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曾氏大宗祠(600年曾氏大宗祠延续文化记忆)

龙山曾氏大宗祠(600年曾氏大宗祠延续文化记忆)(1)

曾氏大宗祠外景 陈晓洁摄

龙山曾氏大宗祠(600年曾氏大宗祠延续文化记忆)(2)

神奇的石头 陈晓洁摄

在番禺有一座祠堂,它是明朝永乐皇帝动用国库资金修建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在祠堂内,随处可见“宗圣”曾子“圣学”遗迹,还有一块神奇的会长大的石头,见证着曾氏一族南迁历史。它就是石碁镇小龙村的曾氏大宗祠。

皇帝恩准动用国库兴建

曾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5年)明成祖恩师曾守伦致政荣归时,由圣上恩准,动用国库兴建。曾守伦,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人,曾在朝廷做过大官,当过燕王朱棣的老师,在太祖和建文之际,因事被罢黜为民。1403年,燕王朱棣凭借武力夺得王位后,改年号为永乐。永乐皇帝念曾守伦教导有功,遂召致录用,官复原职。永乐三年(1405年),考虑曾守伦年事已高,永乐皇帝下一道圣旨,准其告老还乡,荣归乡里颐养天年,并恩准动用国库资金兴建曾氏大祠堂。如今,在曾氏大宗祠内还挂着永乐皇帝圣旨的影印本,真迹则藏于沙湾岐头村。

曾氏大宗祠自明朝建成后历经重修。2000年,村民自发捐资300多万元重建曾氏大宗祠。重修后的曾氏大宗祠为五开间四进三天井的建筑群,包括大门、石牌坊、中厅、后厅、亭廊、后花园等,规模在石碁乃至番禺现存的祠堂中首屈一指。“重修的曾氏大宗祠面积近10.5亩,比原来的祠堂大,寓意我们这一代兴旺发达。”小龙村党支部副书记曾炳棠说,曾氏大宗祠在重修的时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祠堂的前座,重建中座及后座,复建祠中牌坊。

建筑精美 圣学传家

曾氏大宗祠大门横额上刻有“曾氏大宗祠”几个醒目大字,横额上方有一块御赐牌匾。“曾氏大宗祠”是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所书。相传祠堂建好后,村民对“曾氏大宗祠”五个字赞不绝口,认为是老人写嫩字,越远看越有力,越看越好看,步步后退,有人曾因此而跌到祠堂门口的水塘里去了。门上书有对联一副,曰“孝经寿世,大学传家”。门前有石狮一对,为当时著名雕刻家所做。

进入祠堂,便可见石牌坊一座,牌坊中门有对联一幅:圣学渊源承祖训,传家经典永流芳,横批“圣学传家”。牌坊左右有两个侧门。再入,便到中厅,四周均有回廊。中厅之后为后厅,供奉有祖先牌位和小龙曾氏始祖仕贵公、仕行公两兄弟画像。祠堂内的柱子粗大,全部从东南亚进口,而柱子下面的石墩则有600多年的历史,为兴建祠堂之初留下来的。祠堂内有大量石雕、木雕、砖雕、壁画等富具艺术特色的“藏品”。祠堂内还有一面极具价值的“蚝壳”墙,它和石狮一样,从建祠堂之日起,便保存至今,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墙体仍十分结实,墙面也清晰完整。

会长大的神奇石头

曾氏大宗祠后座之后,还有一座“后花园”。后花园里有一块神奇的石头,见证了曾氏一族南迁历史。该石近似鹅卵形,旁边石板上的一首诗记录了它的由来和作用。

“原自少康百数秋,子舆得道永诒谋。内侯避地因王莽,光禄移居到赣州。打失皇妃戈盾起,奔驰友广弟兄愁。为如斫石分南北,花萼联辉灿斗牛。”该诗记录了曾氏的起源,南迁历史。曾氏宗族的始祖要追溯至夏朝大禹第六世孙典烈,经过五代,出了一个曾子。西汉末年,曾氏十九世孙曾据,因军功显赫,被封为关内侯。王莽篡政时,关内侯义不仕莽,携带家眷由嘉祥迁到庐陵吉阳乡居住。唐朝圣历年间(698~699)又有金紫光禄大夫曾蜓,再次由庐陵迁居到赣州西门。后曾蜓的六世孙曾墀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仕行,次子叫仕贵,兄弟相依为命。在宋建炎三年(1129),因朝廷发生搜寻藏匿皇妃事件,他们兄弟二人怕受牵连而畏祸奔逃,自南雄珠玑巷入粤。后仕行在番禺小龙乡定居,仕贵则迁居深圳宝安沙井镇新桥村。兄弟二人临别时依依不舍,共剖一石,每人各持其半,作为日后兄弟相认的实物佐证。

自此之后,他们兄弟天各一方,来往日疏。仕贵那边一直把那块石头奉若“至宝”,用瓦钵盛着,供放在祠堂的拜桌上,文革时期被毁。留在小龙村的那块石头长期在祠堂保存。该石原本只有10斤重,随着岁月的推移,吸收地气不断增大,至今约有100多斤重。村民认为该石具有灵气,逢年过节都会前来祭拜,祈求家族兴旺,身体健康。 (陈晓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