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数民族的王朝(古代王朝与七个外族的)
一、【汉匈之约:汉初漫长的和亲】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刚建立的汉王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和亲政策,以求得暂时的安宁。
前201年秋,冒顿单于围攻马邑(山西朔县),韩王信叛降,引冒顿南下攻晋阳(太原)。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前往抵御,由于轻兵冒进被匈奴40万骑兵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未能解围。刘邦采用了陈平“奇计”,贿赂冒顿的阏氏,让冒顿网开一面才得以逃了出来,双方暂收兵。前199年,匈奴冒顿单于数度侵扰汉边境,刘邦采纳了建信侯刘敬的“和亲”政策,想把女儿长城公主嫁给冒顿,利用姻亲关系和赠送礼物阻止匈奴南侵。由于吕后日夜泣曰: “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邦只好找了女子作为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让刘敬往结和亲之约。
汉高帝刘邦死后,惠帝即位,吕后掌握朝政大权。冒顿单于公然致书吕后,以极其侮谩的言词提出“愿游中国,娶吕后为妻”,想到中原来当皇帝。经过朝堂重臣们一番激烈辩论,吕后只好致书冒顿,选派公主和亲。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其后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食物等,实践了“和亲”政策。
四、【宋辽会盟:百余年的兄弟和平】
960年,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北宋后,辽继续支持北汉与宋抗衡。为实现统一,赵匡胤在实施先南后北进军方略过程中,曾寻机分兵攻取北汉,试图铲除契丹的附庸,以便收复燕云,但每次进攻均遭辽国援军阻挠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汉辽州,辽遣耶律挞烈率军6万往援,是宋辽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开宝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汉,兵围太原,辽又出兵援北汉,被宋军击退。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率大军攻北汉。先败辽援军,继破太原灭亡北汉,为进取燕云创造了条件。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余的宋辽战争。宋灭北汉,未及休整战力,赵光义即令转兵北向,欲一举夺取幽州(北京)。六月,亲率10万大军出镇州北进,突破辽军在沙河的阻截,进围幽州。及至,辽守城军苦战待援。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与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援兵夹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北京西直门外)。宋军退保定州、关南、镇州,防御辽军反击。九月,辽景宗耶律贤果遣燕王韩匡嗣等率军攻满城。宋军预有准备,集中兵力击败辽军,歼万余人。五年三月,辽大军攻雁门(山西代县),宋将杨业偕潘美南北夹击,再败辽军。是年冬,辽景宗亲率大军进攻瓦桥关(河北雄县)获胜。宋遂以南易水为障,设防御辽。七年四月至五月,辽军三路出兵,攻满城、雁门、府州,皆被宋军击败。辽景宗病卒,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因用兵高丽、女真,无暇南顾;宋则致力于休兵养马,广积军储,以图再举。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以辽帝年幼、承天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决心分兵三路出击: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10万人出雄州;中路以田重进率军出飞狐;西路令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企图三路齐发,以东路牵制辽军主力,待中、西路夺取山后诸州后,转兵东向,三路合围幽州。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即决定大举伐辽。及战,西路军连克寰、朔及应、云诸州;中路军克飞狐、灵丘、蔚州;东路军夺占固安,进据涿州。
面对宋军大举进攻,辽萧太后亲临幽州,偕圣宗指挥抗击。采取集中兵力先败东路宋军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军冒进、又缺粮草之机,袭扰疲惫,迫其退军,并追至岐沟关(河北涿州西南),将其击溃。继而遣都统耶律斜轸率军10万,对中、西路宋军相继反击,收复蔚州、飞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杨业。宋军放弃云、应,撤回代州,对辽的战略进攻就此失败。是年冬,萧太后自率主力攻瀛州。前锋耶律休哥计胜宋知雄州贺令图部,率军至瀛州与主力会合。宋瀛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率数万骑迎击辽军,在城北君子馆之战中被辽军包围,全军覆没。辽军乘胜攻掠祁、深等州后撤回。此后,利用骑兵优势,不断深入宋境袭扰。
端拱元年(988年),辽圣宗率军攻破狼山寨、长城口,数月间连下满城、新乐、祁州等地,唯于唐河(河北定州北)被宋将李继隆、袁继忠率军击败。二年七月,辽谍知宋军护送辎重赴威虏军(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数万骑截击,宋将尹继伦率数千骑夜巡时发现辽军,蹑踪尾随,乘其早膳突袭,耶律休哥受伤先逃,辽军惊溃,死亡甚众。至道元年(995年),辽以招讨使韩德威率数万骑两次攻麟州(陕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将折御卿率部击败。
咸平二年(999年),辽圣宗率军进袭宁边军(河北蠡县)、祁州、赵州(河北赵县)等地,游骑远袭至邢州(治龙冈,河北邢台)、焰州(治广年,河北永年东南)。三年正月,败宋军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山东惠民南)渡河,掠淄州(山东淄博淄川)、齐州(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而归。四年冬,辽军攻长城口,被宋军击败,丧师2万人。五年,攻静戎军及保州,获胜而返。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继忠,歼其所部。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宋军凭守坚城。由于辽军已直扑黄河沿边的澶州,威胁与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动。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宋真宗亲至澶州(河南濮阳)督战。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河南清丰),三面包围澶州(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澶州前线的宋军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但真宗唯恐辽军突破澶州,危及东京(河南开封),遂以向辽纳币帛为条件,缔结和约。
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与萧太后谈判。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盟约缔结后,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宋辽之间实现了稳固、持久的和平,一直维持到辽兴宗亲政。兴宗亲政以后,一方面是自己地位的不稳固,由于辽朝内部发生激烈的权力纷争,直至迎回法天太后,兴宗的地位仍不时受到威吓;另一方面是宋朝方面,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内部财用匮乏,盗贼蜂起。自李元昊称帝,宋与西夏爆发长达数年的战争。
辽重熙十一年(1042年)正月,辽一面在边界重兵压境,一面派遗南院宣徽使萧英和翰林学士刘六符与北宋交涉,他们带去了辽兴宗致宋仁宗的一封信,对宋朝进行指责。六月,宋使富弼、张茂实至辽朝,由于更换了国书,他们的使命不是回绝辽朝的各项指责,而变成对辽表示妥协和退让。他们提出宋可与辽联姻,也可增加岁币,二者听凭辽朝选择其一。
八月,富弼等人再次使辽,兴宗要求宋朝对辽输送岁币应称“献”,富弼认为此乃下奉上之词,不可用于两个对等的朝廷之间,且宋为兄,辽为弟,岂有兄献于弟之理。辽退而求“纳”,富弼亦坚决不从。兴宗见他不肯让步,遗耶律仁先及刘六符使宋。富弼上奏不可答应辽方。但宋仁宗讲和心切,听从晏殊的主张,许称“纳”。
辽兴宗为了实现答应宋朝增币以约束西夏的条件,于是派遗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谕令西夏与宋讲和。李元昊不满辽方借宋夏战争牟利,开始侵扰辽朝边境,招诱部落,向宋称臣求和以避免两面受敌。而辽朝于1044年、1045年、1049年对西夏发动三次战争,皆败。增币之后,宋辽关系趋向缓和,而辽夏却不时出现紧张。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开宋代议和的先河,不仅燕云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一直到金国建立后,宋徽宗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贯、种师道、刘延庆率军联合金朝攻打辽国南京,昙花一现式的名义上收复了幽云地区。随后的1125年、1127年,辽朝和北宋这对兄弟相继被金国所灭。
五、【宋夏和议:断断续续的百年战争】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削藩镇的兵权,把党项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认为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
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甘肃靖远),与宋闹翻;又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后伤重而死。
李德明即位后,鉴于对宋的长期战争,力量消耗太大,并为了向西发展,便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与宋议和。宋以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辽则封其夏国主),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两万贯、茶二万斤。开设榷场互市。
党项与宋朝订立和议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1019年,李德明选定怀远镇(宁夏银川)为都城,改名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
当时在党项的背后还有曹氏归义军(即晚唐张义潮开创的归义军)控制的瓜州、沙州(甘肃敦煌),河西回鹘控制的肃州(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此二割据自唐亡后一直依附于五代中原王朝,是北宋在西面钳制党项的重要盟友。但是在李德明、李元昊父子的向西经营和宋廷的无力救援下,河西回鹘、曹氏归义军相继被夏军攻灭,加上差不多同时期西域的于阗李朝(汉化佛国)被黑汗(YSL国)所灭,整个西部进入YSL化的进程。
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1044年,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完全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货币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国出现矛盾等各种主观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本国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宋夏和议后,双方维持有二十余年的和平相处。
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陕西志丹)和镇戎军(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后来,治平元年(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秋,西夏以宋侮辱其使者为由,发兵10万,进攻宋秦凤、泾原、环庆路,宋夏战争又起,争战历时34年。宋军坚壁清野,夜袭其营,夏毅宗李谅祚中流矢退走,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
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大规模战争。元丰四年(1081年)11月宋将王韶在庆州(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元丰五年(1082年)9月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諤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宁夏银川)。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宁夏境内)。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
绍圣三年(1096年),宋军发起平夏城之战,攻克西夏洪州、盐州、宥州、平夏城、会州、青唐等地,西夏国势日衰,只好遣使向宋朝求和。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宋军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女真金国所灭。西夏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
宋夏战争断断续续地持续了百年之久,最初西夏获得攻势,庆历和议之后,西夏再攻宋却反被击败,而宋朝占据攻势后,企图一举灭夏却也遭到破产,最后只好维持对峙局面。北宋在最后的时间里仍然对西夏占优,但随后金灭北宋却让西夏大获其利,退守南方的南宋终难报此仇了。
六、【宋金和议:失去的胜利】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辽后期,皇帝奢侈享乐,官吏贪污腐化,激起人民不断起义。金军攻占辽的许多地方。
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军俘虏,辽朝灭亡。在灭辽的当年冬天,金挥师南下,大举进攻北宋。当时的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金军很快度过黄河,进逼东京。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把皇帝传给儿子宋钦宗。主战派大臣李纲组织军民抵抗,金军被击退。金军撤退后,主战派大臣遭到排挤,军民的抗金斗争受到压制。金军南下时,一路烧杀抢掠,北方人民蒙受深重的灾难。
不久,金军再度南下,攻陷东京。1127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大臣3000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做了皇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追击南宋统治者。后来,在金军北撤时,南宋抗战派将领韩世忠把金军阻截在黄天荡48天。紧接着,抗金名将岳飞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建康,金军被迫撤至长江以北。1140年,金军又向南宋大举进攻,南宋派军分路抵抗。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入侵中取得顺昌(安徽阜阳)、郾城(属河南)、颍昌(河南许昌)等大捷。岳飞带领的宋军,在郾城大败金的主力骑兵,先后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城。其他几路宋军也取得了许多战果这时,金兵打算撤至河北,南宋举国上下要求收复北方的呼声很高,抗金形势一片大好。
宋高宗赵构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害怕岳家军从金营迎回徽钦二帝,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宋高宗连下诏令命岳飞等人班师,由于各路宋军退兵,将已收复的国土又拱手让给了金国。绍兴十一年(1141),宋将刘锜、杨沂中、王德等部,在柘皋镇(安徽巢县西北)大败金兵,金兵也在濠州(安徽凤阳)击败宋兵,退至淮河北岸,淮西的宋军也退至江南。宋廷以论功行赏为名,将韩世忠、张浚、岳飞三大将召赴临安府,分别任命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实际上解除了兵权,把他们所领的三个宣抚司撤销,军队也直属宋廷。随后,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金国以“必杀岳飞”为条件,答应和议。签约当年,岳飞被害死。
1141年十一月,金以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入宋,提出和议条件。双方最后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河南唐河)、邓(河南邓县)二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后来,金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为中都。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为了实现他“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美梦,兵分四路南侵,不料在采石矶遇到了虞允文的顽抗,同时金世宗完颜雍在辽阳称帝,使金兵发生了哗变,完颜亮被杀,南下之金军也无功而返。初登位的完颜雍无力对外用兵,故派出使臣首先提出和议。由于宋孝宗继位之后,张浚北伐,遭到了符离之败,为主和派抓到了口实,并且暗示金人出兵两淮,以迫和议。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果然大规模南下,突破宋的两淮防线,再次逼近长江,宋廷最终决定与金重新议和。
“隆兴和议”规定: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从二十五万两、匹改为二十万两、匹;宋割商州(陕西商县)、秦州(甘肃天水)予金;金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宋的人员。
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休战了四十多年。金章宗(1190~1208年)在位晚期,金朝北边受到蒙古族的侵逼,内部又有各族人民的反抗。南宋重臣韩侂胄便趁机对金用兵,进行北伐。1206年(开禧二年)五月,宋分道进兵。初时收复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祸首,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等竟杀死韩侂胄,函其首送给金人。
嘉定元年(1208年),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宋金为“伯(金)侄(宋)之国”;宋输金岁币由银绢二十万两、匹改为三十万两、匹,并另给金犒军钱三百万贯;金归还新侵的土地给宋,双方维持原来的疆界;宋将韩胄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级献给金。之后金国遭受蒙古激烈进攻,宋朝也配合蒙军,收复了黄河以南一些领土,但在金亡后宋朝面临了更为强大的蒙古人带来的压力。
七、【清俄和议:盛世背后的割地】
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1652年(清顺治九年),俄国人进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在边疆人民奋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沙俄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
1685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和台湾郑氏后,派将军彭春等5月22日从瑷珲起兵五千人,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5月25日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侵略军被迫投降,答应撤退,但当清军一离开,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侵略军头子托尓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十一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基础上(中方作出了很大让步)签订的一个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凡一、二人越界捕猎或盗窃,立即械系,送回本国处罚,凡数十人结伙,持械越界、杀人掠夺者,捕拿送回本国,处以死刑;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订约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犯。俄国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国人,应全部迁回本土。
《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曾用满文、汉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了界碑。这个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部分土地让给俄国。
根据此条约,俄国全部占领黑龙江流域的阴谋破产,但与大清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1693年,俄国派使节赴北京觐见要求通商,由于其使节行三拜九叩礼,康熙皇帝非常高兴,特准俄国在北京建“俄馆”,每三年可以派200人商队入京逗留80天,其他国家不得享受此待遇。
在尼布楚会议上,清朝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为界的第一方案,继而让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兴安岭的北支(诺斯山)直至亚洲大陆最东北的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岛)为界。但最后因为谈判的清朝代表的能力问题以及要平叛准噶尔的叛乱等原因希望与俄国保持和平而再次让步放弃了第二方案和这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连以贝加尔湖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弃了。最后以额尔古纳河至外兴安岭至乌第河为界,西伯利亚那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亲民族从此成为了俄国的土地和子民。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中国。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著的《全球通史》中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由于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会士任译员,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以后170年中,俄罗斯人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阿穆尔河流域以外的地区。」
清史专家戴逸先生说:《尼布楚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为清王朝后来平定西北、西南地区的叛乱提供了稳定富饶的大后方,对于清朝的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这也是清政府第一次以中国为名号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条约。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国继续侵略蚕食蒙古地区。清政府曾多次建议沙俄举行中俄中段边界谈判,均遭拒绝,被迫于1722年4月宣布中断两国贸易。沙俄政府担心中俄边界问题长期拖延不决,将使其对华贸易受到更大影响,加上同瑞典、波斯(伊朗)连年作战,无力再在中国边境挑起战事,遂于1725年委派S.V.拉占津斯基为全权大使,同清政府代表察毕那、特占忒、图理琛谈判两国划界和贸易问题。
雍正五年七月十五曰(1727年8月31日),双方在布尔河畔签订《布连斯奇界约》,随后签订《恰克图条约》。虽然中国官方确定此条约为平等条约,但也有人认为,此时的清朝处于某些专家鼓吹的“康乾盛世”时期,而同时沙俄穷兵黩武,国力已有所下降,入侵奥斯曼帝国遭到惨败。然而清朝政府居然不经过抵抗,就直接把领土割让给俄罗斯,沙俄除将17世纪中叶以后侵占的中国蒙古地区划入俄国版图外,还通过划界侵占了贝加尔湖以西和唐努乌梁海以北伊聂谢河上游地区大片领土。
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贸易形成了商队贸易和边境贸易两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从1756年起,俄国那里不再派商队来北京。到1762年在北京的商队贸易完全停止。边境贸易则成了中俄贸易的主要形式。“恰克图互市”则是根据《恰克图条约》的规定设立的。恰克图贸易经久不衰,持续了近两个世纪。
条约签订后,中俄双方根据条约在边境着手开辟贸易点。由于条约规定的另一地点库克多博-祖鲁海图市场地处偏僻,而且远离中俄通商历史形成的主要商路,因而贸易情况始终不佳,不久就被放弃。于是“恰克图互市”就成为19世纪中叶前中俄贸易往来的惟一法定渠道。此约签订后,恰克图贸易渐盛,但因俄人不时违约,清高宗弘历时曾三次关闭恰克图市场。
“康雍乾时代”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一般被认为是平等条约,但因为处于“古代会盟性质”向“近代公约性质”转变的时期,使中国永久失去了对一些原本可以纳入版图的领土的可能,也成为近代晚清与沙俄《瑷珲》《北京》等条约的前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