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了大龄剩女怎么办(八零后未婚女心塞)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偏嫁不出去,这类女生总是抱怨外界的不公,喜欢在亲朋好友面前埋怨,最后换来别人的同情和肯定:“你条件这么好,不应该呀”后,又欣慰地露出满意的笑容。
条件不好的大龄剩女,也在女权主义的吹捧下,毫无根据地抬高自己的价值,逃避真实的自己,宁死不与现实做妥协。
其实你会发现,无论是条件好的大龄剩女还是条件差的大龄剩女,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她们嫁不出去的原因其实和外在条件无关,更多的是内在的因素。
而内在因素都离不开这四个字:过于自恋。
自恋这个词,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要追溯到婴儿时代,婴幼儿在有了意识之前,还无法分清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没有“你、我、他”的概念,要求母亲无条件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全能自恋。
这个阶段没有被满足好的婴儿,长大成人后很难处理好关系,当这部分女人谈恋爱时,会退行到“全能自恋”的人格阶段,她们会期望男朋友像幼时母亲对待自己那样,无条件满足自己,她们意识不到自己同他人的“界限感”,最终导致关系失败,又回归到自恋孤单的状态中。
这才有了现实中那一群眼高手低,自恋的“大龄剩女”。
每一个所谓“自恋”的大龄剩女背后,都有大量的不被看到,不被满足的需求。
女权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在长久的父权社会的压迫下,中国女性站起来了,女性们开始维护自己的权益,与男权文化对抗,她们极力抗拒“性别歧视”事件,不再漠视,呼吁反抗性别歧视 ,追求女性的自我解放。
但现实往往“过头”了,女权主义的初衷是为了追求男女平等,最后却掀起的男女权对立,女人用自己的“实力”跟男人做斗争,像父权社会男人曾对待我们的方式一样,反过来把男人 “踩在脚下” 。
大部分女性对女权主义有一个误解,那就是把自己当作“男人”来用,“自己一个人就过得很好,为什么要男人?”“要男人没什么用”“结婚纯粹就是给自己添堵”。
女权主义倡导“变强大”,现如今,不少女人追求在事业跟学习上的极致成功,以此为荣,她们把大好的青春年华全部用来投资在事业上,对亲密关系不屑一顾。
这部分女人总想让自己和男人一样,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奋斗机器,不受他人影响,拒绝真实现实的关系,隔离真实情绪,所有的事情都以结果和成就为导向。
女性无意间变得和男性一样 ,成为了“压迫者,歧视者”,开始有意无意“贬低”男性,对男性百般挑剔,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
就像男性曾经把女性当做婚姻的附属品,生育的工具一样无情。这完全不是女权主义的初衷。
“女王”主义就像毒鸡汤一样,完美地侵入了这一代80后90后女性的思想,这种类似“捧杀”的精神操控,最后摧毁的是女生自己的幸福:让她们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
没结婚的,就成了大龄剩女,她们觉得自己终有一天会变强大,会遇见同样强大的那个他,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 ,身边的人走来走去,却没有任何变化,“未来的自己”好像永远不会到来,当全然醒悟的那一刻,已投入太多的沉没成本,无法收场。
结了婚的,也开始不满足于眼前的柴米油盐,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男人挣钱就是要给女人花的,给你花钱的男人不一定爱你,但不给你花钱的男人一定不爱你。”男人应该把妻子当女儿一样宠“”男人会准备仪式感才是爱,否之则不是“。
这些论调,并不具有严谨的心理学依据,这些“女王”主义经典的毒鸡汤语录,无形间摧毁了多少家庭的幸福。
甚至连偶像剧也把目光对向了中年妇女,让不少中年女性盲目自信,主动离开了原本幸福合适的婚姻。
男女权对立下,没有“幸存者”,所有人都争着去成为强者,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弱者身份,可是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弱者的,所有人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每个人都很孤单,都觉得别人无法理解自己,却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压榨着别人的利益。
承认男女平等的必要性,女权主义正确的初衷应该是:追求男女平等,女性主义的初心,其实是为了尊重和保护每个人活着的尊严。
自古以来,从两性综合能力上来看,都是男强女弱,男性的抗挫能力和体能适应能力,始终都是超过女性的。
这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女人要依附一个团体和家庭,有了归属感才会有最终的安全感,这是由进化心理学决定的,这是女性的本能。
女性不是要在女权主义下强迫自己去变成一个“强者”,而是承认自己有着女性的身体,以平等的姿态去追求一个外界的尊重。
女权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女性身为弱者,得不到男性的尊重,既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必须得对症下药,让女性以弱者姿态赢得男性的尊重,而并非让女性把男性踢到弱者的地位,强迫自己,给自己巨大的压力去成为一个“强者”。
成为强者,无疑是美好的,可是如果女性都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强者,又怎么会有这么多大龄剩女出现呢?
在《脆弱的力量》这本书里有讲,脆弱,其实也是一种力量,它滋养了快乐、创造力、归属感和爱,是女性生来最独特的优势。
女性想要获得人生的幸福,不能只依靠事业,学习上的成功,因为爱和归属感与事业的成功本就是两码事,只有当我们接纳了自己的脆弱,我们才有了承载幸福的能力。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