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

“成败一知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数千年来,这些经典名言早已成了韩信一生的注脚。毕竟,如果不是“月下追韩信”的萧何,就不会有登坛拜将,裂地分茅的韩信;而同样的,如果没有萧何的诓骗入宫,也就不会有韩信的身死族灭,遗臭万年。可即便如此,我却依然有些不同的看法——萧何并不是韩信的知己,也不足以被称为韩信的知己。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1)

一:韩信的眼光——因争权失败而被迁居巴蜀的刘邦

公元前206年,在与项羽角逐战中败下阵来的刘邦不得不放弃“王关中”的“怀王之约”。满心愤恨的率领汉军部卒前往自己的封地——巴、蜀、汉中一带。话说,当此之际,天下诸侯又有谁能够预料到日后有能力与项羽一较高下,进而席卷天下、一统四海的会是刘邦呢?

但就在刘邦满心郁积,汉军垂头丧气的档口,慧眼独具的韩信却毅然决然的抛弃执戟郎的高官,径自追随汉军前往荒蛮而偏僻的巴、蜀、汉中一带,希冀在这实现其“纵横天下”的宏图壮志。至于韩信之所以如此果决的背弃项羽而追随刘邦的原因,就我看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2)

1、自项梁起兵以来就一直追随楚军的韩信过得并不怎么如意,虽说一路积功干到了执戟郎的职位,但对于向来渴望“裂地分茅,封侯建国”的韩信而言,这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毛毛雨而已。更何况,项羽秉性骄傲,貌似亲贤下士却始终任人唯亲,很难对真正的人才推心置腹。如此环境,对于同样心高气傲,不愿奴颜婢膝、逢迎阿谀的韩信而言,自然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2、在《鸿门宴》中,刘邦的表现实在太过抢眼了,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就当时起兵亡秦的义军将领和诸侯贵族而言,刘邦是唯一一个在斗勇不下于项羽的前提下,“斗智”还能稍胜项羽一筹的角色,而且, 就当时刘邦帐下文臣武将的实力配置而言,刘邦无疑是实力结构最完整而合理的。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3)

3、项羽分封不公,势必会激起当时诸侯旧贵族的剧烈反弹,而对于最先完成“破关亡秦”却不能“就任秦王”的刘邦而言,项羽强夺其地,置之偏僻的做法,又必然会使刘邦深埋仇恨的种子,再加上汉军士卒大都是山东人,谁都不想终其一生的被困在巴、蜀、汉中一带,如此一来,将士们的东归之心势必会日渐强烈。所以,只要刘邦在恰当的时机有所行动,那这些久被压抑的士卒都将会是以一当十的虎狼之师。

4、就《鸿门宴》前后的客观实际而言,刘邦必然不是一个甘愿蛰伏、知足常乐的角色,而这也是项羽为什么会在将其贬封到四面群山怀抱,地势凶险莫名的巴、蜀、汉中之地后,还要在其东出之路上分置三秦以为防备的原因。再说这巴、蜀之地,虽然素以富饶著称,但险要的地势却又是利弊相存的双刃剑,所谓“天下已定蜀未定,天下未乱蜀先乱。”峻峭险拔的地势往往是固守有余而攻取不足,而遍观刘邦帐下,虽然不乏出谋献策的谋略之士,和战胜攻取的陷阵之人。但终究没有能够谋篇布局、一呼百诺将帅之才。而这也就是向以将帅自诩的韩信毅然归汉的关键。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4)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汉室集团所面临的困境,作为领导人的刘邦又岂能无所知觉,只是项羽的强悍、环境的困顿,以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窘迫迫使他也只能面对逃亡的将士而无可奈何。同样的,处身于核心领导层的萧何自然也是对此心知肚明的。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5)

二:谁才是韩信的知己——是刑场救英雄的夏侯婴,还是月下追韩信的萧何?

1、夏侯婴刑场救英雄

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即便已然成竹在胸,志在必得,但入蜀之后的韩信却依然付托无门,难以干谒。不仅如此,惶然无着的韩信又被无端卷入逃兵事件之中,当时军中为了震慑军心,杜绝逃兵事件,汉军中有“凡逃亡叛变者,一律斩杀”的军法。眼见得壮志未酬却马上就要趋赴阎罗的韩信出于对自己一生时运和命数的感喟,在看到夏侯婴从刑台前经过的时候,不禁发出“汉王不欲平天下乎,奈何枉杀壮士”呼喊。

闻言而惊的夏侯婴一方面惊讶于韩信的“狂言”;另一方面奇怪于韩信的相貌,于是将韩信“释而不斩”,并在经过一番深入浅出的促膝长谈后,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只可惜当时正满心愤懑的刘邦哪里有心情听纳夏侯婴的建议,在随随便便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也就将韩信抛之九霄云外了。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6)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轻,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

换言之,就夏侯婴刑场救韩信的举动,再加上他在“与(韩信)语,大悦之”之后,才将他推荐给刘邦的行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夏侯婴是向刘邦强烈推荐过韩信的,不然,太史公又何必刻意强调一句“上未知奇也”呢?至于刘邦为什么轻忽了夏侯婴的推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原因:

1、彼时正是刘邦猝遭大难,寸心愤恨无暇他顾的时候,毕竟,就当时汉军情形而言,无论是络绎不绝的逃亡事件,还是后方虎视眈眈的三秦诸侯,对刘邦而言又有哪个不是巨大的隐患?换言之,当此刘邦正苦心筹谋安定军心的计策的时候,他又哪来闲心来专门处理韩信这一“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呢?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7)

2、诚然,军心不稳固然是刘邦不重视夏侯婴推荐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夏侯婴在刘邦心中的定位问题。众所周知,夏侯婴是刘邦的心腹爱将,是最早追随刘邦沛县起义的至交好友。可即便如此,夏侯婴在刘邦集团中的定位并不是披坚执锐、陷地攻城的战将,而是刘邦的司机。换言之,在素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刘邦看来,夏侯婴的所长也就在于驾车驱马了。如此一来,像为国荐贤这种事情自然也就不是夏侯婴所擅长的了。 再加上夏侯婴为人敦实淳厚,不善言辞辩论,在他的推荐不被刘邦所重视之后,他自然也就不会像萧何一样,据理力争。故此,韩信的被举荐而不被重视也就能够理解了。

但不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韩信正是因为有了因为夏侯婴的推荐而获得的治粟都尉的职位,才有了后来接触萧何,被萧何所推荐的机会。换言之,韩信进入刘邦集团之后的第一份工作虽然没能满足他“统帅三军、驰骋天下”的夙愿。却毫无疑问是他一生事业的起点。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8)

2、萧何月下追韩信

因为有了治粟都尉这份工作,韩信终于接触到了刘氏集团的核心人物——全权负责汉国内政工作的丞相萧何。而随着他们日益密切的接触,韩信也逐渐被萧何所了解,并预言他就是刘邦“东出三秦,争衡天下”的无双国士。

话说,因为与萧何谈心而渐生知己之感的韩信也因此而将自己实现梦想的齐王寄托在萧何身上。但一如前面所言,此时正消沉沮丧、沉沦堕落的刘邦又哪里听得见他们的劝谏(即便是萧何)。所以,在苦等无果之后,心灰意冷的韩信终于还是决定挂印而去。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9)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乃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拜(韩信)为大将一军皆惊。

就萧何与刘邦的谈话而言,自始至终,韩信在萧何眼中的作用就是“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换句话说,正是因为韩信是所谓的“无双国士”,所以他才被萧何如此器重;但萧何之所以如此器重韩信,却并不只是因为韩信本身的才能,而是因为韩信将是刘邦能否东出三秦,争夺天下的关键。基于此,他才会在追回韩信之后说出“臣不敢亡也”的话。因为在他心里,唯有刘邦才是和他统一战线的战友,是其一生荣华利禄所系的明主。至于其他的人或事,都不重要。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10)

有鉴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萧何下定决心、不告而别的去追逃亡的韩信时,其心中必然也是做着两手准备的:

1、如果能顺利追回韩信,他将不惜一切代价,尽己之所能的将韩信推上汉军大将军的高位,让他能够人尽其才的为刘邦的江山大业鞠躬尽瘁。当然,身为汉军集团二号人物的萧何自然也有这样的能量和自信。这从之前他和刘邦的对话中就能感受到。

2、如果韩信想要执意离去的话,我们完全由理由相信,做事素来谨慎细致的萧何必然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将韩信格杀,所谓“知之者深,恨之则切”正因为对韩信知之甚深,所以,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韩信安然离开,毕竟,售才心切却又不能为刘邦所用的韩信实在太危险了。

综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意识到,萧何对韩信的欣赏是基于对刘邦的负责的基础上的,换言之,他对韩信的推荐和提拔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知遇之恩,是纯乎功业上的相互促进和彼此实现,并不能算是“心灵相契”的至交好友。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11)

三:身死族灭一“知己”——被萧何诓骗而身死的韩信

公元前196年,就在刘邦率军与叛变的代相陈豨鏖战的时候,被软禁在长安的韩信遭到家中舍人的弟弟的上告——韩信阴谋造反。彼时正留守长安的吕雉随即找来萧何“共图大计”。入宫之后的萧何,不仅没对吕雉准备诛杀韩信的决定提出任何异议,甚且还与之协商,以“高祖已经平定叛乱,列侯尽皆入宫祝贺”为由诓骗相信,并在韩信“称疾”推辞之后,又提出“虽疾,强入贺”的要求,强行迫使韩信入宫,并最终与吕后一起,不仅斩杀了功高盖世的韩信,并且还尽数夷灭其三族之众。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众皆贺。国相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遂夷信三族。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12)

诚然,许多人会说,当此之际的萧何本就已经身不由己,招诱韩信实在是迫不得已之所为。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欲盖弥彰”的荒唐语罢了。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当此君王远征在外,韩信身陷不白之冤的时候,身为国相的萧何,于功于私都改有所作为。毕竟,于公,韩信是有大功之人,决不能因区区的小人之言而妄行杀戮,更何况所谓造反一说,就当时客观环境而言,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试问“造反”是何等大事,素以兵谋著称的韩信又岂会行事如此唐突,且不说兹事体大,非心腹不能相告,即便是心腹也未必能够尽知。更何况是区区的舍人?而问题的关键是,既然舍人已经被关押起来,那舍人的弟弟又从何而知呢?再说,一贯以行事谨慎而周密著称的韩信,在羁押舍人的同时又岂会放过舍人的弟弟,倘若舍人的弟弟是侥幸逃脱的,韩信又岂能轻易随同萧何前往宫中。所以说,韩信“造反”一事,于情于理皆有所不通之处。向来机警的萧何又怎会看不出个中关窍?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13)

于私,韩信的被提拔任用都是因为自己的推荐,对于韩信,不可谓知之不深。对于韩信的造反与否,萧何不可能一无所知。更何况,倘若韩信真有心要造反,却因萧何的面子而勉强进宫祝贺的话,单就这份以命相托的信赖,萧何就不该助纣为虐的帮助吕后将其杀害。

但就史料记载而言,萧何不但没有为韩信做过任何辩解,甚至连诓骗韩信入宫的计策也是萧何所出,就此而言,萧何又如何担得起韩信“知己”的称呼?古往今来,岂有与朋友交而不信至此者?所以说,自始至终,萧何从来只是忠于汉家,忠于自己,从不曾将“知己”韩信放在心上,不然,又有多少人能在“至交知己”濒死之际不仅不施以援手,反而还提刀相向呢?

萧何怎么看待韩信(闲谈乱侃之谁才是韩信的知己)(14)

四:休已,切莫再说萧何是韩信的“知己”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信之死,实际上是身为统治者的吕雉不能容忍这样一位“身怀利器却又桀骜不驯”的功臣的结果。或许有人会说,以彼时处身境界之险恶而言,萧何也实在是进退维谷。如果为韩信辩驳无疑就会得罪凶悍的吕雉,进而成为附逆的叛党,身败名裂,家族为戮;如果不为韩信辩驳,又会背上背叛好友、卖友求荣的骂名。是进亦难而退亦难。

可在我看来,即便处境险恶如此,萧何依然不该是那个亲手将韩信送到刀俎之上的人,毕竟,“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为人处事者最根本的原则与底线。在萧何将韩信拱手送出的时候,也就是他真正众叛亲离的时候。如此一来,不是帝王的萧何反倒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休已,切莫在说萧何是韩信的“知己”。因为,这无论是对韩信还是对萧何而言,不仅不是褒扬,反而是赤裸裸的“嘲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