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朱跃文唱道情(道情声声话传承)

明媚春光中,记者在浙江省金华市上了一堂金华道情初级培训课,授课老师是金华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顺根和他的儿子朱跃文,父子俩认真细致地为20名学员传授着金华道情技艺。

“今天是第四堂课,我们还在练基本功拍节拍,师傅说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学员胡大姐说,“我们都是金华道情的爱好者,平常都会练习,但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师傅说下节课就可以教唱了。”

一只竹筒、两片简板,敲打出“唧嘭、唧嘭、唧唧嘭”的清脆渔鼓伴奏声,随之道情说唱声响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熟悉的旋律,细品又有些不同。“这是用独具金华乡韵的道情演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然是有区别的。”演唱者、金华市金东区道情传承人朱跃文为记者解惑。

金华朱跃文唱道情(道情声声话传承)(1)

▲ 金华道情传承人朱跃文(左)联合金华市婺城区城东派出所演唱防诈小知识(骆蔓 图)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根据《中国道情艺术概论》,浙江道情源远流长,自宋室南迁,武林成了南宋的国都,不愿屈从金人统治的人纷纷南逃,问世不久的道情鼓子词,便随着这些人的足迹在南国安家落户。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华道情在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视以及众多艺人的努力下,至今传唱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如今已成为农村文化礼堂的一道流动文化景观。

去年4月底,朱跃文参加了为期5天的“学党史、唱道情、感党恩”金华市曲艺传承人研培活动暨第五届金华道情论坛。其间,近30名学员用道情学唱了由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周鸣岐改编的5首红色歌曲。“我是听着父亲的道情长大的,用道情演唱经典红色歌曲,特别亲切,也特别有意义。”朱跃文说,“那次培训结束后,我就在父亲的鼓励下着手在市区开办金华道情初级培训班,并于去年6月19日正式开课,每周1节课,每期10节课,现在是第四期培训班授课中。”

同时,朱跃文还在金华市光南中学成立了金华道情“朱跃文(大师)光南中学工作室”,每周一次给光南中学的学生授课。“每当面对学生求知欲满满的眼神,我就不由自主地会想起当年的自己。”朱跃文介绍,13岁那年他开始跟父亲唱道情,19岁时,青春叛逆期的他选择外出打工,为此和道情“分道扬镳”。“那时闯荡到上海做面料生意,在上海待了十来年后回到义乌。前几年喜欢上唱歌,在舞台上演出时,竟然和父亲的徒弟同台表演。看着他们唱道情,有那么多乡亲喜欢听,渐渐明白了这是因为乡音乡情产生的情感共鸣。”于是,朱跃文回到老家金东区,接过父亲的衣钵,再次踏上道情传承之路。

“金华火腿香喷喷/双龙风光响当当/东阳木雕工艺好/横店文化不得了/永康古称郦州城/五金之都美名扬/青山绿水美家园/天然氧吧出磐安……”一曲金华道情《金华是个好地方》,让记者感受到了金华的绿水青山、迷人风光和八婺大地上的一道道文化盛宴。

朱跃文说:“《金华是个好地方》是我2019年上半年创作的,把金华的地方风景、名人、特产用道情唱出来,通俗易懂又让人听后难忘,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父亲听后也觉得耳目一新。”

2021年11月,朱跃文还在金东区岭下朱镇开了一家名叫坡阳书堂的茶楼,每逢农历三、六、九镇上开集市,坡阳书堂就免费开放,他和父亲还有学生一起为当地百姓演唱道情(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停)。“道情是乡音,从小就爱听,用这样的方式为当地百姓服务,自己也深受鼓舞。”朱跃文说,在热闹的传唱声里,话乡音、叙乡情、解乡愁,其乐无穷。

朱跃文的父亲朱顺根自幼从事道情演出。今年81岁的朱顺根告诉记者:“我从15岁开始唱道情至今,是越唱越想唱,越唱越有劲,唱道情就是最开心的事情。”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好金华道情。他认为,传承是必须的,创新也是顺应时代要求。如今,他的徒弟相继办起了自己的书场,他都会去捧场。

朱跃文清楚自己和父亲的差距,也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这几年一直和父亲一起带学生,因为我们住在乡下,但很多市区人也想学道情,所以去年开始我们在市区开办道情传授点。”朱跃文说,“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把道情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2022年4月19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朱跃文:道情声声话传承》

↓ ↓ ↓ ↓ ↓ ↓ ↓ ↓ ↓

金华朱跃文唱道情(道情声声话传承)(2)

记者:骆蔓

责编:勾晓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