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

在墓室中,人点烛,鬼吹灯,进而开棺、接触尸体......盗墓小说中的描写将古墓遗迹里的情景渲染得极其神秘,抛去那些盗墓发财的小说痕迹,现实中真正的考古探险工作又如何呢?

“这是一本历史书,每个地层都是书的一页,地层里的遗迹遗物就是页面上的文字,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字按顺序读出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朱忠华说。

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发掘,考古工作者不仅发现了滇文化,还有与27年前发掘的海东贝丘遗址有关联的遗存,以及一个从未在云南考古发掘中出现的神秘文化。这个跨度两千年的完整考古遗址,揭开了在杞麓湖边生活的古人类神秘面纱的一角,无数谜题的答案等待破解。

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1)

已经消失的螺蛳、4000年前的海贝、比古滇国早数个世纪的滇中青铜文化、神秘的古族群、完全迥异于周围文明的器物、同河南殷墟与四川三星堆相似的玉璧……这是在通海杞麓湖畔的兴义村两个深达9米多的螺蛳壳堆积考古探方里的发现,朱忠华带领的考古小队,在现实中上演了一部通海考古“鬼吹灯”。

卷一

数千年前的古人酷爱食用螺蛳

从通海县城出发前往兴义村,公路边大片农田的西边就是波光粼粼的杞麓湖。仔细观察,路边和田野里的土壤中,夹杂了不少螺蛳壳。

兴义小学位于兴义村的高地,这片高地几乎完全是由螺蛳壳混杂着土壤形成的,就连附近老房子的土墙上也能发现夹杂着螺蛳壳。本地人早已对海量的螺蛳壳习以为常。

2015年8月2日,兴义小学扩建时,在地基下9米的位置发现了一件造型奇特的罐子,又在罐子的下方挖出一截人体骸骨。

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2)

通海贝丘遗址墓葬出土尖底瓶

历经1年的时间,考古发掘基本结束。两个毗邻的探方四周被铁栏杆围住,里面的探方四壁被近10米长的钢架固定住,并将探方四壁划分成无数小网格,最深的一个探方有9.4米,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深的贝丘遗址。

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3)

探方全景

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些螺蛳壳并非自然湖泊沉积,而是古人采集回来食用后废弃的。螺蛳壳顶部都被掰掉,正是被食用后留下的痕迹。这些大量螺蛳居然是世界濒危物种、堪称稀有的光肋螺蛳,为云南高原湖泊特有品种,曾分布于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大屯海等湖泊,因环境污染早已不见活体。

这些螺蛳壳是从何时堆积起来的?又是谁食用了它们?

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4)

出土的房屋屋顶

卷二

奇特器皿远超考古者认知

玉溪市文管所所长杨杰参加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便是在海东村,1989年,云南考古学界首次进行贝丘遗址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四流罐(四个流嘴的罐子)、鸡形壶、尖底瓶、不知用途的仿动物造型陶器,这些器物造型奇特,纹饰繁杂,远超考古工作者以往的认识。

这些谁也没见过的器物到底属于什么样的族群?这个未知文明背后沉睡着什么惊天秘密?这些海东古人类究竟去了哪里?他们的后人在哪里?所有疑问,都没找到答案,这也成为云南考古史上的一大谜团。

唯一的线索是经过测定,发现这一遗址距今约4000年。

据海东发掘27年之后,兴义发掘出的罐子与海东村发掘出的十分相似,两者同为贝丘遗址,又毗邻而居,当中会有怎样的联系呢?

卷三

4000年前的海贝勾勒南方丝绸之路

考古工作者在兴义遗址发现了5枚海贝。经鉴定属宝螺科货贝属,产于热带、亚热带暖海区域,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南及台湾北部、东部。古代海贝获取不易,被视为珍宝。中原地区部分商代墓葬、遗址出土大量海贝,但与兴义遗址相比,时代晚了很多。

在兴义发现的海贝上有穿孔,它们串在一起是做货币使用还是装饰品?通海之名有着“通江达海”之意,这几枚4000年前的海贝究竟是从印度洋经缅甸到这里的,还是从遥远的太平洋而来?

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5)

出土的海贝

“我们倾向于从印度洋而来。”朱忠华说,海贝的出现意味着4000年前这里就已经开始贸易往来,“展现了4000年前的杞麓湖区域与外界的沟通联系,这很可能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卷四

滇中青铜时代时间上限提前

在兴义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块呈长条砖块状的红砂岩质石板,一面对称地刻画着如叶子状的纹饰,共有10片,叶片较粗。这石板就是生产青铜器的石质模具——石范。

朱忠华说,用此石范,一次可以浇注10支箭镞。这意味着早在3400年前的商代,杞麓湖畔就已经开始开采铜矿生产青铜器,远远早于此前认为的古滇文化时期。“兴义二期的发现将滇中地区青铜时代的上限提前了。”朱忠华说。

云南如此之早的冶铜与时间相对较晚的河南殷墟妇好墓、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有无关联?那么是否早在此时,云南便向内陆输送铜矿?除了采铜外,古人还热衷于采集玛瑙石,如今在兴义附近的山上还可以捡到玛瑙石。

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6)

出土的玛瑙

更神秘的是,通过该地层出土的大量器物器型和纹饰,考古工作者确认这是30年来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明。这批器物同时又隐约可以看到中原商代遗存的影子。

与中原殷商有明确联系的兴义二期,两者究竟是何关系?他们通过何种渠道交流?这依旧是个谜团。

卷五

古人生活画面显现

在兴义二期和较晚的滇文化层中,出土的大量网坠和纺轮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在滇文化地层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两枚与现代鱼钩几乎无差别的青铜鱼钩。从网坠的演变来看,古人的捕鱼技术日趋成熟,网坠越大越重,说明网越大,能捕的鱼越多。

纺轮是古代纺线工具,兴义遗址数量众多的纺轮均为石质。纺轮不仅能纺线织布制作衣物,也是纺线织网捕鱼的需要。幸运的是,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更直接的证据:鲤鱼的骨骸。

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7)

出土的纺轮

“实际上,这一遗址的古人食物种类丰富,除了螺蛳还有大量的水生生物,如螃蟹、虾、鱼。”朱忠华说,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不少陆地动物,包括鹿、牛、大象的骨骼,“还有猪,经过鉴定为家养猪。”

同时,在兴义二期地层出土的遗物中有几件陶器颇为有趣,大小不一的带流小罐,造型十分类似殷商的酒器——爵,只是少了底下的三足。这些小罐究竟用来做什么?

“我们发现的带流口的陶器非常多,流肯定是用来倒液体的,或者倒水或者倒酒,但如果仅仅是倒水的话,没有必要做这么多。”朱忠华推测,很可能当时古人已有较浓的酒风。

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8)

带流罐

卷六

石环石璧提升云南古文明等级

曾有人将云南视为蛮夷之地,认为与中原相比,文明之光在这里出现较晚。而此次杞麓湖畔的兴义遗址发掘,却发现了包括石环、石璧在内为数不少的礼玉。

璧为“六瑞”之首,用于礼天以及区分等级身份。使用璧,则代表了一定的身份象征。兴义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环璧,其中发现的有领璧,在中原商代遗址、四川三星堆均有发现。

发现云南史前避难所(云南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的神秘文化)(9)

有领石环

“兴义遗址有领环璧的发现,说明早在商周时期,杞麓湖畔的居民已和中原地区有了密切联系,有了礼仪和等级制度。”朱忠华说,相较殷墟和三星堆的玉璧来说,兴义遗址发现的玉璧材质大多采用大理石磨制而成,制作相对粗糙。不过礼器的使用,必然说明当时的族群里,人们并非处于平等地位,而是有了一定的等级制度。

此外,在兴义二期还发现了圆形房舍,这些圆形房舍距今3400多年,失火后又原址重建,其中还发现坍塌的屋顶木构架。在距圆形房舍不到10厘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座方形房舍。什么人住圆形房舍?什么人住方形房舍?当时的房屋建设与等级制度是否有关?这里的居民是南方土著还是从北方迁徙而来?他们的后系子孙在哪里?

以上种种,目前都是未解之谜。

要揭开这些谜团,必须借助人骨内残存的古DNA。目前考古小队已对骨骼进行采样,期望通过DNA破解一些谜题。我们也期望工作者们能够早日揭开云南历史文明中的神秘面纱,让云南那些悠久的、埋藏在地底的秘密重见天日。

石中玉 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