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释义(越原始越深刻)
洹河,古称洹水,又名安阳河,是安阳境内一条古老而重要的河流。洹河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林滤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林州市、安阳县、安阳市区、内黄县,在内黄石盘屯乡赵庄南(范阳口)注入卫河。干流全长164公里,流域面积195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粉红江、金线河、珠泉河等,源泉有小南海泉、珍珠泉等。洹河有一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曲折流急,特别是流经殷墟的时候,来了个大转弯!
洹河浇灌着安阳大片丰腴富饶的土地,哺育着安阳儿女的成长,也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25000年以前,先民“小南海人”就繁衍生息在洹河岸边;公元前1388年,商王盘庚迁殷,在洹水两岸正式建都,殷商在此8代12王254年,演绎出厚重而悠久的殷商文明。
战国时期,苏秦掌六国相印于洹水之上,如今柴库村村西尚有拜相台遗址。
秦朝末年,秦将章邯与项羽结盟于“洹水南殷墟上”。
西晋安阳县于洹水南安阳城。唐代废魏郡复置“相州”,州治设安阳。
清末,袁世凯择居安阳洹上村,曾“垂钓洹水之上”,对策划终结末代清王朝起过重要作用。
洹河(安阳河)
(111)河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许慎未见过甲骨文“河”,故误解其为“从水,可声”的形声字。从甲骨文看,这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唐汉先生认为:左为表示河流的“水”,右边是殷商国都(殷墟)旁边洹河河道的象形描摹,甲骨卜辞用为洹河之称,初文特指洹河:
金文在河道之形的下边增加一个“口”,表示声响很大的河流如渭河、黄河,“河”古音读作“huo”(与“活”同一音系),发声源自河水流动时的拟音,同时,也顺应向形声字的过渡。“河”字引申后,又表示一般意义上流经平地的河流(江则有山中穿通而过义)。
金文“河”
其实,甲骨文“河”有几种字形:
上图最后一个字形,倒也像是形声字,左边是“水”表示河流,右边是“何(荷)”,画一个人,肩上扛着兵戈或挑着担子。“何(荷)”表注读音,古音也读作“huo”:
由于金文中,洹河河道之形加上一“口”,极易错看为“可”,不过以“可”的含义来描述奔腾的大河并不妥帖(“可”构形源自手护嘴巴时的低声咳嗽或交谈)。 至小篆时,“河”就正式变成从水从可了:
小篆“河”
之后的隶书、楷书皆从水从可:
隶书“河”
楷书“河”
由上分析,可知“河”的本义:初文指古洹河,引申为声响很大的河流如渭河、黄河,再引申为一般意义上流经平地的河流。
衍生含义:
延伸了解:
河清海晏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在世界上含沙量较大的几条著名河流中,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每立方米含沙1公斤,埃及的尼罗河是1.62公斤,中亚地区的阿姆河是2.3公斤,而黄河每立方米水中泥沙的含量竟高达37.6公斤。真正是舀一碗黄河水,半碗泥沙!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上游水是清的,但在它流经黄土高原之后,河水就开始由清变浑浊了。黄河流域大约70%的面积为黄土高原,其表层覆盖着数十米至数百米的黄土层,土质疏松,抗冲能力低,遇水极易崩解。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虽然只有400~500毫米,但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地质和气候特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黄河多泥沙的根源。
每年,由黄河带到下游去的泥沙就有16亿吨之多,除其中的约12亿吨被送入渤海外,其余的约4亿吨都淤积在下游河道里,使河床不断加高,平均每年升高约10厘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都高出两岸地面4~5米,有的地方,甚至高出10米以上。在河南开封附近,黄河河床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黄河好像悬在空中一样,所以,人们又把黄河的下游河段称为“悬河”。
黄河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大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其中重大改道5次,影响北达天津、侵袭海河水系,南抵江淮、侵袭淮河水系,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患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由于黄河难以治理,人们才有了“河清海晏”的理想,才有了“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
黄河,壶口瀑布
其他汉字解释:
江 、 安 、 藏 、 道 、 公 、 观 、 民 、 年 、 丰 、 富 、 明 、 齐 、 全 、 圣 、 史 、 田 、 望 、 性 ......
航拍黄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