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故事改地名)

地名故事(故事改地名)(1)

城内大街旧事

那年时兴改地名

江瀚

1966年,许多政治投机人物为标榜自己,不谈祖宗姓氏辈分,不顾地域文化名称,一味追求政治时髦,往往将地名改为带有革命性的名称,将自已姓名改个彻底。

譬如:成某将自己姓名改为成捍东,意思是坚决捍卫伟大领袖毛主席;王某改名叫王红兵,意思是想当一名造反的红卫兵;周某改名为周革命,意思是思想行动要革命;还有刘姓某人与正被批判的所谓头号走资派是同姓,他怕影响到自已进步,遂将姓名改为徐文青。意思是与那位江青和姚文元近点。结果1976年“四人帮”倒台,政治风向一变,许多人赶紧将姓名恢复。你说可笑不可笑?

地名也是人们赋予的,而不是本身自有或天然的,一旦有了名称,便约定俗成地被人认可或流传。地名不仅是一个符号,让人认识和区分,而且还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果说当时人随意改名子比较幼稚,那么改地名就更糊涂了。有人想改县名、市名,图个政治进步。据说周总理非常气愤,坚决禁止擅改县市名称。

县市名称不许改,改公社大队名称相对要随便些,不知沭阳某公社何人出尖,带头改了某公社名称。结果各公社都步入后尘,不敢怠慢,生怕政治上落后。于是到1966年底,沭阳县先后有11个公社改了名称。

这11个公社是:龙庙公社改为向阳公社;贤官公社改为东风公社;庙头公社改为新风公社;官田公社改为七雄公社;官墩公社改为红灯公社;胡集公社改为红旗公社;颜集公社改为立新公社;华冲公社改为丰收公社;太平公社改为沂涛公社;阴平公社改为朝阳公社;茆圩公社改为前进公社。至于大队(村)改名不计其数。

地名故事(故事改地名)(2)

但还是有二十多个公社坚持不改名称,他们不想出风头。

那段时期,我到街上一看,嗬!东关大街的刻章制牌门市(沭阳宾馆对面)忙得不亦乐乎,屋内外靠满着牌子。嗬!公社改名子了。看到新牌子,让我记住了这些一个个新地名,而且多年不忘。也使我工作以后减少了不少差错。这一动,11个公社就有数百个大队、公社机关要改名称,既要做牌子,又要重刻公章,领导头脑一热,下面乱了方寸。

各公社纷纷改地名,唯有这11个公社所在地的邮政支局(所)顶风不执行,他们说改动一个邮政支局(所)名称,要报国家邮电部批准才行。

各公社无奈,只有任他们自行其事,邮政支局(所)仍用原地名办理邮件业务。从当时实寄的信封上销盖邮戳可见一斑。

那时改地名,还给邮政业务、交通运输、区域调整管理、统计规划等等造成混乱,也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到了1981年,拨乱反正,经历了15年的地名终于恢复了原名称。但其中七雄(官田)和沂涛(太平)两个公社为纪念革命烈士而改的名称未变。

今天看来那年头随意乱改地名是错误的,但九十年代为招商引资,不惜将几千年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改了,就错上加错了。

地名故事(故事改地名)(3)

回归历史,恢复原来面目,还我老地名!已越来越成为多数人共识。

文化部时任部长蔡武说:“将来人(历史)会说没有文化的领导干的,是对干部最严厉的一种批评!”

看来乱改地名会被后人写入历史,贻害无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