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

有人说“几乎所有古老的文明,其源头都有美好的诗”。

华夏文明绕不过去的当然是《诗经》。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就不懂得如何说话。

但《诗经》就只是一部诗集吗?

《诗经》研究专家、北师大李山教授带你走进惊艳千年的文字背后的世界。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1)

《讲给大家的诗经》书影

文学只代表了《诗经》一半的价值

《诗经》在代代传唱中形成了中国精神

正如李山教授所说:“只把《诗经》当文学,是小看了《诗经》。”

《诗经》不仅内容本身足够经典——我们常说的“饱读诗书”“诗书传家”“腹有诗书气自华”,其中的“诗”本都是特指《诗经》。

而且在它诞生之后的两千多年,还深刻地融入中国人的历史,并最终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

看了下面的标题你会发现,《诗经》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层特别的精神联结:

《小雅•斯干》:给中国建筑提出灵魂性要求

《女曰鸡鸣》:“岁月静好”诞生的那个远古的清晨

《小雅•瓠叶》:酒文化的初心是什么?

《周颂•清庙》:中国人没有宗教吗?

《周颂•载芟》:男耕女织的传统何以形成?

“仪式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

中国人为什么信老天爷?

弥勒佛在印度很凶,到了中国为什么就乐呵呵的?

中国古代为什么爱讲祖宗积德?

西方人眼中的大自然,和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

这些标题的共同点,在于从文学和文化两个角度,不仅讲透了《诗经》本身,还讲透了《诗经》与当代中国人的血脉联系,这正是李山教授《讲给大家的诗经》的最大特色。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2)

李山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山教授精研《诗经》数十年,首次向普通读者全面地揭示了《诗经》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

我们今天读《诗经》,就像小孩子在被子里、衣服里闻到妈妈的味道。

我们这个民族,是唱着《诗经》建立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这是何等的重要啊。

过去,我们都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发明,实际上不是。在《诗经·大雅·思齐》里就出现这种思想了。(这首诗正是民国才女林徽因名字的出处)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古老《易经》里的观念,不是从爻卦来的,而是来自农耕经验,《诗经》里的“雨雪雰(fēn)雰,益之以霡(mài)霂(mù)……生我百谷”也表达了这层意思,这就是后来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内容。

……

近年来,他多次受邀在各大媒体、平台讲授《诗经》和文化史: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诗经》专题系列

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栏目《诗经离我们并不遥远》

国家图书馆《魅力诗经: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三联中读、博雅小学堂——《诗经》百集大课

其他线下实地的讲座和对谈会,如十月文学院主办的《诗经》课等

北京师范大学场场爆满的明星《诗经》课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

……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3)

李山老师录制《百家讲坛》

这套《讲给大家的诗经》集中了李山老师讲《诗经》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全新角度,将《诗经》讲出历史文化的宽阔格局,是成人提升人文素养的上佳选择,更是青少年提升大语文能力的好抓手。《讲给大家的诗经》还荣获2020年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4)

《讲给大家的诗经》书影

“可以轻松读懂”是这套书的另一大特色,也是《诗经》解读作品中难得一见的。书是老师讲课内容的整理,保留了聊天一样轻松的风格,没有一句学术用语,无需古文基础,可谓一本书入门《诗经》和传统文化。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5)

《讲给大家的诗经》部分目录

《诗经》305首,并非首首必读,北大中文系的才子也就学几十首,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这位20余年书斋注《诗经》、20余年讲坛讲《诗经》、数十年生活中品《诗经》的专业学者的筛选和讲解,是非常理想的高阶普及读本。

四大层面讲《诗经》

层层紧扣“文化”讲出新特色

一、讲解基本的字、词、句,并串讲诗篇大意。不仅绝不会出现“不懂的地方偏偏没有注释”的情况,还注重古今语言文字的联系,让人顿生亲切感。

对诗中的生僻字、读者可能拿不准的古今异读字、多音字,都做了注音。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6)

《讲给大家的诗经》内页书影

解释字词侧重古今联系、对比。比如:对于必读篇目《豳风·七月》里的“觱发”(bì bō),不是简单地注为“寒风触物的声音”,而是进一步结合生活经验来举例:

“觱发”就是噼里啪啦,是寒风吹拂的响声。就像我们今天常常听到的,城市广告牌子和乡村的各种柴草、门窗,在寒风之下被吹得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声音,很热闹。

再比如,讲到《大雅•绵》里周人在周原上建城,有一句“迺(nǎi)宣迺亩”,其中的“宣”意为使土松动,书中就提到:

今天常说馒头“宣腾”,就是发起来了。

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古今文字的一脉相承,感到《诗经》的亲切。

书中还讲解了很多古代专有的词汇、意义和现象。比如“幽然”这个词,我们现在查字典,大概只能查到“清幽、幽静”的意思。本书在讲解《小雅·斯干》时说到:

山色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北京的西山,只有走到山前看,山才是绿色的;远看,尤其是在晴天,山是青色的,还泛着蓝。古人形容这种颜色,就是“幽然”。

帮助我们进入古人的认知体系去理解诗里的词句,先探究诗篇的本义,再延伸出自己对诗篇的理解。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7)

《讲给大家的诗经》内页书影

二、讲名物、制度,紧扣“文化”讲出新见解、新认识。

比如,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经》开篇之作,其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很多人认为是一个男子在水边见到采荇菜的女子,并爱上她的民间爱情故事。本书从“钟鼓”入手,得出新结论:

后面出现的“钟鼓”,在周代按照礼法规定,是只有高级贵族家庭才可使用的。在典礼上,堂上乐工在唱,堂下就要摆上乐器架子,有鼓,有钟,还有笙,歌唱与演奏交替进行。这不是一个男孩为追求女孩在她家门口拉琴唱歌的情景。有钟鼓,在古代就要有很大的排场。由此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典礼的歌唱,淑女与君子成为好配偶,是在典礼中完成的。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8)

《讲给大家的诗经》插图

三、讲诗篇的歌唱场合和历史背景的同时,讲出中华文明的特点。

尽力还原诗歌吟唱的场景,是在什么场合、由什么人吟唱的?是民间还是朝堂?是对白还是独白?让读者有更全面、更接近真实的认识,比如《小雅·出车》:

我们判断这是一场男女对唱的表演,那么,在西周时期的典礼上真的有“女歌唱家”吗?从历史上看,商纣王时期有所谓“女乐”,在孔子的时代也有。《论语》中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但西周关于女乐的记载是缺乏的。根据殷商和春秋的情况推测,西周的典礼上应该是有女乐的。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典礼上出现了女歌手,代表全天下的女子表达她们的情绪。这种场景更像是一出歌剧。

指出诗歌是典礼上的女声歌唱,讲明了中华文明早期对待战争的态度。“一将功成万骨枯”,《诗经》中写战争,一开始就从“万骨枯”的方面着眼,而不是站在立功受奖者的角度发声。

四、鉴赏文学的审美境界时,文化视角拓展了读诗的格局。

最典型的是《小雅·斯干》篇:

“如跂斯翼”非常传神,“跂”指抬起脚后跟,“翼”就是两手贴身、悚然翼立。房子的总体形状像鸟,鸟一蹬腿,翅膀一奓,这种将飞未飞的感觉,就将中国建筑的神韵写出来了。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飞檐斗拱,它有曲线,向上翘。论中国古典建筑的审美,这是灵魂性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考古在岐山、扶风一带发现的周人建筑遗址,房顶子只是一个梯形,往上翘的感觉不是很明显。要飞动,还得再等等,要到战国时期。也就是说,在飞檐斗拱还没出现的时候,我们的诗人就给中国建筑提了一个灵魂性的要求——飞起来。后来中国建筑就真的沿着这个方向走了,和西方建筑完全大异其趣,真是太奇妙了。

除此之外,书中当然还有文学美的赏析,足以启人神智:

试着闭目想象吧,碧透的秋水,周围是苍苍的蒹葭,忽然间,一个“宛在”句子的飘然而降,真仿佛静水面上的蜻蜓一点,波纹涣涣,这又是何等的光景。秋水蒹葭,是灵;“宛在”一出,全篇则灵而妙!而且,还带有了某种猜不透的神秘。那位“所谓伊人”旁边有什么?忽而远,忽而近,可望又不可即,这不是神秘得叫人猜不透吗?

中国古典的诗歌,可以毫不惭愧地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早就懂得用简短的语词,抓住大自然宜人光景的某一片段,构成一幅风景,成为“永恒的瞬间”的。《蒹葭》头几句所营造的境界就是证明。古代的诗人已经找到了营造诗篇美境的秘诀,从而为古典诗歌铸就了艺术的魂灵。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9)

《讲给大家的诗经2》书影

当然,大家最感兴趣的《诗经》故事、典故,在这套书中,更是随处可见的:

《南史·袁湛传》记载袁湛的儿子袁粲,特别讲究举止行为、君子风度。宋废帝就想:“你不是讲究风度嘛,那么脱了你的衣服,你是不是就只能捂着这儿、捂着那儿,丢盔弃甲地跑呢?”就迫使他一丝不挂,想逼迫他跑,结果袁粲雅步如常,看见其他人就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说我虽然遇到这种黑暗,但是《诗经》告诉我们君子不改其度。

《世说新语》中讲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整天念书,所以他家的仆人都会背诵《诗经》。有一天他家的一个小丫头被处罚,正在地上跪着,有另一个小丫头过来跟她掉书袋,说“胡为乎泥中”(这是《诗经·式微》里的一句),就是你干吗待在泥中,她就回了一句:“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过去南京有位老先生叫沈祖棻,是个女词人,一代才女,写过《宋词赏析》。她说曹操借用了司马相如的句子就像“卓文君再嫁”,你看这个说法多妙。卓文君是守了寡以后遇上司马相如,目挑心招嫁给了司马相如,成为司马相如的夫人她就名垂青史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个句子也是如此,经曹操这么一点化也就不朽了,流传千古了。这里可以看出沈先生谈诗的妙处,这个比喻打得很漂亮。好的语言,入心,想忘都忘不掉。

李山老师认为:

《诗经》的难只在语言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看《圣经》,会发现好多地方的文字是看懂了,但反而理解不了,会不明白:他们怎么是这样想问题呢?而看中国的一些经典,字面佶屈聱牙,读起来就像啃骨头一样,比较麻烦,可是你把这一关过了以后,一种亲切的东西就出来了。这就是文化。

《讲给大家的诗经》这套书,能帮助我们在字词、诗意的理解上,在历史、风俗的介绍上,在文化、民族精神的分析上,过了“这一关”,为我们讲明了“《诗经》究竟美在哪里?经典在哪里?”

它不是一套摆在书架上装点门面的书,也不是翻几页就会睡着的催眠书,而是真正用来细读、可以轻松读懂的入门书。它用真诚通俗的语言将每个当代人带进《诗经》的人文世界。想要读懂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它。

— 本文转自公众号“东方出版社” —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接进入购买页面 —

作者简介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在《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曾先后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等学者诸耆,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系列主讲人。著作有《诗经析读》《楚辞译注》《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中国文化史》等。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读诗经最好的书籍(荐书李山老师讲给大家的诗经)(10)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张艺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