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时代日新月异(雄安的开卷与)
雄 安
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雄安不仅是一座城,雄安更是一条路。5年多前诞生的河北雄安新区,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坚持围绕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和推动改革,发挥要素能动作用,是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主线。5年多来,自然资源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支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将雄安新区打造为自然资源管理政策创新的先行先试区。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本报记者走进雄安,调研采访新区在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森林城市、白洋淀生态修复、智慧城市建设、不动产登记、“多测合一”等方面的系统性制度创新,彰显“雄安质量”的要素支撑、服务保障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是时代标杆。肩负“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标杆”的使命,从“一张白纸”的“开卷”到“雄姿初现”的“答卷”,雄安书写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传奇,自然资源系统书写着守正创新的新作为。
雄安的“元”与“圆”
北京向南百余公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建设一座“未来之城”。图为雄安高铁站
白洋淀实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系统性生态修复治理,“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
↓请上下滑动阅读↓
千年大计始于梦想,国家大事成于实干。
新区如何生长才能圆千年之梦?指明了方向:“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要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谋定而后动,规划是“元”点。雄安聚焦“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突出规划引领,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的理念,持续完善规划制度建设。目前,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以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4个综合性规划,26个专项规划共同组成的新区“1 4 26”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绘就蓝图,在新区177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规划彰显着“雄安样本”的精髓——
据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潘海霞介绍,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局。
生态优先。顺应自然特征,将新区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由耕地、城镇开发边界外的集中林地、白洋淀水域等共同构建的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
绿色发展。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严控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开发强度,突出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新区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建设用地总规模约530平方千米,规划建设区按1万人/平方公里控制。
科学管控。统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水利防洪、森林城市等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空间控制线的充分衔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管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严守红线。划定以白洋淀核心区为主,结合森林斑块和生态廊道建设的生态保护红线;严保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占新区总面积18%左右,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占10%。同时,划定起步区、外围组团、特色小城镇开发边界,实行战略留白。
据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郭兆敏的介绍,雄安将形成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的“组团式”城乡空间结构,呈现“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乡空间格局。起步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其中38平方千米作为启动区,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县、容城、安新、寨里、昝岗作为5个外围组团,布局高端高新产业。22个特色小城镇和100个左右美丽乡村,成为多个发展节点。
蓝图落地,在新区177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雄安正在显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金秋时节,走进雄安,塔吊林立、机械轰鸣、车辆穿梭,一栋栋建筑破土而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城市雏形初显。各类项目压茬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700亿元,启动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容东、容西、雄东片区现代化城区启动运行。
“星”耀雄安。承接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加快落地,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3家央企总部启动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注册落地,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基本确定选址,一批符合新区功能定位的市场化疏解项目落地建设。
“中国面孔”亮眼。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建筑融入曲阳石雕、涿州皮影、安新芦苇画等九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悦容公园是传承与发展中国园林的典范之作,呼应启动区形成“方城居中,南北双苑”的规划格局。国际化的东方园林,绘大美雄安,颂中轴礼赞,筑桃源新梦,营秀美景苑……《雄安新区城市建筑风貌设计正负面清单》等城市设计制度打造着新时代中国特色建筑设计的样板。
15分钟“圈”出幸福感。窄路密网、街区开放、设施齐备,作为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15分钟生活圈”已成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的标配,居民在家门口附近轻松搞定购物、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所需。
“70%”蓝绿空间镶嵌。作为城市生态客厅,雄安郊野公园开园一年来,迎来络绎不绝的市民探“绿”。“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格局和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将让雄安人未来实现3千米进森林、1千米进林带、300米进公园,处处是游园。
“华北明珠”魅力重现。生态持续向好,白洋淀的鱼儿知道、鸟儿知道。在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来自白洋淀的青头潜鸭和鳑鲏鱼成为我国水生态变化的“代言人”。新区成立以来,按照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的思路,白洋淀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系统性生态修复治理,启动退耕还淀生态湿地修复,目前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真正发挥维持华北地区生态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补水“解渴”,对白洋淀水质、水生态的提升和改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截至2022年9月初,白洋淀累计补水32.49亿立方米。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良好的栖息繁殖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落户”。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37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
森林城市款款向前。先植绿,后建城;千年之城,始于千年秀林。新区规划森林覆盖率40%,将建设森林城市、京津冀首个碳中和城市,作为实现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目标,提升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性,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标。
新区贯彻落实国家管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有关要求,在科学安排造林选址前提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计新增绿化面积46.9万亩,成林后的森林覆盖率将由原来的11%提高到34%,绿色空间骨架初具雏形。新区造林践行“近自然”理念,注重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安全韧性。
组团式格局下,城市无单一中心、不摊大饼,发展富有弹性;城市建筑传承中华传统营城理念,遵循自然规律,不照抄照搬,有鲜明的“中国范儿”;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城市就是园林,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逐一扫描雄安建设亮点,规划蓝图正在变为现实样板。
“如果说,当年深圳特区是一个速度的样板,如今雄安新区是一个质量的样板。”业内专家认为,雄安新区提供了国土集聚开发、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方法等国土空间规划的多方面重要示范,给全国树立了未来城市的样板,作出了改革创新的示范。
白洋淀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新区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一保护修复,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图为雄安郊野公园 杨亚文 供图
雄安的“接”与“解”
实施空间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土地要素保障“政策包”、“工具箱”。图为容东片区 杨亚文 供图
↓请上下滑动阅读↓
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致未来。
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如何接得住、接得好,让疏解企业单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新区的破解之道是实施空间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足、做活土地文章,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土地要素保障“政策包”“工具箱”。
城市土地是城市政府掌握的最大国有资产。“当前新区发展最重要的是土地要素。我们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土地,加速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资源转化为资本、资产、资金,实现‘四资’循环,缩短城市建设资金的运转周期,变土地平衡为城市平衡,使城市建设走上良性循环道路。”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新区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指导下,探索土地管理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创新。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提高空间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有限的土地集中供应给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产业项目,发挥集聚效应,避免四面开花。
为构建统一、有序、竞争的土地市场环境,新区成立了土地供应管理委员会,建立了科学规范、民主决策、清正廉洁的土地供应议事规则,《河北雄安新区国有土地使用权供应管理暂行规定》《河北雄安新区关于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用地政策措施》《河北雄安新区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密集出台。
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挂职干部、新区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匡晓宇介绍,结合新区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吸纳先进地区成熟做法,雄安积极探索与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相适应的土地供应模式。
加强统筹谋划,通过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明确土地供应的数量、结构、分布、时序,实施全域分区空间管控,构建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节约集约的发展新格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规划条件前置到用地预审与选址环节,实现用地预审与选址、划拨土地“一表申请、同步办理”,串联改为并联审批,土地供应效率大幅提高。
在雄安新区,灵活多样的多元化土地供应方式,加速了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落户,成功吸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家能源、国家电网等一批高端高新产业落地。
在互联网产业园区,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总投资27.2亿元,将成为雄安新区产业升级重要推动力。据新区规划建设局土地供应专班负责人尹芳介绍,新区对高端高新产业以带产业运营条件挂牌出让的方式精准供地,在出让土地时签订运营监管协议,将项目代配建、投入、产出、税收、节能、环保等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管理。
新区改革发展局负责人表示,中央明确要求新区完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差别化准入制度,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在引入产业时,他们非常注重企业未来税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等因素,不符合条件的低端产业被自动排除在外。这也有利于防止圈地,促进城市集约用地、集聚发展和精明增长。
土地善治,贵在地价均衡。以科学合理的价格达成交易,一块块土地才能成为雄安高质量发展的血液和力量,让雄安更有长期可持续的城市竞争力。
“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宛若围棋中盘,棋盘动静均衡。用地节约集约体现土地利用结构之美,每块土地都有不同使用价值,棋棋子力不同。”据中国土地估价师与土地登记代理人协会副会长杨金元介绍,雄安地价评估从评估规划入手,深入市场调研,探究市场规律,实事求是预测市场变化。
例如,容东片区安置区规模巨大,经营性用地评估充分考虑了安置人口结构、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绿色建筑成本、地下综合管廊的投入等多方面因素。启动区38平方公里的639个用地单元,采取一地一价的评估方式,寻找土地集约利用条件下的收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平衡点,最终得出既灵敏反映市场供需,被不同市场主体接受,同时充分体现国有土地资产的价格尺度。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一次次突破,新区土地供应方式创新之路,也是新区的成长轨迹——
新区首次公开出让的市场化项目——2019年10月10日,挂牌出让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首个以纯租赁方式供应的土地,降低企业用地成本——2019年11月21日,挂牌租赁绿色建筑展示中心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首次采用先租后让方式供地,适应新兴产业技术变革快、投入周期长的特点,同时便于政府后期监管,实现企业和政府双赢——2020年5月11日,挂牌租赁出让城市计算中心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首次采用立体分层供地模式,实现土地多功能复合利用,促进资源利用从平面配置向三维空间配置转变,促进新区节约集约用地——2021年1月完成剧村变电站“1 5 X”配套设施项目供地。
首次采用预申请 挂牌出让模式并成片区供地,避免“流标”风险——2020年9月29日、11月6日,发布容东片区4个地块、雄安站枢纽片区3号地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预申请公告和出让公告。
首次实行经营性用地配建基础设施——2022年4月,在国贸中心TOD项目土地出让中,用项目贷的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大幅减少政府对城市航站楼枢纽、地铁站等市政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压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雄安构建新型住房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制定与住房制度相配套、与开发建设方式相适应的土地供应政策。雄安对安置房创新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妥善解决了安置房可以上市交易的“大产权”问题。政府让利于民,征地拆迁群众的获得感满满。对市场化住宅项目,针对共有产权房、商品房和租赁住房等不同产权结构,混合适用不同的地价比例,实现了以优惠地价助推“租购并举”。
据了解,新区还在作价出资(入股)方式供地、生态用地委托代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意味着,雄安将发挥中国特色土地公有制度的优势,将土地经营的理念从城市向农村,从土地向各类自然资源、全部国土空间拓展,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流转利用和保值增值,全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早在新区成立之初,就有专家建议:“新区的土地经营特征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坚持与城市产业结构相适应,创新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结合新区实际审慎选择土地供应方式。既建立促进形成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又发挥土地公有制的优势,促进自然资源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支持城市基础建设,形成可持续财税模式,促进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
雄安的探索不仅解答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地难题。业内人士认为,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有可能突破偏重经济效益、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转型破题起笔。
按照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与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相适应的土地供应模式。 图为商务服务中心
探索建立与住房制度、开发建设方式相配套的土地供应政策。图为容西片区
雄安的“智”与“治”
实现“全流程网办”、“交房即交证”,便捷高效的不动产登记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图为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办证
↓请上下滑动阅读↓
善智与善治同构,实体之城与数字之城同建,雄安之治为中国之治输出“雄安标准”。
新区之新,要义是创新。据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区聚焦打造体制机制创新高地,为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注入新活力。出台《关于加快实现“五新”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
栽好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雄安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三集中、三到位、三个一”,优化审批流程,大胆容缺审批事项,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做好企业群众的“保姆”、新区的“店小二”,擦亮“雄安服务”品牌。
“听说这批回迁几万人,窗口办房本的人多不多?我年纪大了,排不动队。”“我在外地工作,加上疫情影响近期回不去,能不能办房本?”“我工作忙,白天没时间去大厅办房本,周末能办吗?”……不动产登记是安置房分配的最后环节,关系到群众回迁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据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郭明歌介绍,新区大力推行“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实现“全流程网办”“交房即交证”。同时拓展场景“掌上办”、电子证照即时办、延伸服务就近办、改进作风“上门办”、线下窗口“帮代办”等多种形式,便捷度和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一张全新的审批流程图,让首家注册落户新区的央企——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体验到了兼具速度与温度的“雄安服务”。“开工审批环节大大减少,拿地后6个月内完成了全部前期手续办理,1个月内取得了施工许可证。”该公司负责人由衷点赞这种方式“方便、舒心、高效”。
这是雄安新区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放管服”工作的一个缩影。据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姚旭介绍,为疏解项目落地提前扫清各类不合理的关卡障碍,新区统筹“一会三函”特殊政策和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以“宜证则证、宜函则函、容缺受理、函证结合”为原则,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一会”指召开会议集体审议决策,“三函”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函、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施工意见登记函。新的审批方式下,建设项目开工前由数十个审批事项优化为4个环节,大幅缩短审批时间。
在设计方案审查阶段,雄安新区管委会“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的优势充分展现。
“以往的‘多头申请、多头审批’变为‘只进一扇门,办事不求人’。”据介绍,在雄安,以设计方案审查为核心的规划许可从房屋、市政、管线建设项目扩展到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交通、水利、能源、园林、生态修复等项目,探索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以及“多测合一”。
据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张秋义介绍,2021年4月,雄安率先在河北省正式拉开“多测合一”改革帷幕。此举极大提升了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和测绘服务监管水平,助力了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支撑了8万余户回迁群众顺利安置并领取红彤彤的产权证书。该“多测合一”模式荣获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改革创新实践二等奖”,并入选河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得以在省内及全国复制推广。
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挂职干部、新区规研中心副主任黄庆彬介绍,雄安的“多测合一”改革时代特征鲜明,将新区管理体制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彻底体现了自然资源部提出的“测绘事项优化整合、促进市场公平开放、成果共享互认”等“多测合一”改革核心理念,充分释放了国家、省和新区“放管服”改革红利,引领性和示范性较强。雄安新区的“多测合一”有几个特点:
一是顶层设计方面,同步推进“多测合一”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三位一体建设,实现测绘服务事项统一管理、测绘过程统一规程、测绘数据统一标准、成果共享统一平台的“四统一”,构建涵盖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测绘管理服务新机制,有效消除了行业垄断、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了测绘作业效率,实现了测绘成果在部门间的互认共享和深化应用。
二是创新服务机制,打造了覆盖“全部工程建设项目类型、全部工程建设阶段、全部测绘服务事项”的“三全”测绘管理服务新模式,在全国首次实现全专业、全流程“多测合一”,既利于弥补新区当前机构人员不足的缺陷,又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数据显示,实施“多测合一”改革以来,工程建设项目测绘服务时限平均缩短40%以上,测绘成本平均降低30%以上。
三是成果智能化审查,在保障测绘成果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软件智能化质检代替人工日常审查,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率,同时实现成果问题多来源集中管理及全过程追溯,构建“自动质检 人工审核”的人机交互新模式。
四是探索“图库一体化”数据生产,首创规划竣工成果数据库规范,实现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多元化数据共享,打破以图纸为主的单一化成果应用模式,大大提升“多测合一”成果的数据价值及共享效率。
如今在雄安,“多测合一”成果信息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智慧房屋管理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等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并同步推送至雄安建筑信息模型(BIM)管理平台,用于各阶段审批、联合验收和管理应用,实现了“一测多用”的最佳效应,助推城市治理依托 BIM管理平台向“智”理升级,启动了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
“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新区建设之初,就秉承“三城”建设理念,将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变传统城市建设“七通一平”为智能城市的“八通一平”。
据了解,雄安 BIM平台模式聚焦城市管理的堵点、痛点、难点,构建城市“规建管养用维”全链条管控新规则,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全专业、全流程、全阶段的三维智能审批审查,在国内率先实现覆盖建筑、市政、交通、园林、水利等全专业,规划、设计、施工、竣工全阶段的 BIM审查新模式。这种城市生长全生命周期管理,既高效支撑了新区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发展,又确保从“一张蓝图绘到底”到“一张蓝图干到底”。
地下综合管廊是雄安另一条隐形的智慧“生命线”。目前雄安已建成“干线—支线”两级综合管廊,燃气、供电、通信、排污等管道都被收进综合管廊“大口袋”中,开拓了地下大空间。新区对地上地下空间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协同管理,形成功能复合、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体系,实现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
数字化筑底、智能化驱动,雄安正在成为一座“妙不可言”“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打补丁”式的数字城市建设,雄安正处于创新建设的前沿,不仅考虑物理城市风貌融合,同时考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业内专家认为,依托规划建设 BIM管理平台,雄安新区建立了数字城市框架和标准,开创了数字城市孪生共建新模式,符合其“未来之城”的发展定位。
实行以“一会三函”为代表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放管服”改革,高效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
彻底贯彻自然资源部“多测合一”改革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的体制优势,助力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
雄安的“他”与“她”
做好新区的“店小二”,“雄安服务”成为公众点赞的金字招牌。图为企业群众致谢送锦旗
↓请上下滑动阅读↓
一个群体的影像,也是伟大时代的素描。
5年间,数十万建设者为了同一个梦想,从祖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会集在雄安。他们既建设着雄安的有形之体,更铸就着雄安的精神之魂,那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根本。
“挂职干部是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及兄弟省市输送给雄安新区的宝贵资源财富,为新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新坎说。5年间,一茬茬来自全国自然资源系统的挂职干部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挥洒青春与汗水,以实干作为在雄安画卷上写出优异答卷。
他们是桥梁——
雄安理想不是空洞的,而是实践的。“雄安的诞生充满理想主义情怀。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对每个人都是一次修行。”作为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姚旭在挂职期间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前沿政策措施和创新改革试点项目在雄安落地,在土地管理、审批改革等方面开展多个“第一次”探索,有效服务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为新区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
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深圳经验”成为重要助力。“新区发展需要大量自然资源制度创新与摸索,其中有些问题深圳也曾遇到过,借鉴深圳积累的经验,可以帮助新区少走弯路。”深圳市城市更新局用地处处长魏山挂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期间,通过“老东家”组织数位深圳自然资源领域专家作为“远程智囊团”,为新区遇到的难题贡献深圳智慧。
他们是种子——
雄安理想不是空想的,而是能落地的。“雄安不是一个简单的新区和地名,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来自全国自然资源系统的挂职干部们脚踏实地,在攻坚克难中实现心中的雄安理想和雄安情怀。
很多挂职干部坦言,没想到在雄安挂职比在部机关、比在很多其他地方工作更辛苦、更受磨炼。“在别的城市,土地管理已是一套覆盖批供用补查全链条的完整体系,业务基础扎实,人员队伍稳定。而在横空出世的雄安,很多工作要从最基础开始,用一张白纸绘就最美蓝图。”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金川说。
挂职干部虽然是匆匆过客,但他们甘心做一颗“种子”,建制度、搭平台、带队伍、立规矩,把希望留给雄安的未来。
“万事开头难。”魏山印象最深的是首次出让土地,这在当时被视为新区供地政策的风向标,社会关注度极高。采用什么供应模式,怎样才能既符合中央对新区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又能契合市场期待,促进土地市场发育发展,服务保障新区开发建设?数不清经历了多少个披星戴月的加班夜、多少次方案论证会,出让标书和出让方案审查了一稿又一稿……在多方汇聚智慧、共同努力之下,魏山和团队最终不负众望,圆满完成新区首次公开出让土地。
接下来,他们再接再厉,成功完成首个以纯租赁方式供应的土地、首次采用先租后让方式供地、首次采用立体分层供地、首次采用预申请 挂牌出让模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终于为探索与新区开发建设相适应的土地供应模式积攒了一批“案例库 政策工具箱”。
他们是火把——
雄安理想不是虚无的,而是真实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雄安的代表,我们自己就是雄安。”挂职干部们带头扛重活、打硬仗、当先锋。
团队被点燃。当社会上吐槽“996”工作制时,雄安的自然资源干部听了淡然一笑。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王敬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模式是“早睡早起”——经常加班到凌晨、后半夜,稍微躺躺就起来,洗把脸立刻再开工。
“‘雄安服务’品牌不是嘴上说说,要成为真抓实干的金字招牌。”在新区政务大厅,规划建设局项目审批组负责人王晓旭和伙伴们一起接受了很多办事企业、群众送来的锦旗,那是对他们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褒奖。从之前为管理服务的技术支撑,到驻扎服务第一线与办事企业群众直接面对面,角色的转型让黄庆彬体验到,雄安是难得的干事创业平台、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
桥梁在贯通,种子在发芽,火把在传递。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热土上,自然资源干部们正在成为雄安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他们传承着“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的雄安工作作风,描绘着雄安城市的“成长手册”。
初到雄安,每个挂职干部都看到上一批同事荣获的“雄安建设者荣誉纪念章”上刻着这样一行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离开雄安,自称“雄漂”的他们,心头涌出这样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然而鸟儿已经飞过。
雄安“容”天下,京津“冀”未来。当前,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我们要解放思想,奋发进取,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图源:河北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
记者:李倩
文字编辑:吕苑鹃 赵玲玲
新媒体编辑:陈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