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运气好(卡塞尔策展人联名抗议)
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即将落幕,近日,策展团队发表公开联名信,拒绝咨询委员会取消电影放映的要求。此举得到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以及百余位参展者的支持。
在纽约,策展人坎迪斯·霍普金斯获2022年独立策展人国际联盟利奥奖;在中国香港,艺术家薛松近作展“非常道”揭幕;在京沪两地,艺术家李怒、西班牙摄影艺术家山地的展览也已开启。《澎湃新闻·艺术评论》(thepaper)“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队
发表联名信,拒绝咨询委员会取消电影放映要求
ruangrupa成员合影。 图片来源: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官方
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统称为米仓团体(lumbung community)的第15届文献展参展成员和艺术总监ruangrupa于9月10日发表公开联名信,宣布他们“绝对拒绝”接受由文献展股东任命的咨询委员会的初步调查结果:该委员会要求立即取消“颠覆影像小组”在第十五届文献展上的“东京胶片”电影放映活动。米仓团体表示,咨询委员会的报告“标志着恶性审查结构中的种族主义转向”,并谴责委员会的建议是“恶意的审查行为”。共有100多位艺术家、团体和组织在公开信上签名。
米仓团体这篇题为“我们愤怒,我们悲伤,我们疲惫,我们团结”的声明同时在文献展专属网站和e-flux网站上发表。此前不久,由文献展的股东和监督委员会为调查本届文献展反犹主义指控组建的“科学咨询小组”发布了一篇非常简略的初步调查建议(只有德语,没有英语,这并不符合该组织新闻稿的常规双语形式),他们认为“最紧急的任务”是“停止由‘颠覆影像小组’以‘东京胶片电影节’的名义放映的60年代至80年代亲巴勒斯坦宣传影片”。“东京胶片电影节”是由来自拉马拉和布鲁塞尔的团体“颠覆影像小组”组织的放映活动,文献展将其描述为“放映最新修复的影片的电影活动”,揭示了“日本和巴勒斯坦之间被忽视的、未被记录的反帝国主义团结”。咨询小组认为,这些作品“充满反犹主义和反犹太复国主义内容”,并称电影相关评论“通过不加批判的讨论合法化原始材料中对以色列的仇恨以及对恐怖主义的美化”。该咨询小组还认为这些由日本导演、前日本赤军(与巴勒斯坦解放人民阵线有关联)成员足立正生收集的影片“与已经被撤下的稻米之牙作品《人民的正义》相比,其潜在的煽动性更加危险”。
稻米之牙的争议作品《人民的正义》被拆除后的弗里德里希广场。 图片:冯优
米仓团体在声明中提到了他们看到的一份更具体的报告,其中委员会称此届文献展的“策展和组织结构环境允许反犹太复国主义、反犹主义和反以色列的情绪盛行”。米仓团体转而质疑咨询委员会所使用的IHRA(国际大屠杀纪念联盟)对反犹主义的定义,表示“该定义导致对以色列的批评和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批评与反犹太主义混为一谈”,从而“回避了定义术语的严肃任务……在转喻法的模糊性中抹去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米仓团体的信称该委员会“压迫性、伪科学的方法……是将德国历史和罪恶感转换和投射到巴勒斯坦与其他反殖民斗争中去。”
与此同时,由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德国策展人乌特·梅塔·鲍尔、艺术家阿玛·坎瓦(amar kanwar)等八人组成的“寻找委员会”(The Finding Committee)对ruangrupa和米仓团体最近的声明表示支持,认为“媒体和政客对整个文献展团队施加的压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在两天前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该委员会写道,“我们既反对反犹主义毒药,也反对其目前的工具化……我们拥护第15届文献展的多元性,以及首次听到来自世界各地如此丰富的艺术声音的可能性。”
据Artnet报道,作为有唯一决定权的15届文献展艺术指导,ruangrupa拒绝接受取消“颠覆影像小组”放映的建议。目前该小组在Hübner-Areal场地的展示仍在进行中。第15届文献展将于9月25日结束100天的展期。
纽约|策展人坎迪斯·霍普金斯
获2022年独立策展人国际联盟利奥奖
坎迪斯·霍普金斯 图片:Thatcher Keats.
总部位于纽约的非营利性组织独立策展人国际联盟宣布,坎迪斯·霍普金斯(Candice Hopkins)获得2022年利奥奖。霍普金斯是卡克罗斯/塔吉什第一民族(Carcross/Tagish First Nation)公民,是纽约塔卡尼克(Taghkanic)的Forge Project的首任总监和首席策展人。Forge Project是成立于2021年由原住民主导的项目,重点关注“原住民艺术、去殖民化教育,以及支持文化、食品安全和土地正义方面的领导者”。她将与美国印第安人社区之家共同分享这一奖项,后者是位于纽约的一间非营利组织,为生活在纽约地区的美国原住民提供援助,并经营展览空间AICH画廊。
霍普金斯因提升原住民艺术家的知名度而为人所知。她是2019年首届多伦多艺术双年展和今年举行的第二届展览的高级策展人。她曾担任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加拿大馆和2017年第14届文献展的策展团队成员。霍普金斯还参与策划了一些以原住民艺术家为中心的开创性群展,包括为ICI举办的“探查:五部分的展览”,该展览自2019年开幕以来已在七个场地巡回展出,以及2013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国家美术馆举办的“点燃:国际原住民艺术”。
利奥奖以艺术经销商利奥·卡斯泰利的名字命名,用于表彰对当代艺术领域有特殊贡献的人。过去的获奖者包括画廊家玛丽安·古德曼、洛杉矶郡美术馆馆长迈克尔·高文、导演史蒂夫·麦奎因等。(整理/畹町)
中国香港|艺术家薛松
近作展“非常道”香港揭幕
薛松
近日,艺术家薛松的展览“非常道——薛松近作展”在中国香港季丰轩举办,展出薛松逾二十幅由2019年起创作的“法自然”系列拼贴作品。
薛松的作品从火中诞生,透过作品中图像的毁灭与再生,在创作中思考着“自然之道”。他从自然中发现和提取图像,以造诣精湛,掌控纯熟的拼贴手段解构重组图像。作品主题摒弃了所有可辨识的文化符号或历史叙事,取而代之对自然、四季、节气等的抽象表现,以至一种生命轮回不息的意象。远观隐约可见水、火、叶脉、大理石和冰裂等意象及抽象的形式美。近看细察其标志性的现成图像文本拼贴。微观与宏观的矛盾,图像与内容的冲突,在画面上不断地制造出疏离和变异的戏剧化效果。
最新个展呈现薛松近年在创作的开悟及突破:从图像叙事方式转到抽象形式,见证他对自然之道、物我关系的反复思考,以及于艺术之道的追求。
个展现场
个展现场
薛松于1965年出生于中国安徽,其成长阶段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剧变时代,社会急速现代化,经济转型,物质主义兴起,挑战传统美学的现代艺术运动如火如荼。身处纷繁的上海,薛松具有六十年代出生一代的文化特征: 对历史深刻反思、强烈时代感知、个人艺术追求,透过创作观照社会,建立独特面貌同时,与同代艺术家一起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0月15日。(文/畹町)
上海|西班牙摄影艺术家山地
摄影书法联展来到了塞万提斯图书馆
山地(Santiago Barrio)
9月15日,“反者道之动”摄影书法联展在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开展,展览由西班牙摄影艺术家山地(Santiago Barrio)的摄影作品和徐康岩(字蜕山)的书法作品组成,呈现传世经典《道德经》中的深奥哲思。
山地的摄影作品
山地于1970年在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出生。在二十余年的欧洲摄影生涯中,他曾与世界知名杂志《VOGUE》、《TIME》、《ELLE》、法国《世界报》等长期合作, 还曾为西班牙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世界报》《国家报》和《阿贝赛报》供稿。他拍摄过的人物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最顶尖的艺术创意人群,包括著名设计师、艺术家和欧洲顶级奢侈品牌的领军人物。少年时期的武术培训经历让山地一直欣赏中华文化,道家思想更是极大地启发了他的艺术创作。2012年起,山地开始在北京生活和创作。
展览主题“反者道之动”出自《道德经》第40章。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道德经》阐释着自然、社会运行的总规律,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格言,引导读者走向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生。对于山地而言,这些写于2000多年前抽象又富含深意的文字,恰好为他的摄影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时而神秘而深邃,有时又无比清晰和透彻,这位古代先贤的精彩论述在他的镜头中借由寻常的生活物品以不寻常的陈列方式表达出来。山地以艺术辩证的方法,向观者提供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对《道德经》的视觉解读。
山地在展览上回忆自己16岁时第一次读到《道德经》的情景,“我看到的第一感觉就是‘天书’,完全无法领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且读过不同译本的《道德经》,慢慢感觉到有些东西已经在你心里了,你知道自己不一样了。西班牙人很难理解‘无为’‘无不为’这些中国传统思想。我有一张摄影作品,是一尊大佛,眼睛上贴了一扇中式窗户,这是为了告诉大家,通过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用摄影来表达《道德经》是一种对撞,也是另一种诠释。山地说:“影像是非常西方的,我们的风格很直接、有棱角、有力量,这是我的美学教育基础。而中国艺术是另一种,像丝绸,像水,所以彼此可以互补。这场摄影与书法、图像艺术与符号艺术之间的对话,希望能让大众重新燃起对于这本经典的认知和关注,感受我们与世间万物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作品也是一条传递老子智慧的新通道,在妙不可言的‘道’,看清自己的本真映像。”(文/徐明徽)
北京|艺术家李怒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李怒
9月17日,艺术家李怒个展“流沙即磐石”于今日美术馆呈现。展览共包含艺术家李怒的20多件作品,除《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创作于2019年,其余都是新作,涉及雕塑、装置、影像、绘画等多重媒介,其中的文本装置“What’s the date today?”(今夕是何年)展示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的东侧外墙。
李怒的创作植根于日常,以自我经历和主观感受为媒介,表现对大环境的普遍性感知、个体的情绪波动和群体在宏观社会演变中的精神状态。
李怒 《死亡是唯一的出口 》
文本装置 《What’s the Date Today?》
李怒有在欧洲曾经的学习与游历,这促成了他对于地缘、边界或差异性的持久关注和表达,也为他在聚焦本土议题时提供了参照系。有别于前代艺术家大量使用中国元素和符号的做法,李怒对现实处境的回应充溢着想象力和跨文化的征引,有时,会呈现为冲突感的现场,有时,思考又会落实到貌似轻悄的表达中,而他对于艺术的转化逻辑与价值有着清晰的认知:“作品的意义建立在对某些事件的思考上,而非这些事件本身”。
“流沙即磐石”出自阿根廷诗人、作家博尔赫斯初版于1969年的一本诗集,原文这样写道:“没有什么建于磐石,/一切皆在流沙之上。/但我们的责任就是建造,仿佛流沙就是磐石……”,这些诗行始终镌刻在李怒的记忆深处,并且被他用作了本次展览的标题,所要传达的是:一粒流沙般的个体应该成为磐石般坚韧的存在。(文/高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