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经略之才,他创建淮军,剿灭太平天国,剿灭捻军,兴办洋务,创建北洋海军,晚年周旋于外国列强之间,被各国政要礼遇,堪称晚清文臣中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1)

在《走向共和》剧中的李鸿章,手腕灵活,妙语连珠,为国为民,忠君爱国,且妙语连珠,忍辱负重。面对洋人的无理取闹,大义凛然,铁骨铮铮,面对慈禧太后以及太后身边的一些小人物,他又懂得变通,上下打点只为了将事情办好,让国家富强让军队强大。

但我觉得此剧对李鸿章的表现太过美化,李鸿章作为晚清时四大名臣之一他身上有功劳,但也有争议,它的污点是不容忽视的,今天就让我简略的将真实的李鸿章讲一讲。

第一,官宦子弟,勤奋好学

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一起入榜进士,且关系一直不错,李鸿章家和曾国藩家可算世交。

李文安小时候家境贫寒,他读书刻苦,别人家的孩子很早,就已经启蒙了他,到8岁时才开始读书,但万事不怕,起步晚就怕不认真,李文安凭着自己的一股狠劲,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中的举人,且切和曾国藩同时中进士。

李文安中的进士之后,在刑部为官,1841年会试外廉官,始为部中主管广西、奉天、山西的司员,督理提牢厅兼行秋审处。后为四川主事、云南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2)

为何要大篇幅的介绍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这是要说明,李文安为李鸿章的成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李文安为人清廉正直,方刚厚重所以他的朋友很多,自己也是多行好事。

而李鸿章幼年时,就在他父亲办的私塾里上学,李文安替李鸿章先后拜师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严师出高徒,李鸿章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16岁就中了秀才,这不但有他自己,聪明好学的一方面,更有他父亲为他寻找合适的老师也是一方面。

1844年,应天府乡试李鸿章顺利中得举人,后一年入京会试,李鸿章就一直住在曾国藩的府邸,恰在这时曾国藩患有肺病,在京城疗养。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3)

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一次长时间接触,双方从开始的认识到日后深厚的师生之情,以及李鸿章一生的世界观都奠定了基础。

这一次京城会试李鸿章落榜,李文安带着李鸿章拜访了许多京城名士如潘世恩、翁心存等,这些人的为人处事对李鸿章以后的经世济用,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曾国藩更是用心栽培李鸿章,以师徒名义李鸿章拜入曾国藩门下。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4)

终于,又过了三年1847年,李鸿章高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还是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曾国藩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李鸿章将书本知识和现实很快的结合在一起,进步神速,最终任职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第二,师从曾国藩,走向成熟

1853年,太平军从武汉顺江东下占领安庆,清朝廷一时大为震惊,李鸿章怂恿工部侍郎吕贤基上奏,且亲自带笔连夜赶写奏折。最终,咸丰皇帝命令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团联大成。

吕贤基对李鸿章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李鸿章便开始了回籍办团练,与太平军、捻军作战的五年团练生活。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5)

1855年,李鸿章因率团练收复泸州立下功劳,才能逐步显现,却功高受到排挤,一时间谣言四起,李鸿章在家乡不能够立足,正好李文安去世,李鸿章顺势为父亲守制度,结束了他的团练生活,这5年的团练生活,使李鸿章从稚嫩逐步变得成熟。

1859年,李鸿章丁忧结束,随后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曾国藩深知李鸿章恃才傲物,锋芒毕露,却能独当一面,于是身体力行 来影响李鸿章,比如李鸿章爱睡懒觉,曾国藩就每日清晨,必须等到物料都到齐后方肯用餐,逼着李鸿章每日早起,有李鸿章有文人的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曾国藩就以他本人的正言相劝,基本上算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改掉了李鸿章身上许多坏毛病。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6)

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

在曾国藩幕府期间,由于曾国藩生性“懦缓“,而李鸿章的作风则明快果断;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鸿章在旁数言而决。但也因此李鸿章得罪了好几人,人是会变的,此时的李鸿章意气风发做事果敢,毫无后期的唯唯诺诺。

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的草稿,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一战,一败涂地。

第三,组建淮军,坚定洋务

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江南的豪绅地主纷纷逃难到上海,为了避免灭顶之灾,当时的有钱人就出钱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联系曾国藩,希望曾国藩可以派兵守护上海,而曾国藩当时兵力不足,却又需要这些豪绅们的军饷。

曾国藩最初准备派弟弟曾国荃领兵前往,但曾国荃一心想攻下天京,立首功不愿意去,曾国藩又想请湘军宿将陈士杰领兵支援,但当时的形势比较恶劣,陈士杰也拒绝了,最终,曾国藩和李鸿章商量,李鸿章面对严峻的形势毫不退缩,满口答应。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7)

自此,李鸿章开始正式组建淮军,开始进入上海的淮军人数只有9000人。上海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华洋杂处,是将来财富的集中之地,人员颇杂,正值太平天国大局进攻能否守住上海,李鸿章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而当时上海士绅一心指望外国雇佣军抵御太平天国,对洋人百般献媚,但对淮军不以为然,甚至嘲笑淮军是乞丐,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激励将士,当年就进行三次恶战,亲临指挥前线,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淮军到上海不到一年,就把湘军的旧制完全推翻,效仿当时外国的先进的治军理念,装备全部换成洋枪、洋炮,并雇用外国教练训练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8)

李鸿章还通过一系列手段招降纳叛,兼收并蓄,扩充实力,两年时间内人数增加至六七万,成为当时军队中的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武装。

在上海站稳脚跟后,李鸿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又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均线的威力,因此更加坚定的推行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但也从这个时候,李鸿章开始对先进的科学产生了畏惧,乃至于对西洋人也产生了畏惧,为他以后畏畏缩缩的外交埋下心理伏笔。

以后的李鸿章,利用先进的理念整治军队,先后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开展一系列洋务运动,直到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一举覆灭,彻底让李鸿章走上了对外求和的外交道路。

启示录:

一个人是复杂的,难以用一个标签来概括,更何况身处于一个多变的时代,复杂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决断,但就李鸿章来说,在这个复杂的时代,他承担起了他该有的责任,但也暴露出他的时代短视。

他的一生与列强签订了大约三十多个条约,其中大部分是不平等条约,虽然是听慈禧的指令,但作为一个国家的决策者,他对于事件的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能说他是位慈禧等满清权贵背了个大黑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