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家乡的海味文案(乡情散文久违了)


想念家乡的海味文案(乡情散文久违了)(1)


“吃派饭”是建国以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县乡干部下乡到农村工作,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被分派到农户家中吃饭,被称为“吃派饭”。

那个年代,农村的各个村屯没有饭店或食堂,干部到农村开展工作,都是住在农民家里,吃饭由村里统一安排,轮流到各家去吃饭。村里安排到下乡干部到农户家吃饭,原则上,除了五保户、单身汉、特困家庭不安排外,其他农户轮流为驻村干部作饭。驻村干部吃饭后要交伙食费,当时规定伙食费的标准早餐每人一角钱、三两粮票,午餐和晚餐是两角钱、四两粮票。
  那年月,村民很愿意驻村干部能派到自己家吃饭,感觉是件非常体面的事,哪怕家里不宽裕,也不肯轻易错过这个机会。只要来了驻村干部,村民都很关注,盘算着各家派饭的顺序。时间长了,哪天轮到自家作饭,不用通知也知道,都会提前做些准备,把家里卫生打扫干净,有些讲究的村民还会特意穿上新一点衣服,让客人看着舒心,不让人笑话。

负责各家各户派饭的人是村干部委托村部看屋的人安排,一般都是从第一生产队开始,依次往后排,如果只有一个生产队,就从西头后趟街开始,一条街轮完,再轮下趟街。如果县乡干部来的人很多,可以多个生产队或者多条街同时进行。

“王四轮,在家吗?明天县工作队到你家吃饭,知道不?”村看屋的老头儿拎着大木头棒子在院门口喊。家家户户都养狗,那大木头棒子为的是打咬人的狗。

“知道了,这两天孩子她爸就一直等着你,这不,他开四轮拖拉机去镇上买肉去了.......”王四轮的老婆脸上笑盈盈地,好像欢迎亲人一样。

“我可跟你说明白啊,县工作队可不搞特殊化。昨天,老赵婆子杀个大母鸡,人家一口都没有动筷........”看屋的老头儿给这户人家下达了命令:老百姓吃啥工作队吃啥,不搞特殊化。


想念家乡的海味文案(乡情散文久违了)(2)


当年,县乡干部下乡工作都是自背行李,不管离家多近,都不允许回家,当地村领导给这些工作队安排到农民家里去住,住户人家都想给干部们安排朝阳的南炕。可是,工作队员都是住在北炕,为了睡哪个炕的问题,常常同住户人家争得面红耳赤,那场面是非常感人的。

工作队每天早晨同社员们一起参加劳动,春天同社员们一起挎小筐点玉米籽种地,有的出身农村的干部,会扶犁点种,同样和社员们赶马扶犁,背着点葫芦敲打一声声有节奏的声响。冬天同群众一起抡鎬刨粪,赶马车送粪。中午或者晚上收工吃饭,社员们都回家吃饭,工作队员回到驻地,洗洗脸,马上有人招呼去吃饭。

过去,农村吃饭都是坐在炕上,一张炕桌两侧各坐两个人,靠近炕沿的一侧放饭盆,对面还可以坐一个人。生活在城市里的干部,没有盘腿吃饭的习惯,常常费很大的劲才能盘不上腿。主人家的妇女实实在在,从被垛上拽下来两个枕头,不容分说就塞在屁股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饭吃的有滋有味。

工作队员吃饭派到哪家,是哪家的一件大事。从工作队进村的第一天起,一条街或者左右邻居就开始互相打听了,今天是谁家?明天该是谁家了!上一个人家给做的什么饭?几个菜?排到了号,各家就开始张罗,把炕席和炕沿擦得溜光锃亮,有坏的地方,马上找人给补上。屋里整得规规矩矩,干干净净。小柜上面挂的相镜子擦的一点灰尘也没有。她们知道,工作队到哪家吃饭,一进门就喜欢看相镜里面摆的照片。有当兵军人家,她们更是不忘自己介绍孩子在哪里当兵,立了几次功,有一种自豪感。园子里的=西红柿红了,香瓜拉瓤了,孩子再哭再闹也不能靠近半步,那是给工作队留的,工作队是共产党派来的,是帮助农民过好日子来了。老太太从棚杆上摘下小筐,拿出来红皮鸡蛋给工作队员蒸鸡蛋糕,那是给姑娘下奶的。淘气的孙子气不公:“奶奶不疼孙子....”.奶奶哄孙子“叔叔们很累,为的是咱们以后过好日子,住楼上楼下,使用电灯、电话......”


想念家乡的海味文案(乡情散文久违了)(3)


干部在老百姓家“吃派饭”,是一种十分接地气的换位体验和思想锤炼。吃派饭不是简单的吃饭掏钱,而是通过让驻村干部深入农户家里,和群众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感受农民疾苦,进行换位思考,增进同群众的感情。

炕桌上,主人同住村干部面对面唠家常,掏心窝子说话,群众有什么要求和希望,需要领导干部帮助解决什么问题,都可以在饭桌了上说的明明白白。干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和群众基础。使制定的政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少走弯路。

工作队员在吃饭之前,看见院里有什么活,伸手就干。正赶上挖菜窖,抄起铁锹就挖,遇上抹墙,端起泥盆就抹。客气啥?一个锅里舀饭,就是一家人了。

“今天轮到我们家吃派饭了!怎么跳格过去了,我家咋地了?”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村部里有人同村干部吵起来,好像打架一样。

原来,这户人家生活比较困难,村干部为了照顾他,没有安排让他家作派饭,这不,为了一顿饭,找上门来,讨个说法。不是一顿饭的问题,是一个政治待遇,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光荣。瞧不起谁啊!!!

我曾经在农村包队蹲点吃过几年的派饭,至今仍然怀念那个时期的干群关系。我吃过家家户户百下的大酱,百家的味道在嘴里都是一个味:香!

如今还记得,一位老奶奶杀掉给儿媳妇生孩子下奶的母鸡,炖粉条让我们品尝,我们留下钱,说什么也不收,说我们是党派来的,是为农民办好事来。

还不能忘记,憨憨的大嫂,烤好了黄玉米,大土豆站在门口等着我们品尝。听说我们的队员患感冒了,特意给我们做葱花疙瘩汤发汗。

不能忘怀,每年春节前,我们撤工作队撤点的时候,村里人们把我们送到村口,塞给我们一抱一抱的农副产品,嘱咐我们明年还来蹲点,来她们家吃饭。

吃派饭这种方式,搭建了一个干部和群众经常性近距离交流良好平台,有利于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推动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对于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改善干群关系,树立干部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

近些年,各地在农村精准扶贫中,许多地方推广了过去吃派饭的做法,经历过上世纪吃派饭年代的群众纷纷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是啊!多少年过去了,我真的想再一次去吃一顿派饭,再看看在新农村生活的父老乡亲。


想念家乡的海味文案(乡情散文久违了)(4)


想念家乡的海味文案(乡情散文久违了)(5)


想念家乡的海味文案(乡情散文久违了)(6)


想念家乡的海味文案(乡情散文久违了)(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