高,都难以超越他的时代。

有的人是没有气魄,有的人是没有才气,有的人是没有胸襟。胸襟、才华、气魄,三者兼备的就是杜甫。

杜甫的绝句还很难说,因为李白的五言和七言绝句实在是太好了。还有王昌龄和王维——王维的五言绝句和李白齐名,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和李白齐名,都实在太好。

除了绝句以外,杜甫所有的诗歌题材,都达到了那个时代顶尖的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体诗歌顶尖的成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