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有智齿(为什么说智齿是没有跟上人类进步的存在)
教学过程中,偶尔会有学生问我:“牙齿算不算骨骼?”
虽然学生们直觉上认为牙齿应该不算是骨骼,但可能由于其与骨骼一样质地坚硬,形状也类似,所以经常混淆。
准确地说,牙齿并不是骨骼。
骨骼在折断之后能够重新生长并自然愈合,但牙齿只长一次。如果咀嚼食物时,牙齿表面折断,那么折断的部位不会继续生长。因此,此时就需要去牙科治疗,把折断的部位磨平,之后使用人造材料填充。
之所以混淆牙齿与骨骼,是因为它们一样质地坚硬,外观也相似。其实,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共同点,其中最大的共同点是,二者的主要成分都是羟基磷灰石。
牙齿比骨骼更坚硬,其大部分成分都是羟基磷灰石。由于牙齿不具有骨骼的再生功能,生长出来就要使用一辈子,所以需要更加坚硬。我们偶尔用牙齿咀嚼鸡骨或鱼骨,甚至有人咬坚硬的核桃壳,牙齿都不会折断,正是因为牙齿表面牙釉质的大部分成分就是坚硬的羟基磷灰石。然而,牙齿遭到过度使用会产生细微的裂痕,最终断裂。
(图片来源:https://china.guidechem.com/trade/pdetail690
牙齿大致可分为两部分:露在牙龈外的牙冠和牙龈内部的牙根。
我们刷牙时清洁的部分是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牙本质位于牙釉质的内部,牙冠和牙根中都含有牙本质。我们用手敲打牙齿时之所以没有任何反应,是因为牙冠部位没有神经或血管分布。接受牙科治疗时,磨平牙齿不会带来很大的疼痛感,也是因为牙釉质中没有感知神经组织。
因此,我们常用“刮骨”来形容疼痛的程度,却没有与牙齿相关的词语。那么,为什么我们接受牙科治疗时还是会感到疼痛呢?
虽然触碰牙釉质不会带来痛感,但牙本质的下面就有神经和血管。因此,如果治疗过程中碰到这个部位,就一定会引起疼痛。
牙齿结构
即便牙齿不发生断裂,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其表面也会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损。
考古学遗址出土的牙齿中,经常可以发现表面受到严重磨损的现象。尤其是死亡年龄推测在40岁以上的遗体,其臼齿部位严重磨损,导致本应凹凸不平的牙齿表面变得光滑,甚至被磨损得比其他牙齿明显低矮。
朝鲜时代遗迹出土的牙齿中,经常可以发现牙齿磨损严重,整个牙釉质消失,牙本质暴露在外的情况。死者生前应该忍受了不小的痛苦。(希望大家今晚刷牙的时候仔细观察自己的牙齿状况。)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那么,鹿、牛、马这些动物每天都要吃草,不停地用牙齿咀嚼,它们的牙齿会不会加速磨损而耗尽呢?
食草动物的牙齿与人类的牙齿在形状上是存在差异的。首先,食草动物的单颗牙齿比人类的牙齿更宽、更长。由于牙齿较大,所以即使磨损速度较快,也不会耗尽。象的牙齿形似搓衣板,有三四个三角包饭那么大,而鹿的牙齿长度相当于成人的小指。
自古以来,马都是人类的交通工具,我们针对马的牙齿研究比其他动物的更多,因为我们需要通过牙齿的磨损程度判断马的健康状态及其年龄。
在交易市场上,买家通常通过观察牙齿的磨损程度确认马的真实年龄。美国有一句俗语:“馈赠之马,勿看牙口。”(Don’t 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这句话产生于以马为礼的年代,检查马的健康状态就好比询问礼物的价钱,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哺乳动物一生只换一次牙
人类的牙齿包括门牙、犬齿、臼齿等,具有多种形状和功能。门牙和犬齿负责将食物切断,臼齿的功能是将食物磨碎。但如果认为其他动物的牙齿也是如此,就大错特错了。
鳄鱼或青蛙虽是脊椎动物,但不是哺乳动物,它们所有牙齿的形状都相同。鳄鱼口中满是“妙脆角”形状的牙齿,鱼类也是如此。这些动物不需要将食物咬断并咀嚼,只需咬住食物后直接吞下去,所以牙齿不需要具有某些特殊功能。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从乳牙换到恒牙的过程。不仅人类,其他哺乳动物也是如此。
胎儿在母亲肚子里5个月左右的时候,牙齿就开始在牙床中发育。牙齿发育先从牙冠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牙根。
虽然从外部看不出来,但其实刚出生婴儿的牙床中已经长有牙齿。出生后6~9个月,门牙开始冒出,一直到2岁左右, 20颗乳牙全部冒出。
我写这段话的时候,两岁半的女儿的牙已经差不多全部长出,只少了一颗。出于好奇,我观察了一下女儿的牙齿,儿童牙齿的表面与成人牙齿相比更加凹凸不平。起初我还很不理解,但其实这都是因为以前从没有观察过乳牙。
我的牙齿已经使用了超过25年的时间,表面自然比孩子刚刚长出的乳牙磨损更多。考古学遗迹中出土的牙齿也是一样。对于熟悉这些牙齿的我来说,使用时间还没有超过1年的、“新鲜的”儿童乳牙自然很是新奇。女儿有两个研究骨骼和牙齿的爸爸妈妈,不得不随时张开嘴让我们观察。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研究发现,亚洲人的牙齿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门牙后面是凹陷进去的。
我想,读这本书的朋友当中,应该没有人的门牙后面不是铲子的 形状。这种形状在亚洲人中是很常见的,大家好奇的话可以摸摸自己的门牙。
与此相比,欧洲人的门牙后侧都是平滑的形状,出现凹陷的人只有10%左右。
与女儿玩耍时,我突然好奇,这种特征是不是在乳牙中也存在呢?
“女儿啊,张嘴。”
我试着让女儿张开嘴。但想看到门牙后面的情况并没有那么容易,结果女儿还是合上嘴跑掉了。
尝试了几次,我终于确定乳牙的后面也是凹陷的。哦吼,原来亚洲人特有的铲型门牙特征也同样存在于乳牙。多亏女儿,我才有了这个新发现。
智齿没有跟上人类进化的脚步
每个人从乳牙到恒牙的换牙时间虽各有差异,但大致的年龄是相仿的。因此,如果发现一个还没有完成发育的人类下颚骨,就可以通过牙齿形态大致推断死者当时的年龄。但如果死者已经长好智齿,就只能推断其年龄在20岁以上。
长有20颗乳牙的儿童开始上小学时,从门牙开始逐渐脱落换牙。空着门牙哈哈大笑的孩子大约都是5~8岁。成年人共有32颗牙齿,儿童期没有长出的12颗牙齿是后期长出的。这12颗牙齿分别长在口腔上下左右的最后,每处各3颗,叫作大臼齿。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我们会自然地想到,乳牙掉落,恒牙从乳牙的位置上长出来之后,大臼齿才会长出。
但实际上,大部分乳牙没有脱落的时候,第一颗大臼齿就已经从牙床中长出来了。因此,也可以说,第一颗长出的大臼齿是我们一生中磨损最久的牙齿。
在这一点上,我们和鹿等其他动物是相同的。观察从考古学遗址中出土的鹿的牙齿可以发现,与其他恒牙相比, 第一颗长出的大臼齿通常会受到更多磨损,甚至会有神经露出。
虽然孩子进入小学后才开始长恒牙,但实际上,婴儿出生6个月左右的时候,恒牙的牙冠就已经开始在牙床里发育了。拍摄儿童下颚骨X射线照片可以发现,乳牙下面的牙床中有恒牙。大部分儿童小学毕业时,乳牙会全部掉落,除口腔最内侧的智齿外,其他恒牙全部长出。
在韩语中,由于智齿是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长出的,所以将其称为“爱情齿”(“智齿”的韩语为사랑니,即사랑(爱情) 이(牙齿)的变形)。
在英语中,智齿是在开始领悟人生智慧的年龄长出的,因此叫作“智齿”(wisdom tooth)。智齿是口腔最内侧的第三颗大臼齿。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智齿在牙床中生长缓慢。从10岁起,智齿开始发育,通常在20岁左右才长出牙床。
很多人会因智齿长出的方向歪斜或横向生长而遭受很多痛苦。就算智齿正常长出,由于很难在刷牙时清洁到最里面的角落,有人也会直接拔掉。
我的智齿只长出了3颗。有些人的智齿虽然没有露出,但长在牙床里,而从X射线照片看,我的牙床里也看不到智齿。先天没有门牙的人比较少,但少几颗智齿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和玛丽·利基夫妇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原始人类化石,对人类学界的研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9年,他们经过30年坚持不懈的挖掘工作,终于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了头盖骨。
起初,路易斯·利基很兴奋地将这块几乎完整保留的头盖骨视为人类直系祖先的遗骨。但仔细观察后发现,它虽然与人类的头盖骨很相似,但绝对不属于人类。
这块头盖骨中的牙齿大得惊人,尤其是臼齿,足足有普通人臼齿的两倍。除此之外,它的下颚骨尤为坚固。这块化石的主人被称为“傍人”(Paranthropus),据推测,他们生前主要食用核桃之类的坚硬食物。这些生活在远古的人类祖先能够通过坚固的牙齿咀嚼生硬食物。
大约1万年前,地球各地的环境开始出现巨大变化。以中国和中东地区为中心,农耕文明开始出现。此前各处游荡,以树上的果实以及猎获的动物为食的人们,不知因何开始在一处停留并定居下来。
他们居住在一个地方,播种土地并收获粮食。不仅如此,曾经捕猎野生动物的人类开始饲养狗、猪、牛等家畜。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改变。由于长期定居一处,人类自然而然地开始使用烹饪设施,通过不同方式加工食物后食用。比起野果,农事收获的小麦、大米更为柔软。同时,将蔬菜或肉类通过蒸、炒或煮的方式弄熟,会更便于咀嚼。
随着人类主食的改变,负责咀嚼的肌肉及牙齿也开始发生变化,人类已不再需要巨大的牙齿和坚固的下颚骨。
农耕文明开始后,人类的下颚骨逐渐缩小。智齿就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退化的牙齿。
有意思的是,这种类似的进化现象在人类饲养的动物中也存在。人类和动物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开始朝着相似的进化方向演变。
在我们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中,智齿倾斜或缺失的现象极为少见。智齿反映的这个问题说明,人类身体的进化速度尚不及饮食习惯的变化速度。
你好,更多内容关注 爱新牙Ishinye 公号 ,将持续为你更新口腔领域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