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汤粽子的正宗做法(层层工序悠悠情怀)

今天,五月初三,妈妈一大早就打电话过来说,她寄了一箱粽子给我。是的,每年的这个时候,妈妈都会早早地包好粽子,然后通过快递寄过来。只为我可以赶得上端午这个时节,吃上妈妈包的粽子。听着妈妈在电话里的叮嘱、关怀,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孩童时候。

我的家乡,坐落在茂名市的一个小村庄上。村庄的东边流淌着一条河。都说河水处,润育人家。没错,村民就是靠着这一条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子孙。而河边上的那一排排笠股树,根不会变,但叶子每年都会更新。

“二妹,起床了。今天你们三兄妹要去摘笠股。”妈妈一把把我从梦里叫起来。我有三兄妹,一个哥哥,一个弟弟。由于年纪相差两三岁,所以儿时,经常跟着他们一起上山下河,疯狂地玩耍。

“笠股”,是我家乡的一种方言。而这种植物在书面语上是叫露兜树,多生长在河边,或者湿地上。它的叶子呈条形,长达80厘米,宽4厘米,从叶端开始 ,逐渐长成一条狭长的尾巴,叶的边缘和背面中间,均有粗壮的锐刺。这种植物,在我们那里,没有人知道它叫“露兜树”,只知道它叫“笠股”,并且这种叫法世世代代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灰汤粽子的正宗做法(层层工序悠悠情怀)(1)

图片来源网络

“笠股”的叶子经过晾干水分,然后再进行水煮,会变得非常柔韧的,任你怎么扯它,休想弄断。正因为它这个特性,我们都把它用来编织成帽子、席子、笼屉等,既实用又好看。

我 一看挂历,原来今天是四月二十五了,还有几日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了。难怪妈妈要我们去摘“笠股”,原来是要准备绑粽子的绳子了。

我们来到了河边 。平常时候,河水都是清澈平静的。天气热了,村上很多男孩子都会到河里洗澡。河里有很多的石螺,沙蚬,还有很大的河蚌。我们经常在河里捉螺和蚌,回去炒着吃,或者煮粥,味道非常清甜。听说河蚌会有珍珠,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大概都是要经历几十年的沉淀才有吧。

可是今天的水流比较湍急,水是黄泥水般,少了往日的清澈、温柔,可能是昨晚的一场大雨所致。听老一辈的人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南方暖湿空气活跃,北方会偶尔有冷空气南下,在江南和广东,冷暖空气交汇,往往会出现大而集中的降水,而这个降水就会被称为“龙舟水”。听奶奶说,这个“龙舟水”就是“大吉水”,小孩子的小手小脚浸一浸“龙舟水”的话,小孩子会身体健康,快高长大,还能驱邪避秽。我当时还笑着说:“一定是龙王保佑我们”。没错,我是看了《西游记》,才懂得“龙王”这一概念。

“阿妹,快点过来,这里有很多笠股!”哥哥很兴奋地说。只见一棵棵“笠股”树,密密麻麻的长在河岸边上。“哇,叶子都高过我啦”我很兴奋地说。“小心点,很多刺的,不要弄伤了。我来割,你们来装。”有哥哥在,一切都会被安排好。就这样,哥哥割“笠股”叶,我和弟弟就把它们装进大麻袋里。 不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弄了整整两大麻袋的“笠股”叶。兄妹几个,高高兴兴地,一路上轮流抬着“笠股”叶回家。

回到家里,给“笠股”叶去刺也是我们兄妹几个的事。带上棉手套,一人一把小刀,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给“笠股”叶去刺,也是一大乐事。奶奶也会加入我们,她会边干活边教我们怎么弄。首先是去掉两边缘的刺,然后去掉中间的刺,手法都是轻轻地削过去,然后轻轻一掰,“笠股”叶就一分为二了。这样,一根叶子可以绑两个粽子。弄完之后,就把它们洗干净个,挂在竹杆上晾干,然后放到锅里煮上一煮,倒出来,过一下凉水,再挂在竹杆上,这样出来的“笠股”绳子就会变得柔韧无比。

“妈妈,今天才五月初三,就开始包灰水粽了吗?”我很兴奋地问。“是的,今晚开始泡米,明天就可以包啦。”妈妈说。五月初三这个晚上,妈妈就开始淘糯米了。

糯米都是自家种的,煮出来的糯米饭是非常的香软可口的。 而这糯米还分大糯米和小糯米,就是形状上和口感的区别。形状上,大糯米个子大而圆,而小糯米细而修长。口感上,大糯米也会比小糯米软糯一些,Q弹一些。

奶奶经常种很多大糯米拿去卖,价格都会比小糯米多一倍呢! 平常时候,如果别人送给奶奶一个粽子吃,奶奶就会问上一句“是大糯米还是小糯米包的?”然后就会和别人分享她的糯米心得。

可是如今,我们再也不介意它们是大糯米还是小糯米了,只知道它是用糯米包的粽子。 奶奶和妈妈都是个讲究的人,包灰水粽,当然是用大糯米了。只见妈妈把糯米洗了好几遍,然后放在一个胶桶里面。

“好了,二妹,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就是由你来给糯米漏灰水。”妈妈说。“好的,我很乐意。”小时候,我是很乐意做各种事情的,因而我也习得了妈妈的好手艺,很会包粽子。

灰汤粽子的正宗做法(层层工序悠悠情怀)(2)

图片来源网络

给糯米漏灰水之前,是要做很多工序的。首先是把一个谷筛,就是呈立体三角状的谷筛放在一个桶上,然后在筛的底部铺上三层黄色的长方形的纸,然后再放入木灰。另外把锅里的水煮开,注意一定是开水。我勺起一勺子水,慢慢地倒进谷筛上,水就会慢慢地渗过木灰,渗过黄色纸,然后“滴滴答答”地,流到桶里面去。这样,就是叫“漏灰水”。

做这件事,我们要学骆驼。骆驼是一个沉得住气的动物,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嚼得到,总会走得到。

同样,倒水时不能倾泻而下,需要慢慢地来,心急不了,木灰里的香味才会慢慢地渗出来。 然而,这里用的木灰也是很讲究的哦。有用荔枝树烧的灰,或者用桑树杆烧的灰,又或者是用茶籽壳烧的灰。在以它们为柴烧火时,是不能放入其他柴的,以保证木灰的纯度。烧完后,放凉,然后用袋子把灰装起来,等到包粽子就用得上了。

当然,现在很少人家用木灰漏水包粽子了,都是直接用碱水,大概是追求方便吧。可是,在我看来,柴木灰漏出来的水,用来包粽子,才有自然的植物香味,才配得上“灰水粽”这个特有称号,才显得它是我家乡的特色。

灰水弄好后,然后需要把它放凉,倒进洗过的糯米里,水要没过米面,盖上盖子,让它泡上一个晚上。

第二天,糯米泡好了。妈妈把它捞出来,晾干水。经过一夜的浸泡,糯米胖了不少,还穿上了一层薄薄的,金黄的衣衫,在晨光的映照下,显得晶莹剔透,非常可爱。

在糯米晾干水的期间,我们需要把粽叶放进锅里面煮,煮开后,把它们放到凉水里面洗干净。同样,经过水煮的粽叶,也是很有韧性的,不管你包怎样的粽子,都不会轻易把叶子弄破。

现如今,市场上粽子叶的类型有很多种,地区不同,使用的粽叶也有所差别。比如有芭蕉叶、荷叶、箬竹叶、芦苇叶等等。然而,不同粽叶包出来的粽子香味也不一样。可是这些叶子都是纯天然无毒害的,是一种天然的功能食品保健原料。

然而,我家乡采用的是箬竹叶。 如今,家家户户都可以在菜园地里种上几棵箬竹。等到叶子长得茂盛之时,人们就可以把它们摘回去了,晒干备用。

然而,小时候箬竹叶不是那么轻易获得的。如果你不去山上摘,就需要到市集上去买。也不便宜哦,那时候粽子叶需要五块一捆呢,一捆也就八十张左右。 可是我家使用自己采摘来的箬竹叶。去哪里摘呢?当然是高山上。

每逢箬竹叶生长茂盛时节,奶奶和妈妈就会聚集村里的妇女,一起组团去山里摘叶子。我年少不懂事,经常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直接去集市上买回来不好吗?奶奶总说,摘的不仅仅是叶子,而是一种乐趣。大概这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吧。而摘回来的箬竹叶,直接叠成一捆捆,夹在两片竹杆之间,然后把它们摆在屋檐下风干。

灰汤粽子的正宗做法(层层工序悠悠情怀)(3)

图片来源网络

粽叶准备好了,然后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簸箕上。同时,“笠股”绳也被摆出来,簸箕中间放上一个大盘子,盘子里面当然是泡好的糯米啦。奶奶、妈妈就围坐在簸箕旁,开始包粽子。 小时候,猪肉贵,加上家里不富裕,所以我们很少包肉馅的粽子。而奶奶经常说包纯糯米的灰水粽,也就是里面什么馅都没有,只有糯米,可以存放大半个月。而那时候家里没有冰箱,现在看来,灰水大概也有保鲜的作用吧。

现在的粽子,形状上有立体三角形的,有小巧玲珑的斜四角形的,还有体型肥大,体型别致的……五花八门,姿态各异。而那时候我们包的灰水粽是呈长条的,两段各有两个角,总长大概20厘米长。首先是取一张大的粽子叶,放在手掌上,然后铺上均匀的糯米,然后两边各插入一张粽子叶,中间再放上一张叶子把米盖好,最后就是把“笠股”绳子固定好一端,接着在另一端用“笠股”绳子绕着粽子身体缠,直到把粽子叶缠住,缠成圆柱形状。

妈妈和奶奶包的灰水粽每一个都差不多大,长度也差不多长。我经常夸奖说:“妈妈、奶奶,你们太厉害了,不用尺子量,也可以包得这么均匀。要是我,肯定是一头大一头小,并且长短不一。”奶奶就会说:“等你熟练了,脑海中自然有一个粽子形象,包出来区别也肯定不大了。” 是的,作为中国的农民,凭经验这方面的技术,是其他国家无可比较的。根据经验做出来的事情,都是非常的准确。这不,奶奶经常说,一斤米可以包5个粽子,而你要包100个粽子,就泡20斤糯米就可以了。在奶奶这里,每次都没有错误过,包出来的粽子也是大小一样的。

经过几个小时的消耗,妈妈和奶奶终于把粽子包完了,接着就是上锅煮粽子了。 煮粽子也是很讲究的一门技术活。首先是把粽子放在一个大锅里,水刚好没过粽子。然后烧的是柴火,添柴过程中,不能太大火,也不能太小火。总之,就是奶奶说的刚刚好。而怎样才算刚刚好呢?奶奶说没有确定的刚刚好,你认为对的就是刚刚好。这样煮到7-10个小时,灰水粽就煮熟了。由于水煮过程,蒸汽的挥发,水会变少,中间肯定是要陆续加水的。

而整个煮粽子的过程,粽子的香味会萦绕在房子的周围。奶奶常说,包粽子是做不得悄悄吃的,因为它的味道你藏不了。

每次煮好,嘴馋的我总是迫不及待要去尝第一口。而奶奶总是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放凉才是最好吃的。 我早已等不及了。等到粽子不烫手了,我就先尝了。把“笠股”条剥开,再剥开粽叶,一根金黄金黄的粽子就出现在眼前了。先不急,还要准备一碟白糖。把粽子往白糖里蘸上一蘸,一口咬下去,软糯Q弹,清香可口。慢慢地感受那个味道,不急着吞下去,慢慢地嚼。粽子叶的清香,糯米的清香,加上白糖的清甜,那个感觉,真的很令人陶醉,这就是唇齿留香的感觉吧。

灰汤粽子的正宗做法(层层工序悠悠情怀)(4)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除了蘸白糖,还可以蘸黑糖酱哦,味道也是极好的。当然,还可以把粽子放到锅里煎,撒上一些盐水,煎焦两面,拿在手里,咬上一口,咯吱咯吱脆的 ,同样回味无穷。

然而现在,很少人包纯糯米的粽子了。粽子馅已经变得五花八门了,有腊肉的、有咸鸭蛋的、有红绿豆的、有莲蓉的,甚至还有鲍鱼、小龙虾等等。也许生活好了,丰富多彩才足以见证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然而正是这种味道的不统一,才更让人怀念最初的、最纯的味道。

为什么在端午,包粽子会变得这么隆重呢?原来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相传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爱国诗人屈原怀抱大石投入了汨罗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所以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大习俗。 而我知道这个传说,也是上学之后,老师告诉我的。在这之前,我也问过奶奶,为什么每到端午,都要这么隆重的包粽子。她也说不出来,只说世世代代这样传承下来的。

其实灰水粽并不是端午节的特有,它贯穿于我们所有的重大节日中。

有一次我的婶婶生儿子了,奶奶就会连夜忙碌包粽子。同样是灰水粽,可是,是有馅的粽子。包的馅是芝麻五花肉馅,也就是现在的咸肉粽。奶奶说,因为这是要分给亲戚朋友,以及同村的人的,自然要做得更隆重些。

添丁发财对于农村来说,都是一件很大的喜事。而灰水粽在那时候就是扮演着和别人分享喜乐的一个中介角色。

而每年的除夕之夜,吃了年夜饭过后,妈妈也会张罗包粽子。因为到正月初二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需要挑着半萝框粽子回娘家。除了平常样子的灰水粽,还有一对个子大一倍的粽子。这对粽子也是很讲究的,除了个子大些,肉也要多些。它的一端是粽子叶尖的那一边留出来,另一端和平常一样,也是两个角。我们把它叫做“利嘴粽”,寓意情意浓厚,尊敬长辈的意思。

可是,随着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的去世,这些习俗,我家再也没有弄了。每年妈妈回去探望舅舅,都是简简单单的了,直接给个大红包舅舅。而姑姑们来探望爸爸和伯伯,也只是有水果和红包。

没有旧时的形式,味道都变了。而灰水粽,就成了记忆中的一种情怀。

“女儿,这次包的粽子是三角的哦。”妈妈的一句话把我从记忆中拉了回来。我惊讶地问:“啊,怎么不是长的?”妈妈说:“现在家里的人都兴包三角粽啦,并且里面还有很多肉,包你满意。” 妈妈包的粽子,自然有妈妈的爱在里面。

然而,纯糯米的灰水粽再也不那么容易吃得到了。 如果奶奶还在,我是肯定还吃得上纯糯米的灰水粽的。

今年回娘家的时候,在集市上我还是找到了最初灰水粽的影子。在闹市的一个角落里,一位老爷爷坐在一张小桌子旁,小桌子上摆着几个灰水粽。灰水粽旁边还有一碟白糖,一碟黑糖酱。当我剥开粽子叶,看到晶莹剔透的金黄的粽子后,心里有说不出的酸味。

都说,人到中年,很容易怀旧。这话一点都不假。

粽子的样子还是孩童时的样子,味道依旧是孩童时的味道,浓浓的糯米味里渗透着淡淡的箬竹叶味,还有淡淡的苦涩的“笠股”味。

我和老爷爷聊了几句家常。我问现在吃灰水粽的人还多不多。老爷爷显得有点失望,他说:“都是一些老人家出来逛街,逛累了,肚子也饿了,就会过来买上一根粽子吃。而很少有年轻人吃它罗。做灰水粽的手艺也快失传罗。哎,时代变化了,年轻人都不喜欢这种最原始的味道了。”老爷爷继续说着:“如今,家家户户依旧喜欢包粽子,可是它的样子变了啊,味道也变了,几乎没有人包这种纯糯米的没味道的灰水粽了。漏灰水也是一件麻烦的事,现如今也没有人漏灰水罗,用的都是现成的碱沙了。“听着老爷爷的这一番话,心里纵有千绪万绪。

“对了,这次粽子的颜色也金黄金黄的,非常的靓。”妈妈激动地继续跟我说粽子。我问了一句:“是漏灰水做的吗?”电话那边传来一句“不是哦,是用碱水做的。” 突然间,我很想奶奶了。想念奶奶和我唠嗑削“笠股”时的叮咛小心,想念奶奶和我唠嗑“漏灰水”时的注意事项,还有想念奶奶满山遍野去摘箬竹叶的情景……

粽子,还是叫粽子,可已不是那个灰水粽,淡淡的苦涩的灰水味,只留在了深深的记忆长河里。

愿你端午良辰临仲夏,不负光阴幸福时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