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没有你想象中这么耐造(你却跟我讲手型)

本文源自 成都雅马哈音乐中心桃子老师原创

雅马哈没有你想象中这么耐造(你却跟我讲手型)(1)

图为伟大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出了名的手型难看

最近总是听到很多声音,家长们心里有疑惑,关于进度的,关于手指的。似乎许多家长不关注音乐,单凭手型就否定了孩子。这些家长还是不够了解雅马哈,他们有很好的初衷但是不够坚定。所以“呕心沥血”写了这一篇文字,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

长文,请慢慢看

小组课到底在学什么?

小组课是学的综合音乐能力:

听力(对音乐的敏感度)

唱的能力(音高、情感)

和声能力(配伴奏)

创作(可以改编作品,或者原创)等等。

这些能力有多重要?如果没有,你将不可能弹好音乐。弹琴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手指运动,是需要大脑眼睛耳朵手指 ❤️ 的运动!正因为每个人的这些能力水平不一,有的人弹琴就会打动人,有的人弹琴就毫无美感。

我可以毫不留情地说,中国大多数人弹琴是后者:毫无美感!更可悲的是,大众并不觉得!

原因是,太在乎手指,太在乎手型,太在乎难度,太在乎进度,太在乎攀比,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一切都太应试!同时,又没有鉴赏能力,没有好的标准,人云亦云。所以当别人说“你家孩子手型不好”“你们学了两年还弹这么简单”的时候,经不住这么大的压力,你们就动摇了。我非常理解大家。

有一点需要明确,雅马哈小组课本来的初衷是提高国民音乐素养,教音乐,而不是教学什么乐器。

为什么国外的街头,地铁站有那么多“玩音乐”的?玩儿得还非常好,他们都不是搞音乐的,都不是专业人士。为什么路人也可以自主地跟着音乐打很复杂的拍子,还打的很准?而中国只有动次打次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重复的和声套路,单一的旋律。一直在这种音乐环境下成长的人,当然也不会知道音乐有多少种可能。

国民音乐素养不同,一代人影响一代人。中国的幼师,进了大学才开始“学”钢琴,毕业一般只有车尔尼599程度,(599是普通琴童6岁弹到的程度)毕业了就可以当幼儿园和小学的音乐老师,可是他们弹的音乐和声是错的!没有人听出来……一些考了业余10级的人拿着证书就出来教学了(业余10级是音乐专业学生10岁以内就可以达到的程度)………音乐院校扩招,门槛一年比一年低,就变成了“许多考不上大学的人就抓一抓去考音乐学院”,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混毕业了,他们在摸黑音乐院校。真正好的人,不在乎出自哪里,而是到底有没有好好学。

雅马哈的老师,从专业技能上来讲绝对可以算是中上水平,但是当见识了日本老师的专业水平后,自叹我们弹了30年,原来是弹棉花的。而在日本,这些老师只是很普通的教育者。他们的指导老师,光是雅马哈就有150名,还别说各大音乐院校了。我们差国外很多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还在继续当井底之蛙。

我不知道那些好心的亲朋好友在音乐上的造诣有多深,或许他是传统音乐教育下的一名老师,又或许他只是一个琴童的家长,自己的孩子都不知道能走多远。但中国的现状就是如此。不懂,则惶恐。

雅马哈不能改变现在,但是雅马哈还是想改变未来,因为当你们的孩子长大,有可能成为音乐教育者。或者带着他们的孩子再到雅马哈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这是雅马哈老师的最高理想。

雅马哈小组课在日本60年,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所以它并没有教孩子学什么乐器,只是在教音乐而已。因为大多数孩子将来是不会走音乐专业的,但是他们会一直喜爱音乐。不会因为童年学琴的痛苦与音乐擦肩。

小组课上学的弹琴,只是最基础的键盘技能。你们可以理解为“没有学习任何一门乐器”。一个孩子6岁,他没有真正学过乐器,上了两年启蒙课,但是他可以听出音,可以听出和声,唱歌不跑调,会听懂音乐,还知道do re mi,他难道不是一个非常棒的初学者吗?你为什么要跟一个从4岁就开始磕磕巴巴学钢琴的孩子比进度呢?

或许有家长会说“那我家孩子不是比别人落后了吗?”并没有!因为幼儿课的两年,渗透到孩子心里的东西,不是用眼睛就可以看出来的,你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可以知道孩子学了多少。中国人就是打着“不要输在起跑线”这样的幌子,让孩子在一个本来不太适合学琴的年龄学了琴,手指条件不好,也不会动脑想,也不会用心听。而这些家长花的这两年,是在准备!既然手指没有发育好我就先听,先感受。等待时机成熟,手指可以动了,我一定可以高效地学,比别人跑得快!

“好吧,那我先培养乐感,但是孩子儿童课了,手还是很差,难道我继续让他差下去?”

小组课 一对一,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雅马哈本来就是这么设置的。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学个音乐好麻烦,一周要上两节课……除了日本,其他国家都没有啊!是的,国外很少,因为人家的音乐老师很全面,他在一对一的时候就一起把综合音乐能力都教给孩子了!可是中国老师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啊!

其实所有的音乐学院除了自己的专业课以外,也要学很多课程的,比如视唱练耳,乐理,和声,配器,复调,作曲等等。这些就是小组课的内容了。

但是小组课并不是万能的,演奏技能还是必须要一对一来完成。处理曲子的细节,手指的触键,音乐的情感,这些都要老师因“人”施教。想在小组课一并解决?是想的太美好了。所以小组课本身没有任何错,只是大家理解错了。

什么时候加一对一?要看孩子的情况,但普遍说来最好是在儿童课6~8岁。

手指训练是个相对枯燥的过程,这也正是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的原因。雅马哈可以让孩子开开心心学音乐,但是该下的功夫还得下。想练好一门乐器,没有捷径。

所以,确定孩子准备好了,才可以加。否则适得其反,连兴趣都没了,还谈什么学琴。哪些方面来看孩子是否准备好了?

1,小组课作业可以很快做完,并且“吃不饱”

2,在幼儿课就养成了良好习惯,会自主学习有强烈想要弹好琴的愿望

3,同时愿意每天再多花半小时来练琴

4,上小学后时间依然充裕

以上几点,缺了任何一样,都学不好。小组课作业都很难完成,证明底子不牢;不会自己学习要家长教,一对一不会长远;自己不想花时间练,不会有进步;想练却没有时间,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都具备了,恭喜你,快去约老师吧!

要是我一直不加一对一,孩子的手是不是就废了?

孩子的音乐世界里不是只有琴,更不是只有钢琴!将来准备去合唱团的,不需要弹钢琴只需要会键盘就好。将来想学架子鼓,长笛或其他乐器的人,也不需要一个很漂亮的手型。什么乐器都不用弹的很好,只要能自娱自乐就行了,这样想法的人也有很多。小组课本来就是为所有人准备的,为什么非要把音乐跟钢琴绑在一起?

其实手不好不是因为没加一对一,是因为没有音乐!雅马哈学员里幼儿课手就很漂亮的孩子有很多,自然弯曲,放松不紧绷,指尖触键,虽然手指没有太有力度(发育不够),但是没有压腕耸肩这样的坏习惯,就已经可以算是很好的手型了,因为弹琴本来就是手指自由地跑动。谁说一定要握个鸡蛋,扣着手指?他们弹出来的声音是很好听的。即使没有加一对一,手型也没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手很难看,声音也不好听,并且无论怎么说都改不过来,你需要注意了:他可能心里没有音乐!他不觉得自己弹的声音难听,旁人又有什么办法?你要做的不是叫他改正手型,而是塑造高标准的音乐才对!

雅马哈真的不教手型吗?讲究手型,治标不治本。雅马哈讲究的音色和触键,才是更高级的层面。

说到音色,你可能会说“钢琴不就只有一个音色?

几张漫画告诉你真正的答案

雅马哈没有你想象中这么耐造(你却跟我讲手型)(2)

钢琴家的手不是只有一种

雅马哈没有你想象中这么耐造(你却跟我讲手型)(3)

不管怎样,放松才是最好的方式

雅马哈没有你想象中这么耐造(你却跟我讲手型)(4)

每个孩子的手指条件不一样,不可同一而论

钢琴是个奇妙的乐器,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敲击过程,却可以通过下键方式,敲击力度和快慢等弹出很多层次的声音,再配和演奏者的心情,才有美妙的音乐。

也就是说,大众认可的“握鸡蛋”“抠手指”“高抬指”“吊臂”等,都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全部。把孩子框死了,他弹所有曲子都是一样的,那跟机器人有有什么区别?

不要把双排键,或者电子琴看作是钢琴的“玩具品”。觉得弹了软琴键就弹不动钢琴这类的谬论,钢琴又不是砸铁,需要那么大的力气啊?光是凭着琴键软就看轻一门乐器,是不正确的。

钢琴的手型因声音而定,双排键的手型因乐器音色而定。双排键本来就是模拟各种乐器来演奏的,当然是要遵从乐器本身的演奏法了。于是就有了“摸摸按按推推压压……”觉得不可能的手型,在双排键上反而是允许的。

如果孩子本来就打算选双排键作为乐器来学习。让那些说你手没立起来的人闭嘴吧,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双排键?有几个人知道怎么弹?

先学哪一个比较好?钢琴不是万能的!键盘乐器是相通的,学了一个再转另一个确实比较容易上手,但是能弹出声不代表能弹好,想真正弹好请你从头学。没有交一份钱可以学两门乐器的道理~_~

感谢你看到最后

最后想说明,雅马哈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小众的门派。我们说的雅马哈,也不单单是只一个机构,而是一个教学理念,一个强调“听”才是音乐的正确打开方式。现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音乐本身。也有很多文章在推翻传统音乐的手型论。我们国内的老一辈德高望重的音乐教育者,是一直在强调“听”“音乐性”和“走心”的。

雅马哈没有你想象中这么耐造(你却跟我讲手型)(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