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正制的原因(浅论魏晋时期的)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当时曹丕已经认识到了豪门世族是保证他能够稳固皇位和维持天下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尚书陈群的建议之下,他们制订了一套影响后世四百年的官员选拔标志“九品中正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正制的原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正制的原因(浅论魏晋时期的)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正制的原因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当时曹丕已经认识到了豪门世族是保证他能够稳固皇位和维持天下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尚书陈群的建议之下,他们制订了一套影响后世四百年的官员选拔标志“九品中正制”。

由于汉末以来,宦官乱政的状况屡禁不止,当时朝廷的选拔官员的“察举制”已经濒临崩溃,这套制度逐渐为门阀和世族所操控,成为他们为自己谋私的工具。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各自为战,这套官员的选拔制度在当时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了。

鉴于此等情况,魏武帝曹操为了恢复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了自己的统治,曹操自己也制定了一套选拔官员的标准,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才是举”。这套选拔制度摈弃了察举制的缺点,也为曹操集团当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此举极大的压制了当时豪门世族的势力。

可是凡事有两面性,虽然“唯才是举”的确有不少的优点,可是其缺点也有不少。既然是“唯才是举”,那么最注重的自然就是“才”了,但是与之相反的对道德等方面曹操没有过多的关注,当然这也是按当时的形势所做的权宜之计。

因为在曹操看来“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在太平身上需要一个治世能臣,因此应该关注的是他的德行。但是时值乱世,他的才华应该不应该被儒家的德行标准所束缚住。所以其实你看曹操的帐下其实也有不少生活不检点的人以及德行有亏的人。

曹操的“唯才是举”有效的遏制了世家的崛起,但是曹丕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其父曹操的雄才大略,为了稳固皇位,他选择向世家妥协。“九品中正制”因而产生。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曹丕因为是靠着世家的帮助能够顺利的篡位,因此他清晰的认识到了维护世家的利益非常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因此尚书令陈群结合了当时的情况和“察举制”以及“唯才是举”中的一些优点草创而成了“九品中正制”。

虽然“九品中正制”的后来为世人所诟病,但是结合当时的形势来看,他的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

1.结束了汉末以来选拔制度崩溃的情况,制订了一套完善的影响后世四百年的官员选拔制度,由于当时“九品制”的出现,曹魏一时间吏治澄清。

2.这套制度当时为安抚世家方面也收到了奇效,因此可以说这套制度也是因时制宜。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也渐渐的开始暴露出来了。到了西晋初期,许多的有识之士和正直官员开始纷纷上疏司马炎,希望晋武帝可以重视这件事。

这其中诸如卫瓘、段灼、李重、刘颂等人都纷纷痛斥其中的弊端,而刘毅对这项制度的认知堪称是最全面的,在《晋书.刘毅传》之中痛陈九品中正制的八个弊端,希望晋武帝加以重视。

可惜“九品中正制”乃是世家安身立命之法,因此反对之声虽然也有,可是最后为了维护世家的利益,晋武帝也是不了了之。

那么“九品中正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弊端呢,会让这么多人开始质疑它?今天我们就根据《刘毅传》中的几点来进行简短的叙述:

中正官有私心,因此不能公平公正

说到“九品中正制”其中有一个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特殊的职位:中正官。

什么是中正官呢,就是对当时的所有希望上进的士子们做一个点评,然后依据他们的才华、品行和家世做一个点评,然后给他品评等级,等中正官评完之后再上报朝廷,也就是说中正官决定着你的命运。

1.中正官权力太大,却缺乏约束他的制度

中正官起到的是决定一个人前程的作用,因此他的品级也可谓是相当高,权利也可谓是相当大的。

但是中正官权力是很高,但是与之对应的却没有一套相应的措施来制约他,所以以至于他可以一言就断定人的前程。

若想往上爬,就必须和中正结交,如果得罪了中正。那么不好意思,你的未来的路就可想而知了。

《晋书.刘卞传》中就曾记载:刘卞就因为和中正属官一言不合,他就受到了降品级的处置。由此可见其实品级定为多少全看中正的心意,他心情好了,给你品级定的高点,从此你就步入豪门,你一言不合惹他不高兴了,那么可想而知以后你再进一步也就更难了。

中正定完品级之后虽然要交三司审理,但是那都是虚的,中正官都是豪门贵族的人,那么审不审查又有何意义呢?

因此,这也是“九品中正制”其中的很大的一个弊端。

2.中正官徇私舞弊

本来中正官这个职位是应该本着秉公执法的态度去品评士子们的。但是中正官也是人,他们也是有私心的,最严重的是中正官发展到后期这个职位都是由朝廷之中的世家大族所把持着,因此这就造成了朝廷在选拔官员之时往往不能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对所有的人进行一个合适的点评。

刘毅在他上奏给司马炎的表奏中就指出:“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备随爱憎”。这一段话充分的说明了中正官在选拔官员的态度上究竟有多大的水分,本该有着公平公正的态度的中正官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益往往不顾那个人的才华进行一个合理的分配,因此这就造成了寒门士子和世家豪门之间的差距。

一个寒门子弟有时候就算立了特大功勋也不能得到奖赏,而出身豪门贵族的世家子弟可以凭借祖上的余荫不需要经过多少努力就可以获取很高的爵位,这对于许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3.中正官不求实际,不能对所有人物尽其用

当时的中正官对一个人的考核参考的是汉代“察举制”一样的考核标准,就是看你在当地的影响力和邻里之间的评价。

当时中正官一人都是身兼一郡或者数郡的,因此对于每一个想要进入仕途的人都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是因为他所听到的流言蜚语就决定了他的品行,他听到的是好的,那么这个人就是好的,反而则如此。

仅仅凭借邻里间的流言蜚语,仅仅几句话可以说就对一个人进行了一个点评,而不管其人物的真实能力究竟为何?这就往往也造成了所评定的人往往和现实差异很大,造成了那种名不符实的现象。

4.只看家世,不按能力来品评

刘毅认为对一个人进行品评首先要品评的是他的才干和品德其次在品评家世,而现在的中正官却反而本末倒置。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有家世的人放到较高的位置,但是这个举动却不能做到为朝廷选拔制度的作用。

依照品级来选取人并不是说这个人有很强的才干,而是他的家世雄厚;而按照个人能力来品评的话,却因为家世的原因又不能够身居高位,因此这种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做法。

而且中正官对于和自己关系不亲近的人往往会吹毛求疵,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但是他们却没有想过或许这个人不能在这个岗位上发挥他的最大作用,但是到了另一个岗位却可以发挥其作用。

因此上述几点,是刘毅认为中正官的危害,因为不能公平公正,所以不能有效的起到为朝廷招揽人才的作用。

社会风气的败坏,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现象严重

中正官既然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因此自然会有各种人来巴结他,这在主观上就会让中正官不能对品评者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判断。

而且中正官的权利很大,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所以久而久之中正官受贿现象一直会发生。

而与之相对的,被品评者为了不让自己在品评之时的品级过低,因此善于钻研者此时就会投机取巧的另寻他径希望最后能够在朝廷入仕之时有一个很好的品级,因此“九品中正制”在后期之时也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贪污受贿”的社会风气。

另外可能在某些事情上你明明具有很高的功劳却在品评品级之时却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奖赏,或许有人会选择息事宁人。但是也有不甘心之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品级开始向朝廷里的那些豪门贵族开始靠拢,这种情况无疑是一种结党营私的表现。

其实在古代,结党这种事情并不多见。可是结党是要为什么而结党?有些人结党单纯是为了政见上不和而结党,双方的初心也是希望国家能够变得更好而导致的政见不和。

可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结党往往是最要命的,东汉宦官和士子的斗争,唐朝的牛李党争等结党营私的现象打垮了汉朝和唐朝。

为了往上爬获得更高的品级,走向权利中枢。的品级低人的向品级高的人开始靠拢,这种结党营私的现象无疑会败坏整个的社会风气,对上使朝廷的考核名存实亡,对下帮助了不务实际、拉帮结派的人。

所以中正官的不公平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因此刘毅就在此项书中写到“虽为九品,实为八损”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其实是弊大于利,并希望当权者得到重视,可以因时制宜的修改法度乃至废除“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续,历史的倒退

其实陈群一开始设立“九品中正制”之时,是希望这个制度起到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而不是沦为世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由于中央豪门势力的手伸的越来越长,最终成为了豪门贵族维护自己权利的工具。

其实“九品中正制”到后期已经和“世卿世禄制”有异曲同工的功效了,不管承认不承认,这都是历史在倒退。当年商鞅和吴起看到了“世卿世禄制”的危害,为了消灭这些啃食国家的蛀虫,他们大力的进行变法。最终秦国确立了“军功爵制”彻底的取代了“世卿世禄制”的实行,而九品中正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这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什么。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一种制度存在了这么长时间比然有其价值,在我看来“九品中正制”中最有利的无疑是豪门贵族,因为这是他们维护自己家族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但是对真正有才华的人来说这无疑又是一道门槛。

因此后来想要跨过“上品无寒门”这道门槛,唯有参军一途,两晋的军制某种意义上承接的是秦汉的,只要立了特大功勋,他的封赏不可谓不丰厚,这是当时寒门子弟唯一的方法。

但是真正能够靠参军而跨入寒门步伐的在那个时代也并不多见,仅仅能见的唯有刘牢之和刘裕几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