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人该怎么走出来(如何突破黑暗的禁锢)

#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

抑郁的人该怎么走出来(如何突破黑暗的禁锢)(1)

水具有持续往下流的属性。水从高处流到低处,如此汇聚而成的水力,足以穿透土地形成水路。当这些水路朝向一处流淌时就会汇成河流,河流对土地冲刷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河道。这时我们就不必再担心水的来源了,因为只要顺着河道追溯就行了。

想要改变已经固定的河道是非常困难的事,形成河道的河流不会轻易改变流向。我们的思路宛如河道一般,也是沿着联想的方向而流动下去的。当我们的大脑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时,如何去接受和理解它,取决于大脑对这种刺激的联想方向。而且从小时候开始,我们有意无意间累积的个人经验,将成为自身联想方向的一种数据库。也就是说,人生每个阶段所反复积累的经验,将成为我们理解世界万物的重要指标。

值得庆幸的是,愿意积极、温暖地看待世界和自己的人,在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时,思维的联想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流动。然而,那些从小时候开始就因经受过大大小小的心理创伤和痛苦而消极看待世界的人,则会以负面的认知来解释和分析自己长大后的一切遭遇。比如有人年幼时有过毫无希望、软弱无助的经历,成年后会预先断定“自己现在也是如此”,认为自己的世界和未来必然是灰暗且忧郁的。在这个悲观且没有希望的世界里,他的人生注定像痛苦的童年那般,处在遇事无能为力和内心抑郁不已的痛苦中。

抑郁的人该怎么走出来(如何突破黑暗的禁锢)(2)

上班迟到就如临死期,抑郁的振英

踏入社会5年的上班族振英早晨勉强睁开了眼睛,看了看表,时间是上班前15分钟。他匆匆忙忙地洗了把脸就冲出门打出租车,偏偏今天出租车特别难打。他一边努力地拦车,一边在心里嘀咕:“我的运气果然很差。”好不容易才拦到一辆出租车,他上车后,脑海中却浮现出主管扯着喉咙喊“公司是游乐园吗?居然迟到”的嘴脸,觉得真不知该如何度过这一天。那一瞬间,出租车司机通过后视镜瞄了振英一眼,似乎感受到他的坏心情而皱起了眉头。原本就很郁闷的振英,意志更消沉了。

我果然不行!昨天的工作没做好,今天还迟到,肯定要当场丢人。大家会怎么嘲笑我呢?可能希望我尽快辞职吧!我只会给同事们添麻烦。振英悲观的想法没完没了地往外冒,一发不可收拾。

世界上没有人会喜欢我。要不然怎么连出租车司机看了我之后,心情都会变差呢?我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是个懒惰又没用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不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对家人来说也是个累赘。我消失的话,也许对家人会更好。

想到这里,振英突然觉得眼前一片漆黑,甚至喘不过气来。他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未来没有希望的心理,觉得与其这样活着还不如一死百了,继而有了想跳下车的冲动。直到出租车开到了公司门口,振英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

为什么对正常人来说迟到这件很普通的小事,对振英来说却成了让他想要寻死般沉重和抑郁的事情呢?振英的思考方式,可以说是遵循着自己特定的思维规律进行的,这导致他更加郁闷。首先,振英以极端的“黑白理论”来思考问题,思维模式中没有任何灰色空间的意识,一切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对他来说,成功或失败只能选择其一,相应地,他也认为人们只有“喜欢自己”和“不喜欢自己”这两个选项。

像振英这样的人,大多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正因如此,他们禁不起小小的失误或失败。事实上,最近在振英的公司加班已是家常便饭,所以大家都很疲惫,稍微晚一点儿到公司,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别人迟到,振英会认为他们是“因为疲劳而不得已”,对自己迟到则认定是因为自己“懒惰和无能”。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振英对人际关系方面的看法,也只有“好或坏”,没有“普通关系”可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大部分人的人际关系是没有特别好恶的普通关系。但是对振英来说,他觉得人际关系只有喜欢或讨厌这两种关系,那么对自己不友善和没有好感的人肯定讨厌自己。这样的错误认知导致他认为别人是由于“自己懒惰无能”或“长得不好看”才讨厌自己。可以说,振英的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他患上了抑郁症。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懒惰无能,没人会喜欢自己,哪能不得抑郁症呢?

更何况,振英对事情的反应总是以偏概全。如同一个考试向来只拿第一名的学生,不过偶尔有一次拿了第五名,就断定“我是失败者”一样。这样的学生无视自己曾经多次拿过第一名的事实,只因一次成绩下滑就把它视为常态。振英也是如此。他以苦干、实干著称,但是偶尔迟到一次就把它常态化,认为“自己是个懒惰鬼,是公司的害虫”。如果我们像他这样总以负面思维去联想事情,我们的精神过滤器就会将许多好的情绪过滤掉,只留下负面情绪,然后用这些否定性的想法来判断整件事。

振英平时在业务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但是最近由于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了一些工作失误。看到一向以完美主义著称的振英也会犯错,同事们反而很高兴,认为这样的振英很真实,并不带恶意地对他开玩笑:“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一天,振英你怎么回事呀?”振英听了同事的这番话却觉得是在嘲笑他,并且将其解读成别人就等着看自己失败呢。

如此这般,若是将事情的整体状况和氛围全部过滤掉,只筛选出一些负面的东西来解读情境,我们就会被禁锢在那个负面而黑暗的世界里。

抑郁的人该怎么走出来(如何突破黑暗的禁锢)(3)

好结果是偶然,坏结果都归罪于己的抑郁症

抑郁的人有两把衡量世界的尺子。一把尺子具有弹性和伸缩性,可以随心所欲地丈量事物;另一把则是铁尺,而且刻度很细,很难用它来测量物品。

他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会拿出有弹性和伸缩性的尺子,然后当别人失误时就很宽容地认为“事出有因”。而当评价自己时,他们却总是拿出铁尺,仔细而冷静地批判自己,然后得出“我果然不行”的结论。

“在此之前,我之所以能做好业务,只是运气好。看我这次由于失误把事情搞砸就可以知道,我原本就是这副德行。”

振英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负面事件,往往会歪曲并引申其意义,对正面的事件则会缩小其意义。如果有人夸奖自己,他会认为对方只是爱说好听的话而已;如果别人稍微指出自己的失误或错误所在,他就会歪曲理解为对方本来就讨厌自己。像他这样总是对自己持否定和刻薄态度的人,不抑郁才怪呢。

此外,抑郁的人还有单凭一两次经验就急于下结论的特性。振英在预料自己今天上班会迟到时,曾经先打电话给公司的一位同事,想要告诉对方自己可能会晚到一会儿。但是这位同事正好在跟另一组的一位同事聊天,所以振英打过去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但是振英认为,同事没有接电话就是在回避自己。

“怎么办?同事跟我牵扯在一起的话,只会坏了他们的名声。现在大家肯定想要避开我,不愿意接近我。那我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了,最后会因此被开除吧?如果我是因为这个被开除的,那么其他公司也不会录用像我这样的人,最后我就会变成无业游民,悲惨地终老一生。”

这种思考过程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读心术谬误”或“算命的谬误”。“读心术谬误”是指在没有充分根据的情况下,随意推测和断定他人内心想法的错误思维。振英因为看到出租车司机对自己皱眉头,就此断定“对方不喜欢自己”。然而出租车司机可能是因为肚子疼而皱眉呢。而且振英断定同事没接电话,是故意回避自己,然后从这里进一步地“发散思维”,认为自己的未来会变得很凄惨。他仿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算命先生,预测并断定自己的未来,这就是“算命的谬误”。

一个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种心情该有多抑郁呢?振英就是如此。他因为最近工作上的失误和一次上班迟到,就觉得自己是人生的失败者和无用之人。振英对自己的一次失误,不会想着“啊,我不小心犯错了。最近好像太累了,或许需要休息一下再继续工作吧”,而是给自己烙上“我天生就是失败者”的印记,如此一来,也让自己错失了挽回的机会——因为他自认为是天生的失败者。

其实,这次工作上的失误是振英他们团队的一位新进员工造成的。但是振英主动承担了那位新进员工的错误,然后把自己定义成一个“连部属都教不好的无能上司”。像这样将与自己无关的事件当成自己的责任来承担的做法,叫作“个人化”。这种“个人化”让他产生了罪恶感,而这种意识禁锢了他,使他无法动弹。

他就像希腊神话中被绑在悬崖上、每天被神鹰啄食肝脏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他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因为自己犯了错误。振英有了这样的想法,并且陷入抑郁的情绪中,这绝不是他原有的意图。他也想要过得幸福,也想要从折磨自己的苦闷中摆脱出来,但是觉得自己没有这种资格。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失败者,是无法被任何人喜爱的讨厌鬼,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抑郁的人该怎么走出来(如何突破黑暗的禁锢)(4)

需要戴上自我肯定的“粉色眼镜”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遵循我们内在的世界。小时候我们与亲朋好友的相处方式,日后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体验世界的方式。振英过去的一些经历导致了他的自卑心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沿着抑郁的方向越走越偏。

抑郁的过去会持续将人的思维引至抑郁的方向上来。如此一来,哪怕是一件小事,我们也会将负面的意义无限放大,即使面对现实的美好,内心也会变得悲观。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杯子里装了一半的水,习惯正面思考的人会开心地说“还有一半水,要省着点儿喝”;但是习惯负面思考的人会认为“只剩下半杯水,该怎么办?大事不妙了”,从而为此担心不已。因此,悲观的想法会影响我们的情感,情感则会决定思绪的流向,然后思绪的流向又会强化我们的情感,从而形成“悲伤影响情感—情感强化悲伤”的恶性循环。

然而,童年的经历再也无法改变,现在我们又能做什么、该怎么做呢?难道我们只能遵循着自己的命运活下去,别无选择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当然,谁也无法改变过去。一个人拥有悲伤的过去,显然是令人痛心和遗憾的事,但是我们不该因此对现在或未来感到悲伤。我们总会在无意识中身处令人感到悲伤的境地——徘徊在悲伤又险阻的道路之上。

如果我们能够分析出自己出现某种想法或做出某种举动的原因,就可以阻断“悲伤影响情感—情感强化悲伤”的恶性循环。让过去成为过去,让我们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活在当下和未来,即我们必须找到被痛苦的记忆覆盖的真正自我,让自己心中拥有明亮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就一直存在。

达到此境界的第一步是——拥有积极的心态。如果我们能够积极思考,那么,即使面对负面情境也可以客观地观察和接受。积极思考并非意味着漠视负面的东西,虽然很多事处理起来会因困难重重而令人失望,但是我们要拥有终将朝着美好和幸福前进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正能量。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使我们幸福或不幸的并非客观事件,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或感受。”他还说:“抑郁的人看悲剧,易冲动的人看喜剧,沉稳的人只看无聊的剧。”事实上,我们总是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去看世界。如果眼镜的颜色变得暗淡,整个世界都会显得阴暗;如果眼镜的颜色是粉红色的,那么这个世界看起来就是粉红色的。这副眼镜的颜色反映着我们的情感状态或思维方式。

虽然今天我迟到了、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但其他时候的我还是诚实、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的人。当我们对自己保持肯定的信念时,足以将围绕在我们周边的世界染成美丽的粉红色。

——出自《以为长大就会好了》

-END-

作 / 者

金惠男 作者

毕业于高丽大学医学院。曾任精神分析专科医师12年。2006年获韩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学术赏,被称为精神科医生的精神科医生,后担任金惠男精神科医院院长。著有畅销书《30岁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30岁前一定要打的强心针》《你和我之间》。

朴钟锡 作者

毕业于延世大学医学院及延世大学医学院研究所。曾在首尔大学医院担任住院精神科主任。现任韩国延世春精神健康医学科院长。目前为《精神医学新闻》《月刊随笔》的专栏主笔,并担任Cosmopolitan杂志的咨询委员。

何汲 译者

韩国庆熙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现为自由译者,将翻译视为第二人生。

有只兔子 内页绘图

2012年以“有只兔子”为笔名开始创作。

图书推荐

抑郁的人该怎么走出来(如何突破黑暗的禁锢)(5)

《以为长大就会好了》作者:[韩]金惠男 [韩]朴钟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