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寿山石田黄的要点(寿山田黄的鉴定)
如何鉴定田黄石?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事情,绝不像有些书籍或网络上的几篇文章写的那样轻松的事情。
田黄石水很深,本身造假者与鉴定者之间的博弈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标准不明确造成的水也不浅,比如说 对于田黄的范畴如何界定的问题,有些所谓的权威机构把田黄石的概念 解读为 【寿山田坑里产的黄色田石】那么问题就来了,坑头田算不算田?硬田算不算田?不开门的或品质不好的田石算不算田? 于是造就鉴定者对于田黄石范畴的定义模糊造成的水也很深,比如有些不太开门的田石,有的鉴定者(所谓权威机构的鉴定专家)仅仅看一两项特征就判断是非,或根据心情,昨天认为是田的今天就不认,像圈子里常提起的笑话-【某位全国知名的鉴定大师乌龙事件】充分说明了这种现象。
更严重的为题是所谓正规机构或许更本就没有标准,就像有北京的机构给很多染色的假田黄出具【田黄石证书】虽然不被石友认可(因为已经证明这些石头是人工染色的)但是好歹有明确的判定依据(如成分-地开石等等)
如下图
还有就是人情世故的作祟,熟人朋友拿过去的往往碍于面子网开一面(这个时候的理论根据就是广义田的概念了)如果是不熟的拿过去那就是标准会高一大截(摇身变为高标准标准守护者)毕竟所谓权威证书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卖上好价的问题。
很多初学者初 盲目迷信证书导致的特殊现象,想必如果玩得久了对田黄石了解深入了就会摆脱对证书的依赖,转而向玩田的本质靠拢。
首先定义一下田黄石的概念:
顾名思义,田黄是田坑里产的高标准的美丽的黄色田石,那么田坑又是什么?田坑是孕育田黄的产地(丛高山边上水坑矿洞开始,向寿山村延伸的溪流冲击平原,坑头溪一直流到与大段溪会合之后就是寿山溪 即上坂是坑头溪流经的地域;中坂是坑头溪和大段溪汇合后流经的地域;下坂则是坑头溪和大段溪汇合后又与大洋溪汇合后流经的地域) 就是说田黄只有在这一地区才会有。
目前田黄石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说法
1)传承说
有些人主张 田黄石在清代已经绝产,故宫里的才是真正的田黄石(或清代传承下来的才是田黄石)但是殊不知,故宫里所谓田黄按目前的主流观点 不一定全是田黄。
这些人会主张,我们必须得以清室故宫及传承下来的老田黄石进行归纳总结,但是这个难度太大,加上故宫的所谓田黄石不一定都是田黄(有的高品质黄芙蓉都当田黄用过)因古代人的学识有限,信息闭塞,能接触田黄的人太少,加上对田黄石的描述及研究不像现在这么深入,再加上田黄石在清代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义(名气很大但是都是帝王贵族及各地非富即贵人群的小众玩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黄石的产地扩展,由清初的 田黄石概念都是指田黄冻,后来慢慢扩大到糯地田等等。
即便到了现在,田黄石的概念一直在演变,所以用现在的田黄石概念去评判古代的(田黄)是极不合理的。古代的田黄我们需要参考和借鉴,仅此而已。
2)特征说
比较主流的学说,说田黄石没有完全绝产,而是产量很少,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最近几十年一直在挖掘田坑里留存的剩余田黄(我们叫做当朝田黄)凡是高标准美丽的黄色田石都应叫田黄。
接下来再普及一下 广义田黄和狭义田黄的概念
田坑里出来的石头中,只有不到1%的石头是田石(田石:高山系独石埋到田坑里带有2次特性并有可能形成田黄的石头)
所有田石中不到1%的石头是广义田黄(广义田黄=狭义田黄 二田(不开门的田) 有色田(白,黑,灰,红,绿) 硬田 杂田等等)
在广义田黄中不到1%的石头才是我们指的狭义田黄(真正的高标准的美丽的田黄)可见狭义田黄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价格非常昂贵是有道理的。
以下是名石社发布的田黄石种类图,望大家参考!
上图为田石
上图为带证二田
狭义田黄的概念是区别于硬田及二田等而来的,主要还是根据品质来区分的,狭义田黄指的就是真正开门的田黄,质地够熟的田黄,是放在哪里都可以配得上(田黄)两字的好田黄。
想鉴定田黄首先要学会识别开门田和开门假田
为了说明什么是开门田,需要谈谈什么叫开门,所谓开门就是【开门见山】的意思,是特征很明显的毫无异议的真东西的意思,开门田黄不管有没有证书,只要是接触过真田黄的石友都能识别出来。
田黄石的鉴定,本身需要一个鉴定依据,这就是就是鉴定标准,现在要讲的这个标准其实就是田黄会所标准。
目前田黄石鉴定非常混乱,好比我们认为田黄石是美女(身材,相貌,皮肤,年龄等符合高标准)但是有些机构直接把田黄当女人(女婴,大妈,奶奶或太胖太瘦,相貌不好,身材不好,但都是女人)这怎么行?
基于以上现状,田黄会所提出会所标准,主要将田黄石根据质地与开门程度分为6个等级
1-3级为带证二田
4-6级为开门田
6级田为最顶级田黄
鉴定田黄一般都是靠经验(眼学-看特征,上手-感受,雕刻-试刀感)为主其它为辅(如仪器鉴定中的比重及成分等)
这里最重要的环节还是眼学,鉴定田黄时第一感觉很重要,这种感觉就是俗称【田黄的宝光】也可叫【田光】
【田光】其实就是在自然光下(或在其它的光)下散发出来的田黄特有的美丽而光泽。
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先打个问号【?】在具备这种感觉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判断~因为这个时候我们要面对以下几个判断因素。
1,硬度如何?
2,田黄的物理特征是否具备?
这里指的【硬度】是我们眼学判断不了的特征(如图片鉴定等),要么是需要求鉴者提供准确的硬度信息,如 是否指甲能划动?是否钥匙能划动?
我们都知道田黄的硬度为2.5-3之间,但是因为我们不具备检验硬度的专业设备,于是一个很简单的检测方式【比指甲硬,比金属软】
不要小看硬度,因为很多石英质石 在外表上很像田黄,尤其是照片上(同样具备类似田光的光泽)
上图为石英
像上图一样,光看照片很难判断出是什么,一般都会认为是田石,这种石英迷惑性很大,手感和田石类似,光泽一样,接触多了就自然有感觉了,于是不知觉地会拿着钥匙或刻刀等刻意划一下看看,如果划得动那就是田石,划不动就是石英了。
上图为 用钥匙划出来的印
给其他求鉴者鉴定时,如果有很硬的感觉时,我们会要求求鉴者提供用钥匙划过后的照片来判断硬度,这种划过的图片中多少能判断出来是否硬度的信息
现在优质的昌化田和优质的老挝田同样具备这种类似于【田光】的光泽,于是在具备光泽的前提下再往下判断,不可草率
接下来就是观察田黄的物理特征
判断田黄石要看 形状,皮,格,丝,质地
田黄的标准形状是 鹅卵形,但是大多数田黄都达不到这种形状,甚至有的田黄都有棱角
所谓的皮就是自然皮,田黄的基本色调为 黄色,所有的颜色(不管是黄色还是别的)都是通过皮渗透进去的(或者是通过皮直接田化过去的)于是天然的田黄都会有皮
这种在田地里滚落后留下坑坑洼洼像人体皮肤一样的 我们叫作【自然皮】
皮有几个种类
按照颜色分为 黄皮,黑皮,白皮,透明皮,双皮(黑白混合等)
按照皮的厚度分为 薄皮,正常皮,厚皮
黄皮和透明皮是最常见的,一般看到的自然皮凡是颜色黄的都是这类的皮,如果皮和肉分界线很清楚那就是黄皮的范畴,如果分得不清那么极有可能是透明皮(一般都是薄皮)
上图为透明皮
透明皮常存在于田黄冻石等(下面再讲)
黑皮指的是 乌鸦皮 ,田黄石滚到黑色淤泥之中久而久之皮的成分和土壤中的黑色物质交换或沁入到田黄中形成的黑皮。
上图为乌鸦皮田黄原石
造假者也会做假的黑皮,但是这种假乌鸦皮较容易判断,
有带黑皮的田石中不一定都是乌鸦皮田黄,有的坑头田也带着乌鸦皮,于是我们在判断是否乌鸦皮田黄石,要仔细观察其肉是不是熟成的,是否达到田黄的要求,切不可把乌鸦皮坑头田当田黄。
白皮俗称【银包金】是田黄石滚到白砂层中久而久之原有的皮脱色而成的,银包金分为 全包银和 半包银,全包银是指 所有的外皮都是白色的肉黄,这种全包银往往都是成熟的田黄,形成年代久远的好田黄
上图为全包银田
半包银是指 只有一半或部分的皮是白色的,这种半包银田就不一定是形成时间久远的好田黄,形成的方式多样 ,品相有高有低
一般造假者利用强酸等进行做皮来冒充银包金,如果是开门假田我们直接枪毙就行了,如果是高仿,那么我们需要仔细观察 皮和肉的过度是否自然(皮是否长在肉中,是否很飘,而且这种脱色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厚度等等来鉴别)
最后要说的是超厚皮银包金,这类的银包金因为形成时间过长,脱色严重形成很厚的白皮(几乎看不到黄肉)这种有可能归为白田一类的,这种白田是田黄变过来的价格自然也不便宜,与田黄一样。
皮太厚的田往往光泽不好,于是显得呆板,皮太厚的很容易判为硬田一类,【硬田=品相不好的,有杂的,缺乏灵度,不好看的田石】这里的硬是田黄石粗的意思,不是硬度硬的意思,硬田的硬度和田黄硬度是一样的。
这里与 是否透光无关【透光-在强光下石头是否流露光线】有的田即便透光也因缺乏灵度或有杂等归为硬田,
硬田一般认为是母矿本身就有瑕疵品质不好,但是有的硬田是优质牛蛋田转变过来的,有时候个头不大的已经彻底田化的牛蛋田,几乎与硬田区分不了。
上图为硬田
在这里想区分田黄和硬田就有难度了,因为哪种程度的灵度算田黄,那种算硬田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也不可能进行准确的分类,于是所谓权威机构就根据心情来判断了,像我本人是只认为开门的好看的狭义田才是真正的田。
传统的理论上讲,田黄石的形成为 高山母矿脱落-坑头-坑头田-上板-中板-下板-锥下板等过程,这些田黄的移动主要以洪水和地层的移动来完成的,但是实际上除了以上传统的形成理论以外,还有可能是坑头溪-寿山溪沿线的掘性石埋到田坑中直接变成田黄【田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田坑中的土壤和寿山溪中的成分有利于这种【田化】过程的形成,有些掘性石在这种强大的环境 中由表皮开始慢慢田化(变黄)渗透到里面,最终全部田化,成为田黄
上图为高山石从外到里田化的过程
这里要区别对待,比如 坑头板和上板的田,一般都是高山母矿脱落之后由坑头溪中的酸性成分和土壤中的黄色物质沁色而成的,但是到了中板及以下(下板,锥下板等)因情况复杂,母矿不一定全是高山,有些是寿山溪沿线的掘性石(如杜陵,房栊岩,甚至是沿着大洋溪带过来的部分牛蛋)
坑头田和田黄之间如何区别?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好的坑头田甚至都认为是田黄,有些坑头田甚至都带有田黄的黄皮,只是肉不是那么熟而已
上图为带黄皮坑头田
除了以上描绘的高品质坑头田,其它低品质坑头田(肉不熟,无皮等等)我们都不认为是田黄,这种坑头田因为形成时间短于是棱角分明,有的甚至有类似于朱砂皮的那种皮,因沁色和田化不充分,往往显得轻浮(不像田黄一样成熟端庄)所谓的权威机构把大量的这一类田石归为田黄,给出田黄证书,我们把这种带田黄证书的但是石头不到田黄的低标准田石为【二田】意思就是比较二的田,【二田】要是没有证书我们都不会认是田黄,当然二田的价格和真正高标准美丽的田黄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上图3个为带权威证书的【二田】
难就难在田黄冻和田黄晶 与这些坑头田冻 坑头田晶的区别,因为大多数此类的田石是没有严格区别的标准,我们一般是以沁色程度及皮的完整程度来判断。
田黄石整体来讲可分为 冻地田和糯地田,顾名思义冻地田里包含 田黄冻和田黄晶,糯地田是不透明的想糯米一样熟成的那种田
上图为糯地田
冻地田和糯地田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玩家更喜欢哪一种罢了
再讲讲怎样用田黄石作品的皮来判断
古代(清代中期之前)田黄石大多都是制印的,那时候的标准就是方章和纽章,于是几乎没有留皮的概念,但是到了清中晚期,随着田黄石资源越来越宝贵,开始构思怎样以最大限度保留田黄石的前提下做印章,于是随形章(开始留皮)出现,到了后来能制印的大材越来越难找,于是把件和摆件成为主流,皮也随之而留,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田黄石大多数都是刻意留皮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损耗,后来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开门(皮作为判断开门与否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判断无皮的田黄时,首先要判断为何去皮?是不是老章?如果是老章包浆如何?是不是做了方章?
上图为清代田黄方章
判断此类无皮田黄时,要看别的特征,如格(红格)和丝(萝卜纹)是否俱在?如果质地没问题,包浆也没问题,光泽没问题,格和丝等特征俱在那么可以判断为田黄石老印章。
但是如果包浆,格和丝等不是很明显,尤其是质地不熟那么可以打问号了(?)
因为要问,为何去皮?是不是因为皮不干净或皮不是田黄的皮所以留皮不如不留?这种除了无皮其它特征都符合要求的可以认定是人为去皮,可以判断为二田一类(不开门的田)
如果无皮,质地也不好,也没有格丝等那么就可以直接判断不是田了(即便外表很像田)
其实判断田黄石的所有前提条件是质地要稳定,怎么判断质地稳定与否呢?就是去油之后是不是容易干燥?皮上起白等
上图为去油干放多日之后的变化,田黄石不干不燥,有些独石容易干燥,因为质地不够缜密,田黄石是质地非常稳定的品种,某些独石上了油之后与田黄石几乎一样,但是一旦脱油,要么起白,要么干裂,要么内爆(脱水引起的内裂)
这种独石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看到其质地稳定性的,于是骗过了不少专家和行家,连权威机构也给这样的独石出田黄证,但是这种独石因为质地不稳定于是上油之后吃色(变暗)脱油之后干裂,于是判断的时候需要注意。
现在来谈谈田黄的格(红格)来判断真伪
所谓红格是田黄石的老裂中进了异物后因田黄石自我融合机制锁定在石头里面的红色的筋,
红格是田黄石很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田黄石都有这一特征,正所谓【无格不成田】,但是也不是绝对的,红格作为老裂其实是田黄的硬伤,如果红格太大田黄本身很容易沿着红格断掉,相反没有红格的田也有,在古代格作为缺陷是去除的,只是现在因为 昌化田和老挝田等异军突起,于是红格这一缺点反而成为鉴别田黄开门与否的优点。
田黄的格都是很直爽的性格,笔直,爽快,不像其它品种石的格弯弯曲曲,别别扭扭,有格的田黄更容易判断,无格的田黄需要查看其它特征(光泽,皮,丝,质地等)有时候也有黑色的格(不全是红格)
下面谈谈丝(萝卜纹)来判断
田黄的丝一般分为 网状的和条状的,田黄的丝越往坑头板靠近越明显,田化程度越高越细小而不明显,
丝(萝卜纹)是判定田黄的很多特征中的其中一种,不是所有的田黄都有丝的,有些田黄因为形成时间太久(如下板田和一部分中板田)或质地太凝腻的原因丝看不清楚,判断是不是田黄有丝当然好,但是即便没有丝也不能直接判断不是田黄,田黄得综合看。
其实丝是高山系的(如高山-鲎箕,荔枝,鸡母窝,坑头等)特征,于是带丝的田黄常见于 坑头田,上板田及部分中板田中,下板田的情况是由于下板田的形成及母矿有点复杂所以无丝田也是正常的。 有些顶级的田黄冻也是没有丝的,丝主要是2种,一种是原生母矿自带的丝(高山的丝)一般常见于 坑头田,上板田的部分中板田, 另一种是后期与皮一起生成的-就是皮长出来的时候一起生成的,这种丝一般与皮共生,很细小
现在谈谈手感及刀感
有时候田黄石光看不行,不仅要上手看,还要上手摸(手感)这时候主要判断抚摸时的光滑度及压手感,因现在成才的大田少(30克以上)于是压手感不是很强烈,不过这需要刻意练习,上手多了就自然有感觉了
刀感是指用刻刀进行小范围的雕刻,来试试刀感如何,这些属于专业领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