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古诗(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赏读与溯源)

虽说日月同辉,但中国人似乎对月亮更为偏爱一些。在我们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记载着无数跟月亮有关的诗词作品。这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白的《静夜思》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青草》等等。

讲解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古诗(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赏读与溯源)(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张若虚以汹涌澎湃的大潮为衬,用一轮明月纵横时空,其意境广阔,气势雄健。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则用床前这一片月光,让故乡长驻人们心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清冷的月光经过苏轼的笔触,平添几许暖意。

这些诗词毋须质疑都是传世经典,然而,读过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之后,我才发现其似乎更耐读、也更富意境和美感。

从整体语境赏读《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篇就是如此雄浑阔大,仿佛用这一句话就涵盖了宇宙人生,所有的情怀思念都被大海上那轮涌浪而出的明月浸润包容。此时此刻,即便远隔天涯,却也是明月永在,真情永恒。

《望月怀远》这首诗不仅首联绝美,其整首诗也堪称不朽: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一轮明月从海面升起,天涯之远的游子,此时此刻和我一样共浴月色。情思难禁,彻夜无眠,索性把灯烛吹灭,让月光洒满整个空间。不知不觉间,寒气和着夜露把身上披着的衣裳都打湿了。多想掬一把月光,连着这无尽思念一起送给你,然而却远锦书难寄,还是歇下吧。也许,在这美好的月光里做个美梦,你我就能相见了……

这首诗,大气中极尽缠绵,婉约中又不失豪放,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讲解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古诗(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赏读与溯源)(2)

在《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一书中,钱先生曾说,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诗词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喜欢肢解作品,逐字逐句,认为这样才能深入和深刻,整体阅读的意识不强。王建平先生在《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进一步指出:

“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这其中的“上下文”,人们一般称之为内部语境, 而“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则是指外部语境。一般来说,外部语境既指社会性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也指作者的思想、职业、处境、心情等因素。欣赏古代诗词,我们就需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语境。

无论是把握外部语境还是内部语境,我们首先要建立指向全文、指向主题的情感系统,而不是词汇。因为没有主题和情感牵线的词汇就如同缺少红线而散落一地的珍珠。

在《望月怀远》这首诗中,“海上生明月”为我之所见,由己及彼,想到远在天涯的她(他) 。以己之“怨遥夜”、“起相思”推及对方,用行动描写来抒发思念之情,紧扣诗题“望月怀远”。后四句承第四句而来,以一方具体的行动展示“竟夕起相思”的情态,从而突出诗眼“怨”。末句“还寐梦佳期”展望梦中相会,又以双方境遇告终。起于相思,归于寻梦,造境博大雄沉。

望月怀远诗的源头与发展

任何一个传统主题的追根溯源,我们都应该从思想内容着手。个人认为,最早的望月怀远诗应是秦嘉的四言《赠妇诗》:

“暧暧白日, 引曜西倾。啾啾鸡雀, 群飞赴楹。皎皎明月, 煌煌列星。严霜凄怆, 飞雪覆庭。寂寂独居, 寥寥空室。飘飘帏帐, 荧荧华烛。尔不是居, 帏帐何施?尔不是照, 华烛何为?”

秦嘉是东汉桓帝时陇西人,赴京城任职,妻徐淑因病居家,不得随行。于是写下五言《赠妇诗三首》以表达内心情感。我们引用的这首《赠妇诗》,意象繁多,星月对举。虽然其明月意象份量不多,但还是可以视为望月怀远诗的开端。

到了东汉末年,伴随着五言诗的成熟,望月怀远诗也渐趋成型。并涌现许多名篇名句,对后世的月夜怀远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写游子思归的: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又如写两地相思的:

《李陵赠苏武诗》:“晨风鸣北林, 熠耀东南飞。愿言所相思, 日暮不垂帏。明月照高楼, 想见余光辉……”

此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望月怀远诗的创作也时有佳思妙想,为日后唐代望月怀远诗的繁盛打下了基础。

如:

曹丕《杂诗》:“……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 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 绵绵思故乡……”

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 悲叹有余哀……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

这些作品当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南朝谢庄《月赋》,其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句对后世望月怀远诗的创作影响最为明显,为后世托月寄情的思维定势和表现方法作出突破性的贡献,并且生发了‘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和‘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等许多名句。

讲解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古诗(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赏读与溯源)(3)

唐代望月怀远诗的内容与思想

唐代望月怀远诗的数量非常之多,其内容主要包括思亲、思乡和思友三方面。

望月思亲诗从大体来看又可分为思妇念远和游子思亲两种情况,前者的数量又远远多于后者。实际上,我们认为思妇念远诗就是男性诗人的代言诗,如沈如筠《闺怨》:

“雁尽书难寄, 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 流照伏波营。”

望月思乡诗中名气最大的自然是李白的《静夜思》。而思乡又往往和思亲交织在一起,如白居易的:

《自河南经乱, 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 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 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为什么望月怀远诗在唐代能够大行其道呢?

个人以为,除了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之外,还因为望月怀远诗的内容是包含在当时思想体系所提倡的“伦常”范围之内。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述:

“圣人有忧之, 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作为先秦至汉代的儒家诗论总结,《诗大序》也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

“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

这些使得历代文人在创作时,就将抒写人之常情与维护伦理道德自然地结合到一起。所以,初盛唐时期,几乎看不到恋情诗。正如《孟子·滕文公下》所宣称的: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另一方面来看,初盛唐诗坛标举汉魏风骨,对六朝时期的淫靡文风痛加批判。如李白《感兴六首》中就说过:“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而且,

“中国文学批评历来重视文学作品的伦理道德内容, 文论中源远流长的‘贞’、‘淫’之辩就是重伦理批评的一种反映。”

这些原因使得文人很少创作恋情诗,而符合儒家伦常的望月怀远诗自然而然就受人追捧。

月亮作为一种颇具意象的载体,它唤起了人们的空间意识和历史意识,对过去未来的人生喟叹触动人心。

讲解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古诗(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赏读与溯源)(4)

虽然“月”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自从它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之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介蕴不尽的象征喻指。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尽相同,从而使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包含了不同思想内涵。自唐往后,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成了永恒的主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