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

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1)

那些曾经璀璨的城郭,在时间的流淌下失去了踪迹;文明肇端及其嬗变的轨迹,是后世人们久已淡忘了的记忆。

通过文字,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些已经失落的文明。「消失的文明系列」带您慢慢打开这幅历史的长卷,一段段远古的文明在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

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2)

选自:《消失的文明》

作者:胡杨

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都集中于黄河流域。然而,随着近年来考古学的发展,人们在更广阔的领域发现 了中华先民的活动足迹,这些足迹不但遍布黄河流域以外的土地,而且在某些地区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文明高度,长江中上游地区发现 的古国——庸国,就是一个显例。

那里有神秘的历史与文化。有人说,庸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有人说,庸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是真的吗?庸国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婚姻文化、语言文化、巫文化以及神秘莫测的丧葬文化,而丧葬文化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悬棺”、“崖葬”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3)

盛极一时的古庸国

古庸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

夏商时期,庸国的科学技术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一点,从“庸人”二字的变化上,就可以得出。古庸国人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国内又盛产金属,是铸钟大国,因此又被称为"镛人",夏商时期许多鼎器都是庸人的杰作;同时,庸人又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周朝统治者就曾请庸人在洛邑建造都城,竹山县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3000余年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不倒,这些足以证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确实高超。

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4)

竹山县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

庸人生活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准,史书中记载“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庸人是最早饮茶的先民;庸人还追求生活的艺术,注重娱乐,史料记载庸人是围棋的发明者,堵河流域的上庸是尧统治时期尧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了棋类博弈游戏,史称"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

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国及巴国还大,与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国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时只有一个赵城,周早期的巴国疆土限于四川的东、北部及重庆的东、西、北部,楚国疆土限于江汉平原至鄂东、南及湖南被部一带。而古庸国,则是一个横 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以前,人们对庸国不是很了解,以为庸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实际上,庸国包括麇、儵、鱼、夔等附属小国,其东部含古麇属地,东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县,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是古代夔国的领地,当然也是庸国所属。历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归人,其先祖就是庸国的一位国君伯庸。

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5)

屈原画像

史书记载中提供庸国疆土丰富的资料。《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本附庸国,属蜀。” 《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都说,金州“于周为庸国之地”。《魏书》记载:“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就是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名为庸郡,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

庸国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而疆域大的庸国并非徒有其表,其国力也非常强大。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

庸国的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 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 楚及巴皆曰子。”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 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中华文化的源头

早在春秋之前,庸国就是一个横跨江汉中西部地区的泱泱大国。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古庸国的领土分布在今重庆大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以及湖南西北部地区,面积可谓辽阔。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古庸国存在的时间应当在秦之前,或与巴、蜀同代。《诗经》曰:“江汉朝宗于海。”又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可以说,古庸国是与殷商一样的中华文明摇篮地。

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6)

考古学和历史文献学证明了古庸国境内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现今湖北省郧县,出土了著名的“郧阳人”古人类化石,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一环,据推测“郧阳人”和庸人存在着血缘上的延承关系。《太平寰宇纪》、《舆地纪胜》等记载的女娲炼石补天的取材之处“女娲山”,位于陕西省平利县,属于古庸国范围之内;《帝王世纪》、《史记》中记载尧的长子丹朱生于房,舜出生在姚墟,都在古庸国的范围之内,据此而论,中华文明的早期著名人物,有很多和庸国有关。

由于庸国在战国之前就已经灭亡,史书上有关庸国的记载很有限,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至于造成了人们对古庸国的淡化遗忘。而据三峡地区和陕西省最新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庸国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文字,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古庸国文化。这一文化,后来进一步融合演化,成为今日陕西“秦文化”、湖北“楚文化”、重庆“巴文化”的源头,成就了中华文明萌芽产生和发展丰富的重要源头。

在肯定古庸国文化对中华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一个疑问油然而生,古庸文化从何而来?

庸的起源

关于庸的起源,古往今来众说纷纭,目前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容成氏”之说。对于容成氏的身份,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容成氏是“黄帝之臣”,《博物志》载:“容成,黄帝之臣。”《后汉书》对此观点持肯定态度。另外一种看法认为,容成氏是古代诸皇之一。《庄子·胠箧》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对于《庄子》的记载,有学者曾表示怀疑,但上海地区出土的简牍中,对容成氏进行了记载。上古时期,“容”与“庸”通用,因此有人说容成氏就是庸成氏,容成氏就是庸国的先君。

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7)

上博楚简

二是“祝融”说。对于祝融的身份,也有多种说法。一是说祝融是上古三皇之一,《礼》中说:“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又说:“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延续三皇之道而行之,故祝融也。”《庄子》中记载,在神农之前祝融就已经存在。还有一种观点,祝融就是上古三皇中的燧人氏,因为他发明了钻木取火的办法,为人间带来了温暖,因此人们尊称其为祝融。

也有人说,祝融是黄帝的大臣,《通典》称黄帝“得祝融而辨南方,得蚩尤而明元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别东方,得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祝融是黄帝的六相之一。

还有人说,祝和融是为帝喾管理火正的两位大臣,即颛顼的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史记·楚世家》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山海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祅,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又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有学者研究认为,“融”与“庸”音近,“庸”即“融”演化而来,因此,庸人就是祝融氏的后代。

综合诸多文献来看,古庸人应该是颛顼苗裔的分支,但对于其国君的祖先到底是谁,就根本无从考证了。

对庸国国君祖先的争论虽然难以平息,但争论的人物却都在夏禹之前。夏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因此,庸国的起源应该比夏朝更早,这一点毋庸置疑。

庸国的都城名为“上庸”,这一名字本身也表现出庸国的古老。“庸”有“城”的意思,上庸的意思既是上古之城,也可以理解为天子之城。《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载:“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意思就是说:“苍天啊,我要与君相知相守,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停止。”这里,“上”就是天的意思,“上庸”中的“上”字也就是“天”、“天子”的意思了。

从古人类学上来看,庸人活动的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早已有远古人类的足迹。至今为止发现的化石中,有距今约4500万年的古猿化石,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50万年以前的“长阳人”,5万年以前的“汉阳人”。

进一步缩小到古庸国的国境之内,在原古庸国属地的堵河入口处,发现了比北京猿人早150万年以上的古代原人头骨,10~6万年间的“郧西晚期智人”牙齿,而以霍山坡、黄土凸等为代表的堵河流域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庸国地区确实是人类的摇篮。有人就大胆推测,认为庸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庸人大举迁徙

西元前六一一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楚国的邻国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也起兵东进,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

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不久,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方城被敌人攻破,庸国灭亡。

庸国占有逐鹿中原的最佳位置和最强实力,但伐楚未成反被楚国灭亡。庸国灭亡后,秦、楚两国疆域相连,在两大强国近400年的战乱中,故庸旧地朝秦而暮楚,昔日的古都方城不断地变换着两国战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早在灭国之时,庸人就开始了悲壮的迁徙,他们的迁徙路线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沿着武陵山脉过峡江,进入到清江、酉水、澧水流域,而这些区域,正是现在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

庸人在逃亡的迁徙中也从历史中消失踪迹。从流传于今的张家界、湘西的地名中可以看到,从遥远的庸国迁徙而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在与当地族群经过了最初的冲突后,他们融入了土家族的先民中,并为我们留下一系列地名:庸州、大庸溪、大庸滩、大庸坪、大庸口、庸水、武陵江……在鄂西、张家界、湘西更为广大的山林中。庸人与当地族群和谐共处,并将大庸开发成为避秦遗世的武陵仙境,隐逸文化成为这一时期大庸文化的特质。历朝历代,这一隐逸文化吸引着更多的人在此归隐。

丧葬文化:“悬棺”

在中国,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庸国便是记载中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其建国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长期以来行程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徽,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婚姻文化、语言文化、娱乐文化、巫文化等,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其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岩葬,一般称其为"悬棺文化"。我国长江三峡以及汉水流域、重庆、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悬棺,一直是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谜底长期无人揭开。有人认为这是巴人祖先的一种丧葬文化,有人称其为“僰人棺”,也有认为是楚人的风俗,还有人说这种丧葬文化源于福建,后传入长江、汉水流域。长期以而来,莫衷一是。

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8)

其实,三峡地区的悬棺属于古庸国岩葬文化。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进岩屋内,没岩屋的地方将悬崖凿个洞穴放进去。在竹溪河流域,两岸悬崖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洞穴,当地人称之为"老人洞",即为古人丧葬之用。

古庸人最初风行岩葬,后来变为人造洞穴,再后来逐渐演化为土葬。而岩葬的棺木、尸体大多年长月久风化湮灭。岩葬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甚至到现代其风俗仍未完全破灭。庸人有岩葬的风俗,就不难解庸国立国千年,为何未发现古庸人王室墓穴的疑团。

远古史前文明遗迹(消失的文明古庸国)(9)

庸国丧葬文化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打夜锣鼓",又叫"唱孝歌"。打夜锣鼓一般有两人或三人,一人系鼓,一人提锣,围着灵柩迈着慢慢的舞步,边走边唱,一应一对,或后随一人跟唱。发现于神农架林区的《黑暗传》,现被称之为汉民族第一部叙事史诗,实际上是流行于江汉中西部地区民间的打夜锣鼓歌词唱本。《黑暗传》不是出在某人某时某地,而是古庸国人世代文化延续的结晶。

独特的丧葬文化使得庸国人更加神秘莫测、更加富于传奇性,这也正是庸国至今仍未被人们遗忘的原因吧。

请关注“宝库1号”头条号,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