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被曹操杀死(曹操放刘备非大错)
整个三国,无论正史还是演义,曹操行为都有很多让人费解之处。
比如孔融之死,为何一个孔夫子后代,会被安上不孝罪名,死不瞑目?
比如杨修之死,真因他所谓鸡肋口令,还有那不停显摆的小聪明让曹操忌恨?
比如荀彧之死,一个和曹操患难与共,贯穿政治生涯的王佐之才会因空食盒而死?
如此三问,涉及三个时期三个人物,那么这三人有共性吗?答案是有!
他们皆为世族代表,都是当时才华卓著之士,也是月旦评中不断上榜人物。
(曹操的错误)
孔子后人孔融,天生属士人领袖,荀彧出道前,有王佐之才美誉,最不济的杨修也文采绝伦。这三个共性,就决定了他们阶级属性必和宦官之后的曹操有冲突。
无数矛盾和冲突后,他们跟曹操合作的基础,除了曹操强横的实力之外,更多的是曹操手中的那面旗帜。
“奉天子以讨不臣”。
在这旗帜下,原本和所有军阀处同列的曹操,顿成“大道”代言人。
道义即人心,道义的力量无遗在群雄逐鹿中具十足分量,也因道义存在,才有曹操统一北方前,几乎战无不胜战绩出现。
那时的曹操,即是道义代言人,也是大汉弘股臣,更是士子心中复兴汉室希望!
(道义的大旗)
可这一切,在后续随曹操实力变化后,越来越变味了。
变味根源,则是曹操心理预期转变,或说形势所迫下的不得不为。
这变化又可以从前述三人死的特殊时期看出端倪!
孔融之死,为建安13年,公元208年9月26日。就在那一年,决定三国历史的大战役正如火如荼进行。
那年元月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回邺城,开始进行南征荆州准备。准备期中,曹操除在玄武池训练水军,派张辽乐进入驻许都外,还通过调令将马腾一家迁到邺城为人质。
这三件事,一为水军准备,二为陆军准备,三则是为稳定西北局势而设的局。
但这一切,却都不如政治准备更有代表性。
同样是在那年,曹操行了僭越之举,悍然改革官制,废三公,置丞相,设御史大夫,最后自任丞相。
(野心的膨胀)
成名正言顺的天子之下第一人。
曹操为何会在南征前关键时刻行如此事?原因也很简单,北方强敌袁绍土崩瓦解后,曹操认为天下大局将定。
可这大局将定后的僭越之举,却让曹操后续吃尽苦头。
同年七月曹操挥兵南下,时隔一月后刘表病死。这对南征的曹操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不仅消息好,后续还接二连三!刘表死后不久,曹操接受荀彧建议,轻装突击攻宛城,面对曹军压力,新任荆州牧刘综居然举兵20万投降了!
但这前线的不少好消息,却和后方动乱同步而来,
原来曹操僭越称丞相后,后方留守无数公卿大臣意见纷纷,引舆论哗然。
在曹操大军没出发前,他们尚且收敛,可等曹操率军出击后,这舆论变的越发不可收拾,其中闹事的翘楚就是孔融,当时大V中的大V,舆论领袖中的领袖。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还有前方捷报不断。
曹操需要做出权衡,是迅速稳固后方继续攻击,还是放弃进攻回军?
就政治选择而言,这个选择题并没难度,不过看收益比而已。
那时前方战事顺利,眼看要席卷天下,至于后方,胜利后再稳也没啥问题!
不过,还是要杀鸡儆猴的!
于是,曹操拿起屠刀,让闹的最凶,头最铁的孔融成了被杀的鸡。
(不服的弄死)
曹操屠刀一动,后方安定了,他也可以安心打仗了。
如赤壁之战,曹操不是失败而是胜利,三国历史必将改写,可惜曹操却败了。这就成了他后来无数次亲征却半途而废开始,至于根源,战争打不赢非关键,后方才是。
赤壁战后曹操势力扩张陷入停滞,而孙权和刘备则在曹操停滞期中,选择不断扩张。
扩张过程中,孙吴可谓悲催无比,和曹操拉锯荆襄,打来打去谁也讨不得好,结果便宜了潜龙刘备,在诸葛亮战略指导下,刘备飞跃了。
不仅飞跃,还一跃千里!
平四郡,借南郡,入益州,七八年间,刘备就有了势成三分的基业。
而同时期曹操在干嘛?唯一远征不过汉中征讨战
而且这征汉中,也算无心插柳柳成荫结果!如果不是张鲁的猪队友,将牛群袭扰,错认为是曹军将至,自乱阵脚,曹操汉中都不一定打的下来。
(卧龙出山刘备飞跃)
可见那时曹操工作重心已从势力扩张布武天下,转为政治维稳战略收缩。
汉中平定张鲁投降后,司马懿曾建议曹操顺势入川,一鼓作气,将刚定益州的刘备连根拔起!
这建议,算即科学又合理的建议!
原因也很简单,刚定益州的刘备问题多多,民心初定,根基未稳,派系矛盾不断。可曹操却用一句“得陇复不望蜀”将这个合理化意见给否了。
从而错失最佳,也是最后消灭刘备势力的机会。
进而在刘备稳固益州后,迎来宿命敌人刘备人生中第一次主动攻击:汉中之战!
曹操不攻击汉中原因,后人不理解,可当时蜀汉谋主法正却看的一清二楚!
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身遽北还:内有忧逼《三国志》
法正说,曹操之所以不在平定张鲁后,一鼓拿下巴蜀,反而急匆匆退回根据地,和战争准备兵力不足没多少关系,而是在后方感受到了威胁。
(汉中之战刘备胜利)
这威胁是什么?其实还是来于庙堂之上,属曹操擅称丞相事件延续。
曹操征汉中在公元215年3月,而在这时间前的几年,曹操在政治上又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建安17年(212年),献帝准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第二件:建安18年(214年),在亲征孙权的濡须口战役,僵持撤退后,曹操恢复《禹贡》九州,并与五月被汉献帝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都邺城。
第三件:建安21年(216年),这年4月,曹操受封魏王,一应礼仪待遇和天子同列,不久曹操又受汉献帝赐予王冕、车仗,随后还册封了魏太子曹丕。
这三件事做下来,可谓是曹操对汉献帝的步步紧逼,从丞相到魏公最后到魏王,这行动无疑是告诉全天下,这天子该我当了。
(杨修之死)
荀彧、杨修都是死于曹操这步步进逼节奏中。
原因也很简单,曾经的汉朝忠臣曹操,一步步撕下忠臣面具,成了真正的乱世枭雄。
曾经让曹操无往而不胜的利器“道义”也随曹操野心增加,越来越没了“道义”。
曹操大后方,也从原来的大后方,变成了前线。
一场又一场无休止的内部政争,在汉朝忠义者和曹操支持者间展开,他们在背后看曹操的笑话。
如曹操大胜而归,这些反对者就会唉声叹气!
如曹操无功而返,这些反对者就会弹冠相庆!
唉声叹气和弹冠相庆之余,他们还要不断搞事,通过蔑视、嫉妒、反感、仇恨甚至背叛来不停打击曹操。
(曹操霸图天下)
那么这一切始作俑者为谁?答案则绕不开世族!
掌握舆论还有官职世袭的世族在哪时,从曹操助力,成了曹操敌人。
其实这问题并不难解决,曹丕就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九品中正制”。
让世族获得合理合法垄断官场权利途径,世族就不会闹事,因为真正心向大汉的世族其实都是虚伪的,他们的诉求从不是光复汉室,而是为了自己私利而已。
如荀彧那样的国士,道德楷模根本没几个。
可曹操不是曹丕这样的创二代,而是创一代,一个奋斗者的内心何其强大?
虽出生富贵,可他依然是寒门政权的建立者。
为了心中的荣耀和坚持,还有对掌握官职的世家天下的反感。
(唯才是举属坚持的一种方式)
曹操也不断抗争。
唯才是举是曹操抗争手段,这是告诫只论出生门第不问才能的那些人,你们都是伪君子书呆子,我不要这样的人辅佐我。
杀杨修也是曹操抗争手段,这是告诫和惩罚世家大族代表,五世三公的杨氏又如何,别以为掌握了舆论我就不敢动你,该杀我一样杀。
杀荀彧属曹操悲情的手段,老友荀彧非一般人,但他在曹操从公到王过程中,渐和曹操产生根本性矛盾,由此才有空食盒典故出现,告诉荀彧:汉禄已无,汝该归去。
在走上至高权利的道路上,曹操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一个成熟政治家,进而成了一个冷血的政客。
这一切都是谁的错?
权利诱人心,这人心,不止只曹操中毒,还是那无数利益获得者的集体诉求。
曾经高举的汉室大旗,所代表的道义,就这样一步步成为了曹操的负累,也成了曹操自赤壁之战后所有亲征半途而废主因。
公元208年,无疑至关重要,如果那一年的曹操,稍许收敛低调稍待数年,也许三国就会不一样也说不定。
至少,他的政治阻力不会那么大,成功也许就指日可待了!
唯一的遗憾就是,急于称丞相的曹操,犯下了错误,这错误比放走刘备后果严重的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