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不同时代下塑造的人生)
我关注了本地一个知名作家的公号。
各种杂谈,文字很优美,也很有见地。
前天他也写了一篇随笔,题目是请尊重作家FF。
我去看的时候,这篇因违规被删了。
一时我竟看不出陈述了一些怎样的观点。
说实话,我是没有看过那些日记的,我只是有那么一丝的感觉,觉得哪里有些不怎么对劲。
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里有几句话很经典,其中有一句最近很火:正经人谁写日记啊?这段话其实是讽刺常凯申的,因为此公也写日记,常凯申是谁?有兴趣的可以度娘这个梗。
我也写日记,我也不正经,那我今天也不正经一回。
早两年我回老家,有幸在维景酒店结识了几个文艺老大哥,席间回忆起70年代到90年代初的那个阶段,所有胸有文学梦的年轻人都能写那么一些金色的麦子熟了的文字。
文青鼎盛的年代,王朔、贾平凹、顾城、海子……
联想起如今,从而感慨着纯正文学的衰落和对那个年代的怀念。
那是一个备受文艺青年怀念的时代。
王朔当时有多牛?
90后的可能都不一定认识,他当时火爆的程度俨然胜过了博客时代的韩寒了。
他写的《刘慧芳》后来被改编成电视剧《渴望》,当时是什么状况呢?万人空巷。
电视上一放,街上都没人了,都搬着小板凳坐家里去了。
再后来的《过把瘾就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动物凶猛》,而流传最广的是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砍柴,周游世界。
每到三月,大大小小的海子诗歌朗诵会在各地召开,多少青年诗人怀着不同目的去祭拜他,他像一尊偶像,已经成为了“献身诗歌”的文化符号。
你今天要说谁是诗人,那是贬义的,那两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已泛滥为房地产广告商的用语。
但在当时,他们当仁不让,他们就是明星。
那时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各路大导演捧着他们,因为你要拍电影要拍电视剧,而在那时,能点燃全民热情的也就那么些作品,你不捧着,你就买不到。
高晓松访谈时曾说过,他上大学的那会儿,在草坪上抱个吉他弹几首歌,立马就有女生跟着他走。
他是搞音乐的,当时音乐界出了一个很火很牛的鼻祖人物,就是卷起裤脚,还一只高一只低,拿着把破吉他吼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的那个牛人。
是的,崔健。
那个唱《一无所有》被公认的内地摇滚教父,粉丝那时对他的狂热能达到什么程度?
舞台后面围追堵截,能让那些歌手们破窗而逃。Beyoud乐队在北京开演唱会,听不懂粤语的观众走了一半,而黄家驹翻唱了崔健的《一无所有》,山呼海啸,全场沸腾。
你听那歌词,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
歌词是最能说明那个时代欣赏的是什么。
听懂了吧,自由和追求。
可你今天要是给哪个女孩子你的追求还有你的自由,人家姑娘能给个大嘴巴子,你用这样的方式来骗我的爱情?
你压根不是来骗爱情的。
你看老娘我是缺追求还是缺自由?
来点儿实际的吧,是给房子还是给车子,别扯些没用的。
这就是一代人和一代人的代沟。
在那几位老大哥做文青的时代,我在干嘛呢?
我在看西游记,六小龄童演的,看黄日华的射雕,看星爷的电影。
记得最清的是什么?
“俺老孙来也”……
我是能理解那几位老大哥的感情的,他们对王朔,余华,还有那位日记阿姨这批人的感情,就像我对六小龄童,金老爷子,星爷的感情。
因为他们当年是以一个狂热文青的身份,仰慕着时代舞台上的那些人。
无他,对比现在的年轻人,喝着咖啡,坐在影院,那摇滚教父的“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还能打动他们吗?
他们不会觉得《渴望》有多么的好看,竟然也能让万人空巷。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从而打动不了他们的内心。
相比于今天的年轻人,所有的经典都能涉猎到,三体,盗墓笔记,各种杂志,国内的国外的内容,也都能看到,也能听的到。而那些老哥们煤油灯下能看到的文学作品,也多近似于样板戏,这在思想上,感受上都会有千差万别的不同。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以往考上大学那是稀奇,现在,考不上大学才是稀奇。
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是有截然不同的感情的。
所以,压抑感会有,但没有那么的强烈,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如果你给他们推荐王朔的小说,他们看过之后会拿各个时代的经典去做比较,比完之后,会告诉你,放在历史长河里,它似乎也没什么出彩之处。
就像我们把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关进寺院里,几十年后忽然给他看一部岛国爱情动作片,他会惊为天人,原来如此美妙。
那如果他没有这份几十年被关的经历,如果他对苍老师了如指掌,那他就会有不过如此的感受。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代沟,是时代的不同产物,那他们更深刻的分歧是什么呢?
是彼此人生经历的不同。
那些年轻时的老哥们经历的文青时代,就是听完追求和自由后热血沸腾,回到家高唱一无所有……
而这些年轻人呢?
小黄车、滴滴、高铁、太湖之光、5G、空间站……是国家日益强盛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是全球视野下,是以创新产品为导向的全球化商业思维。
他们的目标不是追求与自由,是解决时代发展下的问题,是完善这个社会体系迈向更好。
我们看到了,他们在两个时代接受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塑造,自然,他们小时候对这个社会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这样完全不相似的两种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看法自然是会有分歧的。
在我看来,那位日记阿姨出书其实是无所谓的,但在不恰当的时候于海外出版,并且翻译的内容明显的带有污名化,会影响企业的利益,还有海外华人的未来处境。
你看到了,我说的是利益。
我们正经历一个大好时代,也有幸让我们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发展,也像那几个老大哥说的那样,不希望社会连一小块自留地都不给文人们保留,但是他们自己也说,如果文人当家,那大家都得回去唱一无所有。
人类文明的发展主题依然是生存于发展。
我们不会去阻止局部范围内,无关旁人的牢骚,有分歧也不一定会导致争执,更不至于撕裂。
这让我想起单位一去世的老大哥,每每抱着茶杯指点江山,这不好那不公的。
那,捣烂砸碎他?
那哪行?我还要指它退休养老呢。
(完)
………………
特别说明:
文章非纪实文学,谁也不一定是谁,请勿对号入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