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后朱高煦为什么没篡位(朱棣为什么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为太子)

靖难之役

公元1399年,朱棣诱骗张昺、谢贵二人到王府,把二人杀害。朱棣的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等率兵连夜攻下九门,完全控制了北平城。

此时,朱允炆的更官制和削蕃给了朱棣造反的借口,朱棣引用祖训,以“清君侧”、诛“奸臣”齐泰和黄子澄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中,燕军和朝廷军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场的战役,有输有赢,燕军在战场上并没有占有绝对的优势,朱棣还多次险些丧命,幸好次子朱高煦相救。

公元1402年,朱棣和朝廷军在宿州交战,朱棣失利,将士们想返回北平。朱棣的皇帝梦将要破灭,幸好大将朱能鼓励诸将说:“诸君勉矣!汉高十战而九不胜,卒有天下,岂可有退心!”这样一来,朱棣才算稳住了军心。

此时,朱允炆听信左右之言,认为“燕军将要北归,京师不可无良将”,于是命令徐辉祖军队撤回。本来应该加强进攻,一举打败朱棣,徐辉祖的撤回留给了朱棣反扑的机会。

果然,朱棣抓住时机,发动反攻,在灵璧大败朝廷军,朝廷军精锐损失惨重。

朱棣死后朱高煦为什么没篡位(朱棣为什么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为太子)(1)

靖难之役示意图

由此,燕军士气大振,一路高歌猛进,下扬州,自瓜州渡江进攻京师。六月,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城门投降,宣布了朱允炆时代结束,朱棣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以藩王身份、凭借武力夺取国家政权,这在中国传统王朝中是少有的一例。朱棣能够取得成功,可见他的雄才大略和军事能力之高。可是,就是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在一件事上面犹豫不决,迟迟没有作出决定。

立何人为太子?

朱棣即位后,很多政策都随即展开,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却迟迟没有作出决定,那就是让谁来继承他的皇位——立太子。

这是一件很让人奇怪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立太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那时候叫“立国本”。比如,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马上立朱标为太子,确定国家的政治方向,培养太子的能力和势力。

朱棣死后朱高煦为什么没篡位(朱棣为什么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为太子)(2)

朱棣

可朱棣并没有这样做,将近两年的时间没有立太子。朱棣为什么迟迟没有立太子?心里在犹豫什么,或者顾虑什么吗?

据史书记载,朱棣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朱棣的这三个儿子也各有特点,朱高炽的性格像朱标,喜爱安静,但身体肥胖、不善骑射。次子朱高煦善于骑射,高大魁梧,身上“若有龙鳞数片”,朱棣觉得朱高煦最像年轻的自己。三儿子朱高燧是个精明之人,很讨朱棣喜欢。

在这三个儿子中,朱棣最喜欢朱高燧,最器重朱高煦,最不喜欢就是朱高炽。这样一来,立太子就会出现了问题,朱棣欲立朱高煦为太子,可是又不能忽视朱高炽的存在,这也是朱棣犹豫不决的原因。

朱棣:立朱高煦为太子,代价太大

永乐二年,经过了两年的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朱棣宣布要立身体肥胖、行动不便的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放弃了立战功赫赫的汉王朱高煦。这又是为什么?

朱棣死后朱高煦为什么没篡位(朱棣为什么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为太子)(3)

朱高煦剧照

靖难之役中,朱高煦表现英勇、总是冲锋在前线,朱棣也很喜欢这个儿子。在白沟河之战中,朱棣战败,仓皇逃走,朝廷军紧追不舍。眼看朱棣就要性命不保,朱高煦带领的骑兵突然前来支援,朱棣得以活命。

在战场上,朱高煦多次救了朱棣性命。朱棣看着身材魁梧的朱高煦,一时高兴,就说了句:“勉之,世子多疾”。这样一来,朱棣似乎是许诺打下天下后,要立朱高煦为太子,而不立朱高炽。

可是,最后还是没有立朱高煦,因为朱高炽的功劳也不小。在驻守北平时,以一万老弱病残之兵抵挡住李景隆的五十万朝廷军,保住了朱棣的“老巢”。其次,朱高炽身份的身份更“合法”,支持的人更多。这些都是朱高煦无法相提并论的,立朱高炽不立朱高煦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朱棣死后朱高煦为什么没篡位(朱棣为什么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为太子)(4)

朱高炽剧照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立朱高炽为燕世子,朱高炽就成为了朱棣位置最合适、最合法的继承者。这样一来,只要朱高炽还活着,就轮不到朱高煦来继承皇位。

那么,假如朱棣动用皇权来修改规则、镇压那些反对者,坚持立朱高煦为太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立朱高煦为太子,也就意味着朱棣把嫡长子继承制给废了,把传统的立老大惯例给废掉了。

可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假如朱棣把这个制度打破了,那么就意味着以后谁都可以当太子,只要他是皇子身份。那时,天下将会是兵荒马乱,手足相残的戏码会天天上演,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作斗争,而且“出师有名”。

其次,立朱高煦,也就意味着朱棣把朱元璋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礼法给废掉了,这不仅会影响天下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会降低朱棣的权威。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引用了祖训,现在却违背了祖训,天下之人会怎么看?

朱棣死后朱高煦为什么没篡位(朱棣为什么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为太子)(5)

解缙

当时的朝廷内外关于立太子一事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张立朱高炽,一派是主张立朱高煦。主张立朱高煦的是以淇国公丘福为代表的武将集团,支持朱高煦的大多数是跟着他一起出生入死打战的武将。

可是,朱高炽的支持者就不一样了,不但有武将,还有文臣,而且是绝大多数的文臣都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比如金忠、黄淮、解缙、尹昌隆等等

“马上打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国家的正常运行还是需要文臣的协助。朱棣要是立朱高煦为太子,朱高煦善武,君臣关系会不会和谐就成了一个未知数。而且,此时立朱高煦,会有一定几率和金忠、黄淮这一群的大臣闹翻,那时候就很难处理。

当时,朱棣皇位的合法性是一直受到质疑的,为此他进行了“瓜蔓抄”式的严刑峻法,处理那些反对他即位的大臣。同时,朱棣还大量肆杀建文时期的大臣。如果再处理支持朱高炽这批大臣,杀个精光,那明朝将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没有干练的文臣来协助管理国家。

朱棣死后朱高煦为什么没篡位(朱棣为什么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为太子)(6)

朱高炽

这样一来,立朱高炽为太子的代价就小了很多,只要提高朱高煦的地位和身份,从中高政治平衡,事情就迎刃而解。而且,朱高炽是个文人皇帝,君臣关系必定是和谐的,有利于明朝的发展。

朱棣立朱高煦为太子的代价是很大,但是在封建时期,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也就意味着皇帝可以主宰一切,完全可以动用皇权来解决这些问题,坚持立朱高煦为太子。可是,朱棣并没有这样做,除了不想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外,他也有一点私心。

朱棣的私心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朱高炽,这是天下皆知的。但是,朱高炽有一个儿子很讨朱棣喜欢,那就是朱瞻基。

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

永乐七年,从幸北京,令观农具及田家衣食,作《务本训》授之。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

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每语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

朱棣是非常喜欢朱瞻基的,早早就把他立为皇太孙。当时,朱棣无论是进行北征,还是前往北京巡视,都带着朱瞻基,让提前熟悉国家政务。

朱棣死后朱高煦为什么没篡位(朱棣为什么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为太子)(7)

朱瞻基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也从来不培养他才干。但是,朱棣对朱瞻基却很上心,花了大量的心思来培养朱瞻基。

朱瞻基也不负所望,在政治和军事上都表现得不俗,而且才能很高。这样一来,朱棣就更加喜欢这个孙子,想把皇位传给朱瞻基。可是,不立朱高炽就无法传位给朱瞻基。

朱瞻基无法继承皇位,这一点是朱棣无法接受的。就算朱棣再怎么宠爱朱高煦,也接受不了,因为他更喜欢这个孙子朱瞻基。

结语

永乐二年,朱棣还在对太子的事情犹豫不决,支持朱高炽的文臣已经开始行动。解缙等人开始制造舆论,当时朱棣曾命群臣题《虎彪图》,画中是一只大老虎与几只小老虎相互打闹的场面。

解缙提笔写道:“虎为百兽尊, 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将朱高炽召回北京。

关于立太子一事,最终在解缙的一句“好圣孙”中落下了帷幕,朱棣在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太子。立朱高炽为太子,是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代价最小的方法,有利于大明王朝的发展。同时,也有着朱棣的私心,传位给朱瞻基。


【end】

文:小皮

参考文献:《明史》

为什么只在位十个月,历史的评价却极高?朱高炽:得民心者得天下

邯郸学步,朱高煦没有朱棣的才能,却有朱棣一样的野心

解缙为什么会锒铛下狱,最终含冤而死?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