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

中国的词语大多数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淀跟演化,有些词语的含义衍变至今甚至完全脱离最初的寓意,甚至被曲解成带有贬义的狎昵之词。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1)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便是如此,现在的人们看见这个词以为含有什么下三流、轻浮靡丽的内涵,实际上其真正的含义跟佛教息息相关,反而与性没有太大的关联。

起初“一丝不挂”的来源是《楞严经》中的“一丝不挂,竿木随身。”这部经典是佛教有关修行的著作,倘若想要深究这个词语背后的蕴意,那么便需要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

是俗人又非解俗意

佛教最早来源于印度的传教,中国佛教则是以洛阳白马寺作为佛教的根据地,经历了佛教的广泛传阅,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人信奉佛教。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2)

佛教的创始者是释迦摩尼,这位圣者的出生原本就很高贵,但他很早就想要进行苦修,有所感悟后对此进行讲解,并收了很多有缘的佛门子弟。

一丝不挂在这部佛教经书中的含义是用来比作没有任何的挂念。

也可以解读为与过去挥洒作别,不拘泥于普罗众生的人情纠纷,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共同之处,皆是领悟于佛教中的精髓。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3)

“一丝不挂”中的“丝”也有着两种解释,其一为一缕衣裳,也可以看做是“帛”,起源于《五灯会元》中的“......未曾挂着一缕丝”。

其二代指钓竿中的的线,同样在《五灯会元》中出现,“.......收取丝纶归去来”。意思也有鱼跟钓线之间的纠纷类似的含义。

事实上,鱼正好比俗人,钓线正如世间的尘世,鱼跟钓线的关系就是人跟尘世的欲念。

一丝不挂实难得

在佛教中还曾经有一个相关的故事,一位佛门子弟初入佛门,大师问这位弟子,“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弟子则是回答,“寸丝不挂”。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4)

这也正是僧人在对弟子教诲,入了佛,剃了度正是在为他免去先前对于尘世的烦扰,寸丝不挂即为一丝不挂,即尘世的困扰皆在于日日夜夜。

这么一个超凡脱俗的词语在如今却被认为是身上没有穿着衣裳,浑身赤裸的直言之语。起初还只是代称,“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在这其中并没有丝毫的贬义。

如若想要代指一丝不挂的美人,古时候的皇帝见到的美人是最多的,并且还时常有美人会主动性地“一丝不挂”,而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不仅不为美人折腰,也愿意放弃皇位。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5)

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佛教中的“一丝不挂”,这位皇帝便是南北朝时期的梁高祖萧衍。他不仅才华了得,在事业上也获得极高的成就,后来更是入了佛门专心修行。

他可以说是生于乱世而不堪其忧,在尘世间结束乱世,又能够不为美人与名利所吸引,淡泊名利后悟得“一丝不挂”的真理,最终踏入青灯古佛。

所以一丝不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十分难得,想要没有一丝牵挂,只能脱俗与七情六欲。

想入非非有何意?

“想入非非”也出自于《楞严经》,“......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近乎异想天开,又如同思想陷入虚空,身处现实又扎根于幻想之中。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6)

“非想非非想处”同时也可看作是“非想非非想天”,同时也是四无色禅中的第四点,存在即为不存在,也不能看做是单一的关系。

无论是有想还是无想,都不能因此而造成什么不同的结果,几不可微的想法也无法影响到行为上的因果,所以想或无想存在与否已经仅是一种残念。

于佛教而言,“想入非非”是一种全然性地脱离众生,即三界六道,这是一个可以给予无限虚幻的词语,我们都身处在六道,行为的善与恶终有一日会回馈到我们自身。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7)

我们的思想寄托于自身的七情六欲之中,倘若想入非非,那便是放纵自身,不克自也不制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那就是放任自己不去修行,沉浸于自身创造的虚幻世界中。

为何自古都说佛门与妖魔不能共处一室,二者总得取一,倘若平民百姓遇到女妖,如果能够不被其诱惑,并且坚定自身的心性,多半会去寻找一位高僧前来相救。

而如果修行不够的和尚,见到有一定修行的女妖,女妖假装被小和尚的毅力所打动,小和尚一退再退,最终很可能是想入非非以至于破了戒。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8)

倒也并非说只有一种可能性,《续子不语》有另外一种关于和尚与女妖的故事,老和尚终日修行,知道附近还有两位女妖的存在,两位女妖不仅吸引百姓还试图祸害他人。

但这位老和尚并不会想入非非,而是告诫他人不能被此所迷惑,还教化了妖精多年,最终两位女妖得饶人处且饶人,听了七天戏也就此作罢,老和尚也成功飞仙。

想入非非对于修行之人来说并不有利,如果想要最终修得成果,那么需要的是极大的定力与不被世俗困扰的内心,不切实际而想入非非也只是徒增烦恼。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9)

想入非非在另一种修行大道之人来说也并非无益,反而能够超出五色界中限定的界线,“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与此是相同的道理。

倘若修行者能达到不脱离根本的想入非非,能够掌控自身的遐想延伸而有所牵引,那才是真正做到有所感悟且思想上达到一个非我的境界。

结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俗人需要拘束自身的是想入非非中的玩性,不被世俗凡尘中的普物所过度迷恋,一丝不挂,住无所住是不变也是万变,唯有想入非非可解。

佛教说如花似梦偈语(一丝不挂想入非非)(10)

俗人眼中的“一丝不挂,想入非非”是不走正道,不苦读圣贤书,而贪念于色与欲,佛学意境的高远,不同人的见解中也有着不同的深浅。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倘若不是后世俗语,偏要深究且意欲客观看待的话,需要的又何止是浅薄的了解。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这对于俗人而言应当是最好的劝诫,正因为我们只是俗人,我们并不是苦行僧,不需要为眼前的一丝不挂而挂念,不想入非非就已经是难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