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

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1)

咚,咚,咚......早晨7点半,富有节奏的鼓点准时在广州番禺沙涌小学的操场上响起,迎着温煦的晨光,十几位学生各自举着特制的纸扎鳌鱼翩翩起舞,出洞、擦角、觅食,配合着鼓点的节奏,“鳌鱼们”时而聚、时而散,高扬低俯、活灵活现,意趣盎然。据沙涌小学数学老师兼鳌鱼舞“义务领队”黄景泉介绍,学生们正在表演的是沙涌村的传统民间舞蹈——鳌鱼舞。

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2)

小队员在教练幸泽良的指导下练习鳌鱼舞。图/沙涌小学

祠堂屋顶的鳌鱼木雕、巷口墙壁的鳌鱼彩绘、以“金鳌”命名的街道......活跃在沙涌村内的各种元素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鳌鱼的特殊联系。翻开厚厚的相册,79岁高龄的鳌鱼舞省级非遗传承人、沙涌村“老书记”江炳贤讲起了当地与鳌鱼的渊源。

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3)

沙涌村祠堂建筑上的鳌鱼木雕。图/郑少锋

相传古时候一位书生在进京求学途中意外落海,所幸被一对鳌鱼所救,后书生金榜题名,羽化成文魁星,为报救命之恩,遂点化鳌鱼助其成仙。在沙涌村,几乎人人都能给你讲上这样一段关于鳌鱼的传说。

江炳贤表示,鳌鱼本是古代江南地区的供奉的仙兽,在距今600多年前,随迁徙至番禺沙涌一带的江南先祖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扎根,鳌鱼舞也随之在本地流传开来,成为远离故土的沙涌异客们传达思乡之情的精神寄托。

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4)

沙涌村内以鳌鱼传说为主题创作的墙画。图/郑少锋

据介绍,沙涌原有九年举办一次的鱼灯会,出会时家家户户都会加入巡游队伍,热闹非凡,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因抗日战争中断,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引起本地村民的关注。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文化领域,一时出现百花齐放盛象,从小学习鳌鱼舞、浸润在鳌鱼文化中的江炳贤组建起了“鳌鱼队”并担任队长兼教练,通过整编舞蹈套路,希望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一日渐式微的特色文化。

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5)

江炳贤。图/郑少锋

在他的走访筹备下,1985年春节,鱼灯会的盛况在阔别近半个世纪后,又一次出现在了沙涌大地上,鳌鱼文化也在此后重新焕发活力。1997年和2000年,沙涌村先后被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沙涌鳌鱼队更是走出国门,也先后前往法国、韩国等地进行表演。

经过传承和创新,如今的鳌鱼舞一般由一名“书生”和多条“鳌鱼”组合表演,表演者要将身体套入道具中舞动鳌鱼,配以锣鼓及广东音乐伴奏,表演书生落难、落海获救、鳌鱼戏水、状元为鳌鱼簪花披彩、齐跃龙门、独占鳌头等情节,表现出鳌鱼生动鲜活的神韵舞姿,是沙涌村民每逢传统节日、庆典祈愿祝福时的“固定节目”。

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6)

1985年鱼灯会纪念照片。图/江炳贤

鳌鱼舞的传承和发扬最终还是要落到“人”身上,因此,江炳贤也通过四处“物色”,组建起了一支近60人的沙涌鳌鱼队。“队员们平时都有自己的事业,有的是水电工,有的是治安队员,但是只要接到相关的表演任务,通过简单复习训练便能迅速上手,是一支‘召之即来’的队伍。”江炳贤说道。

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7)

江炳贤制作的鳌鱼工艺品。图/郑少锋

除了村里的沙涌鳌鱼队外,名声在外的还有一支由沙涌小学培养的“小鳌鱼队”。据校长罗镜新介绍,沙涌小学历来十分关注对于鳌鱼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先后开设了鳌鱼泥塑课、纸扎课等趣味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于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除此之外,也根据学生的兴趣意愿挑选组建了一支近30人的“小鳌鱼队”,并聘请鳌鱼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幸泽良进行指导培养。

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8)

小队员练习鳌鱼舞。图/沙涌小学

“鳌鱼队的学生来自二年级到六年级,他们每天早上7点半到8点都要到学校进行训练,之后再去教室上课。”领队黄景泉介绍说,“训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举着十几斤重的鳌鱼纸扎练习半个小时,这是很辛苦的,但他们的态度都非常积极。”他表示,如今小队员们的舞蹈动作丝毫不逊色于村里的成年鳌鱼队,也经常走出校门进行表演,更登上了广东卫视举办的2022《龙腾虎跃》大湾区春节晚会舞台,成为众多小队员一段难得的经历。

民族民间舞吐泡泡的小鱼教案(一文了解600多年历史的广州番禺鳌鱼舞)(9)

沙涌小学小鳌鱼队参加广东卫视2022春节晚会录制。图/沙涌小学

除了传承和发扬鳌鱼文化这一目的外,罗镜新还通过向学生讲述鳌鱼文化传统,希望以鳌鱼文化“争先”和“感恩”的内涵勉励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重视并集中提炼出来,向下一代讲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这一文化开展德育教育,立德树人。”罗镜新说。

【策划】严 亮 黄恒福

【统筹】冼伟锋 肖春承 丁文琪

【记者】郑少锋

【来源】南方农村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